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总的要求 1.课程编号: 2.本大纲适应的专业:四年制动物医学专业 3.总学时及学分:总学时为100~110学时(视教学周数而定)总学分 为7~8个学分(按每16学时为1个学分计) 4.该课的先修课程为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家畜解剖学及组织胚 胎学等。 5.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该课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 课。它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有很强的技术性质。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兽 医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技术。以便为学习各专业课打下 必要的基础,其中家畜传染病学、兽医生物制品学、兽医流行病学等与本课程 的关系最为密切。 6.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 掌握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等 微生物的基本形态、分类特征、遗传与变异机理,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生长 繁殖的条件。熟悉和了解畜禽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致病因子、致病机 理及基本的诊断和预防方法 (2)实验技能方面 系统练习和掌握兽医微生物的基本实验室操作技能、细菌的各种染色法 和形态观察、主要病原菌的基本形态观察、常规培养基的制备、细菌分离培养 和移植、生化试验、药敏试验、病毒的鸡胚培养、常规血清学试验及实验室诊 断技能,为开展病原微生物学诊断奠定良好基础。 7.课程内容改革 新大纲是在兽医微生物学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
1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总的要求: 1.课程编号: 2.本大纲适应的专业:四年制动物医学专业 3.总学时及学分:总学时为 100~110 学时(视教学周数而定)总学分 为 7~8 个学分(按每 16 学时为 1 个学分计) 4.该课的先修课程为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家畜解剖学及组织胚 胎学等。 5.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该课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 课。它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有很强的技术性质。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兽 医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技术。以便为学习各专业课打下 必要的基础,其中家畜传染病学、兽医生物制品学、兽医流行病学等与本课程 的关系最为密切。 6.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 掌握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等 微生物的基本形态、分类特征、遗传与变异机理,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生长 繁殖的条件。熟悉和了解畜禽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致病因子、致病机 理及基本的诊断和预防方法。 (2)实验技能方面: 系统练习和掌握兽医微生物的基本实验室操作技能、细菌的各种染色法 和形态观察、主要病原菌的基本形态观察、常规培养基的制备、细菌分离培养 和移植、生化试验、药敏试验、病毒的鸡胚培养、常规血清学试验及实验室诊 断技能,为开展病原微生物学诊断奠定良好基础。 7.课程内容改革 新大纲是在兽医微生物学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适应 21 世纪人才培养
要求而编写的,和原有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特点 (1)课时安排: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细菌总论与各论,病毒总论与 各论,免疫学基础以及其它类型的微生物四部分。在学时分配上适当向细菌、 病毒总论和免疫学基础三大块上倾斜,其中理论课60~70学时,实验课39~ 42学时(含实验室考试)。理论课和实验课单独开课 (2)教学内容: 即注重强化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要领,又注重增加新知识、新内容。总 论部分结合原有内容,结合相关内容发新进展,深化教学内容,注重补充分子 生物学及生物工程等前沿的知识,激发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髙 峰。在各论部分注意补充新发现的病原微生物,结合生产实际,培养实用型人 二、各章的要求 第一部分课堂教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主要教学内容:微生物、兽医微生物学的概念、发展简史、主要内容及进 展(2学时) 2、思考题 (1)什么是微生物和兽医微生物学? (2)微生物的主要发展主要分为几个阶段,每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是什么? 第一篇细菌学总论 第二章细菌的形态与构造(3学时) 1.目的要求:了解和掌握细菌的形态及其基本结构与特殊构造以及这些 构造的作用。 2.主要教学内容: (1)细菌的形态大小与分类
2 要求而编写的,和原有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特点: (1)课时安排: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细菌总论与各论,病毒总论与 各论,免疫学基础以及其它类型的微生物四部分。在学时分配上适当向细菌、 病毒总论和免疫学基础三大块上倾斜,其中理论课 60~70 学时,实验课 39~ 42 学时(含实验室考试)。理论课和实验课单独开课。 (2)教学内容: 即注重强化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要领,又注重增加新知识、新内容。总 论部分结合原有内容,结合相关内容发新进展,深化教学内容,注重补充分子 生物学及生物工程等前沿的知识,激发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 峰。在各论部分注意补充新发现的病原微生物,结合生产实际,培养实用型人 才。 二、各章的要求 第一部分 课堂教学部分 第一章 绪论 1、主要教学内容:微生物、兽医微生物学的概念、发展简史、主要内容及进 展(2 学时) 2、思考题: (1)什么是微生物和兽医微生物学? (2)微生物的主要发展主要分为几个阶段,每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是什么? 第一篇 细菌学总论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构造(3 学时) 1.目的要求:了解和掌握细菌的形态及其基本结构与特殊构造以及这些 构造的作用。 2.主要教学内容: (1)细菌的形态大小与分类;
(2)细菌的基本构造及特殊构造与作用 3.重点与难点:形态、基本构造(细胞壁)、特殊构造(荚膜、芽胞为 重点); 4.讲课为主,实验为辅,学时为4学时。 5.思考题 (1)细菌的形态有几种?根据其形态将细菌分为几种类型? (2)细菌的特殊构造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3)革兰氏阴性与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构造有何区别?这些构造与生 物学特性有何关系? 第三章细菌生理(3学时) 1.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的化学组成不同于其它生物之处。 (2)掌握细菌培养所需的基本条件,物质交换的方法及繁殖方式和合成 与分解产物有哪些及其鉴别意义何在 2.内容 (1)细菌的化学组成 (2)细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方式 (3)细菌生长繁殖所需条件; (4)细菌的繁殖方式 (5)细菌的物理性状 (6)细菌的分解与合成产物 3.重点与难点:物质交换方式,繁殖及生长条件,物理性状和分解与合 成产物。 4.方法:同第一章,课堂为主,实验为辅,总学时4。 5.思考题:
3 (2)细菌的基本构造及特殊构造与作用; 3.重点与难点:形态、基本构造(细胞壁)、特殊构造(荚膜、芽胞为 重点); 4.讲课为主,实验为辅,学时为 4 学时。 5.思考题: (1)细菌的形态有几种?根据其形态将细菌分为几种类型? (2)细菌的特殊构造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3)革兰氏阴性与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构造有何区别?这些构造与生 物学特性有何关系? 第三章 细菌生理(3 学时) 1.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的化学组成不同于其它生物之处。 (2)掌握细菌培养所需的基本条件,物质交换的方法及繁殖方式和合成 与分解产物有哪些及其鉴别意义何在。 2.内容: (1)细菌的化学组成; (2)细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方式; (3)细菌生长繁殖所需条件; (4)细菌的繁殖方式; (5)细菌的物理性状; (6)细菌的分解与合成产物。 3.重点与难点:物质交换方式,繁殖及生长条件,物理性状和分解与合 成产物。 4.方法:同第一章,课堂为主,实验为辅,总学时 4。 5.思考题:
(1)细菌细胞物质交换方式有哪些?各自特点是什么? (2)细菌的物理性状有哪些?这些性状有何实践意义? (3)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4)细菌的合成与分解代谢产物有哪些?有何鉴别意义? 第四章消毒与灭菌(2学时) 1.目的要求 (1)掌握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化学因素对细菌的作用原理与特点 (2)掌握实验室常用温度消毒法的种类、方法及作用特点。 2.内容 (1)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2)化学因素的影响 (3)生物因素的影响 3.重点与难点: (1)物理因素 (2)生物因素(噬菌体); 4.方法:同前,总学时3 5.思考题 (1)湿热灭菌与干热灭菌效果哪一种好?为什么? (2)抗菌素作用的机理是什么? 第五章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的生态(1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了解正常动物体的细菌分布及意 2、主要内容:
4 (1)细菌细胞物质交换方式有哪些?各自特点是什么? (2)细菌的物理性状有哪些?这些性状有何实践意义? (3)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4)细菌的合成与分解代谢产物有哪些?有何鉴别意义? 第四章 消毒与灭菌(2 学时) 1.目的要求: (1)掌握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化学因素对细菌的作用原理与特点; (2)掌握实验室常用温度消毒法的种类、方法及作用特点。 2.内容: (1)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2)化学因素的影响; (3)生物因素的影响。 3.重点与难点: (1)物理因素; (2)生物因素(噬菌体); 4.方法:同前,总学时 3。 5.思考题: (1)湿热灭菌与干热灭菌效果哪一种好?为什么? (2)抗菌素作用的机理是什么? 第五章 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的生态(1 学时) 1、目的要求: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了解正常动物体的细菌分布及意 义。 2、主要内容:
(1)微生态学的概念。 (2)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3)水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及评价的卫生指标。 (4)正常动物体内微生物分布规律及意义。 3、重点及难点 (1)微生态学、益生菌、大肠菌群、菌落总数的概念 (2)水、土壤和空气中病原微生物极其传播。 4、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和启发式教学为辅,学时3学时。 5、思考题 1.试述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微生物生态的意义? 2.简述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 3.自然界中的病原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存活状况如何? 4.何谓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以及大肠菌群数,测定这些指标 有何卫生学意义? 5.我国对生活饮用水的细菌学指标有何规定? 6.何谓原籍菌.外籍菌,正常动物体内的细菌分布如何?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2学时) 1.目的要求: (1)掌握病原菌及其有关概念; (2)掌握病原菌构成毒力的因素; (3)掌握细菌内、外毒素的来源及特点 (4)了解毒力测定的方法和传染的类型及特点。 2.内容: (1)基本概念; (2)构成毒力的因素 (3)传染的发生与类型及结局 重点与难点 (1)引起传染的条件
5 (1) 微生态学的概念。 (2) 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3) 水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及评价的卫生指标。 (4) 正常动物体内微生物分布规律及意义。 3、重点及难点: (1) 微生态学、益生菌、大肠菌群、菌落总数的概念。 (2) 水、土壤和空气中病原微生物极其传播。 4、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和启发式教学为辅,学时 3 学时。 5、思考题: 1.试述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微生物生态的意义? 2.简述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 3.自然界中的病原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存活状况如何? 4.何谓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以及大肠菌群数,测定这些指标 有何卫生学意义? 5.我国对生活饮用水的细菌学指标有何规定? 6.何谓原籍菌.外籍菌,正常动物体内的细菌分布如何?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2 学时) 1.目的要求: (1)掌握病原菌及其有关概念; (2)掌握病原菌构成毒力的因素; (3)掌握细菌内、外毒素的来源及特点; (4)了解毒力测定的方法和传染的类型及特点。 2.内容: (1)基本概念; (2)构成毒力的因素; (3)传染的发生与类型及结局。 3.重点与难点 (1)引起传染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