《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贺堂飞 班级 姓名 组别 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习重点、难点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及作品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 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 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传说孟浩然40岁时,游 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他和王维交谊甚笃。王维曾私 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 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孟浩然是 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 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 相当广大。但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 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 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 歌代表,但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 2、背景介绍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贺堂飞 班级 姓名 组别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习重点、难点 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知识链接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 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 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传说孟浩然 40 岁时,游 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他和王维交谊甚笃。王维曾私 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 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孟浩然是 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 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 相当广大。但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 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 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 歌代表,但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 2、背景介绍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原本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 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 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 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 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 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 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偏旁部首推测字的意思。 喧( 栖( )隐 岩扉( )寂寥( 2.文学常识填空 孟浩然(689~740)代诗人,字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 人,世称 以写 诗为主。与王维并称为“ 襄阳 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过 襄阳,浩然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3.题目当中告诉你哪些信息 4.翻译诗歌内容。 探究案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原本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 “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 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 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 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 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 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预习案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偏旁部首推测字的意思。 喧( ) 栖( )隐 岩扉( ) 寂寥 ( ) 2. 文学常识填空 孟浩然(689~740)_____代诗人,字______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 人,世称________。以写______ _诗为主。与王维并称为“______”。襄阳 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过 襄阳,浩然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 题目当中告诉你哪些信息: 4. 翻译诗歌内容。 探究案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 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训练案
1、并分析第 1 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 2、读并分析第 2 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 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3、读并分析第 3 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4,读并分析第 4 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 训练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 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一项是 (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 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 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 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0、11 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7 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是(3 分) A. 一 二 句点 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 ”,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 莺 ”“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 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一项是 (4 分)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 蒹 葭 影 里和烟卧,菡萏香 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 经 夜 雨香犹在,染尽胭 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 映 日 暖 云流似 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 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 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 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 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 150 字)(10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 绝句》中的一首。 3.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 4.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 二绝句》中的一 首。 3.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 分) 答: 4.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