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联合国人口司 1984年8月墨西哥城召开了世界人口会议,会上专家纷纷就当时的人口问题发表言论 并达成共识:人口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了自然资源的再生速度,人类将面临自然资源耗竭与环 境破坏的威胁。 人口爆炸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土地。土地对于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而言,只 是地基和空间,充当立足点,但在农业生产中,它不仅是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资源的活动基地 而且直接参与产品的形成,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重要的劳动对象。 由于生产力水平在短时间内提高有限,随着地球人口的剧增,维持人类生存发展将需要 更多的土地。根据联合国预测资料,按目前45年的倍增期计算,1990年世界人口为53.2 亿,2035年将增至1064亿,2080年将达到2128亿……800年后世界人口数将是千万亿的 天文数字。若按每人平均占有陆地1.5m2,届时地球上全部土地,包括山脉、沙漠、甚至南 极洲都为人们所居住,已经没有可供耕种的土地了。 開谵村料:地歌极限人口的谐苏 估算地球的极限人口,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生活水平作标准。如果以较低的生活水平为 目标,世界耕地可供养的人口数很大。但是,研究未来最大可能开发的耕地可能供养的最高 人口数量,只能取高食物消费水平和高生活水平作为推算基础 如果仅就粮食而言,代表高食物消费水平、高生活水平的指标是人均占有1000公斤粮 食。美国总统科学咨询委员会的农业专家认为,历史上人类曾经拥有375亿亩耕地,因此, 现有的约200亿亩世界耕地远远低于历史最高水平。他们估算世界耕地还可比现在扩大1 倍以上,即可扩大到479亿亩。他们认为,在今后农业科技进步的条件下,每亩耕地最高 理论产量可比现在提高约7倍,达到亩产1000公斤的水平。 有了未来最大可能开发的耕地面积和最高粮食单产的数据根据美国学者奥斯本提出的 计算公式,便可估算世界未来可供养的最大人口 奥斯本公式是:Y=R/P 其中:Y代表生活水平,R代表地球资源,P代表人口数量
资料来源:联合国人口司 1984 年 8 月墨西哥城召开了世界人口会议,会上专家纷纷就当时的人口问题发表言论, 并达成共识:人口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了自然资源的再生速度,人类将面临自然资源耗竭与环 境破坏的威胁。 一、人口爆炸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土地。土地对于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而言,只 是地基和空间,充当立足点,但在农业生产中,它不仅是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资源的活动基地, 而且直接参与产品的形成,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重要的劳动对象。 由于生产力水平在短时间内提高有限,随着地球人口的剧增,维持人类生存发展将需要 更多的土地。根据联合国预测资料,按目前 45 年的倍增期计算,1990 年世界人口为 53.2 亿,2035 年将增至 106.4 亿,2080 年将达到 212.8 亿……800 年后世界人口数将是千万亿的 天文数字。若按每人平均占有陆地 1.5m2,届时地球上全部土地,包括山脉、沙漠、甚至南 极洲都为人们所居住,已经没有可供耕种的土地了。 阅读材料:地球极限人口的估算 估算地球的极限人口,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生活水平作标准。如果以较低的生活水平为 目标,世界耕地可供养的人口数很大。但是,研究未来最大可能开发的耕地可能供养的最高 人口数量,只能取高食物消费水平和高生活水平作为推算基础。 如果仅就粮食而言,代表高食物消费水平、高生活水平的指标是人均占有 1000 公斤粮 食。美国总统科学咨询委员会的农业专家认为,历史上人类曾经拥有 375 亿亩耕地,因此, 现有的约 200 亿亩世界耕地远远低于历史最高水平。他们估算世界耕地还可比现在扩大 1 倍以上,即可扩大到 479 亿亩。他们认为,在今后农业科技进步的条件下,每亩耕地最高 理论产量可比现在提高约 7 倍,达到亩产 1000 公斤的水平。 有了未来最大可能开发的耕地面积和最高粮食单产的数据,根据美国学者奥斯本提出的 计算公式,便可估算世界未来可供养的最大人口。 奥斯本公式是:Y=R/P 其中:Y 代表生活水平,R 代表地球资源,P 代表人口数量
转换上述公式为P=RY 其中:P代表人口数量,R代表粮食总产量,Y代表人均粮耗 这样按照上面提供的最大耕地面积479亿亩,以及平均每亩的最高粮食产量1000公 斤和高生活水平人均年耗1000公斤粮食,便可推算出世界可供养的最高人口数为479亿。 然而,美国有些学者如斯泰林、冯赫姆斯待和勃林赫等人认为,这样的设想没有科学根 据,因而,无法实现。按照他们的观点,为了保护环境不受严重污染,以及协调生命系统内 部的相互联系,协调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即从保护未来的生态平衡出发,世界 耕地面积能保持在现在的规模即210亿亩就算不错了。他们认为,地球上的土地确实还可 开垦成耕地,而且不致破坏生态平衡,但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会中止,还要 占去一部分世界耕地。估计未来耕地新垦数量和占用数量大致可以相抵。至于平均毎亩可以 达到的最高粮食产量,他们认为,即便考虑到农业科技的进步,要使世界各国的粮食亩产水 平达到1000公斤也困难。按他们的推算,世界平均最高亩产只能达到486.5公斤。 根据斯泰林等学者的推算,世界最大耕地面积210亿亩,最大单产4865公斤,再加 上高消费水平人均1000公斤粮食,世界耕地可供养的最高人口数约102亿 在全球人均土地资源日趋减少的情况下,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土壤荒漠化、盐碱 化等问题更加重了土地资源的紧缺。 阅读材料:中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国家之一。其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及部 分湿润、半湿润地区上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危害着农田、牧场、交通及人民生活,造成 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环境退化。中国土地荒漠化是人口总量超出脆弱环境的承受能力所造成 的。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7.6%,并且正以每年
转换上述公式为:P=R/Y 其中:P 代表人口数量,R 代表粮食总产量,Y 代表人均粮耗 这样,按照上面提供的最大耕地面积 479 亿亩,以及平均每亩的最高粮食产量 1000 公 斤和高生活水平人均年耗 1000 公斤粮食,便可推算出世界可供养的最高人口数为 479 亿。 然而,美国有些学者如斯泰林、冯赫姆斯特和勃林赫等人认为,这样的设想没有科学根 据,因而,无法实现。按照他们的观点,为了保护环境不受严重污染,以及协调生命系统内 部的相互联系,协调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即从保护未来的生态平衡出发,世界 耕地面积能保持在现在的规模即 210 亿亩就算不错了。他们认为,地球上的土地确实还可 开垦成耕地,而且不致破坏生态平衡,但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会中止,还要 占去一部分世界耕地。估计未来耕地新垦数量和占用数量大致可以相抵。至于平均每亩可以 达到的最高粮食产量,他们认为,即便考虑到农业科技的进步,要使世界各国的粮食亩产水 平达到 1000 公斤也困难。按他们的推算,世界平均最高亩产只能达到 486.5 公斤。 根据斯泰林等学者的推算,世界最大耕地面积 210 亿亩,最大单产 486.5 公斤,再加 上高消费水平人均 1000 公斤粮食,世界耕地可供养的最高人口数约 102 亿。 在全球人均土地资源日趋减少的情况下,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土壤荒漠化、盐碱 化等问题更加重了土地资源的紧缺。 阅读材料:中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国家之一。其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及部 分湿润、半湿润地区上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危害着农田、牧场、交通及人民生活,造成 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环境退化。中国土地荒漠化是人口总量超出脆弱环境的承受能力所造成 的。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 168.9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 17.6%,并且正以每年
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不断扩展。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 断续分布延伸长达5500km,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 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区)共212个旗、县。另外,中国南方的部分湿润地区也出 现了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中国荒漠化士地因所处自然地带的不同,其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湿润及半湿润地带的荒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三江平原、嫩江下游、黄淮海平原的 中部和北部、江西南昌及鄱阳湖区、近3oσokm的沿海地带和海南岛西南部等地,约占中 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9%。该区的荒漠化土地仅出现于沙性物质丰富、人类活动强烈的 地区,与河流沉积物及海岸沙质沉积物受风力吹扬有关。其特点是分布零散,面积不大,影 响范围小,风沙景观一般只出现于干旱多风季节。 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士地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与乌鞘岭一线以东、白城与康平一线以 西,长城以北、国境线以南的呼伦贝尔、科尔沁、鄂尔多斯等地,即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与中 部、河北北部、山西西北、陕北与宁夏东南部。其都发生在干草原区及荒漠草原区,是中国 荒漠化士地比较集中分布的地区,约占中国荒漠化地总面积的654%。它是过度的土地利 用和干旱多风沙质地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干旱荒漠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狼山、贺兰山和乌鞘岭一线以西的广大 地区,较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沙漠边缘(如阿拉善的中部、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等地区), 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30.7%其特点是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主要与河流变迁、水资源利 用不合理及绿洲边缘过度樵柴活动有关 资料来源http://www.din.netcn/dinl/welcome.htm 、人口爆炸增长对生物资源的压力 (一)人口爆炸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不断扩展。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 断续分布延伸长达 5500km,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 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区)共 212 个旗、县。另外,中国南方的部分湿润地区也出 现了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中国荒漠化土地因所处自然地带的不同,其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湿润及半湿润地带的荒化土地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三江平原、嫩江下游、黄淮海平原的 中部和北部、江西南昌及鄱阳湖区、近 3000km 的沿海地带和海南岛西南部等地,约占中 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3.9%。该区的荒漠化土地仅出现于沙性物质丰富、人类活动强烈的 地区,与河流沉积物及海岸沙质沉积物受风力吹扬有关。其特点是分布零散,面积不大,影 响范围小,风沙景观一般只出现于干旱多风季节。 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土地 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与乌鞘岭一线以东、白城与康平一线以 西,长城以北、国境线以南的呼伦贝尔、科尔沁、鄂尔多斯等地,即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与中 部、河北北部、山西西北、陕北与宁夏东南部。其都发生在干草原区及荒漠草原区,是中国 荒漠化土地比较集中分布的地区,约占中国荒漠化地总面积的 65.4%。它是过度的土地利 用和干旱多风沙质地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干旱荒漠地区的荒漠化土地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狼山、贺兰山和乌鞘岭一线以西的广大 地区,较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沙漠边缘(如阿拉善的中部、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等地区), 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 30.7%。其特点是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主要与河流变迁、水资源利 用不合理及绿洲边缘过度樵柴活动有关。 资料来源: http://www.din.net.cn/din1/welcome.htm 二、人口爆炸增长对生物资源的压力 (一)人口爆炸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森林是保持人类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更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口爆炸 使得人们对土地以及木材的需求大量增加,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正在遭受破坏。在人类文明 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全球森林面积的减少与人口增长的步伐一直是一致的。据估算,20世 纪全球森林面积的减少量占了自渔猎文明至今森林面积减少总量的75%。 阅读材料:森林资源锐减的现状及原因 现状 大约一万年前,地球上曾草木繁盛,森林密布。后来由于毁林开荒、商业采伐及砍柴烧 饭取暖,世界的森林面积由50亿公顷减至40亿公顷,减少了20%其中,温带森林丧失 的面积最大,约占总量的32-35%(表2-6 表2-6地球上各带森林丧失的面积百分比 类别 温带森林 亚热带森林 原始热带森林热带常绿林 比例(%) 32-35 24-25 15-20 从1850-1980年,森林丧失最多的是非洲北部和中东(减少60%)南亚(减少43% 毁林速度最高的则是南美,达13%,亚洲次之(0.9%)当前,国际社会最关注的是热带 雨林的砍伐速度。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估计,20世纪80年代初热带森林毎年砍 伐量为1130万公顷,而同期植树面积仅为110公顷,两者比例10:1。在1991年年底 公布的中期报告发现,热带森林砍伐毎年几乎达1700万公顷,比前期增加了50%。最新 的估计则更为惊人:巴西、哥斯达黎加、印度、缅甸、菲律宾、越南的森林砍伐率髙得惊人。 仅巴西的亚马逊森林,1987年就被砍伐800万公顷;印度的森林砍伐从毎年的14.7万公 顷增加到15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16.9%下降到80年代初的 141%;印度尼西亚最新估算出毎年被砍伐森林90万公顷,比1980年上升50%;哥斯达黎 加年森林砍伐速度高达7.6%
森林是保持人类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更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口爆炸 使得人们对土地以及木材的需求大量增加,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正在遭受破坏。在人类文明 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全球森林面积的减少与人口增长的步伐一直是一致的。据估算,20 世 纪全球森林面积的减少量占了自渔猎文明至今森林面积减少总量的 75%。 阅读材料:森林资源锐减的现状及原因 一、现状 大约一万年前,地球上曾草木繁盛,森林密布。后来由于毁林开荒、商业采伐及砍柴烧 饭取暖,世界的森林面积由 50 亿公顷减至 40 亿公顷,减少了 20%。其中,温带森林丧失 的面积最大,约占总量的 32-35%(表 2-6)。 表 2-6 地球上各带森林丧失的面积百分比 类别 温带森林 亚热带森林 原始热带森林 热带常绿林 比例(%) 32-35 24-25 15-20 4-6 从 1850-1980 年,森林丧失最多的是非洲北部和中东(减少 60%)、南亚(减少 43%)。 毁林速度最高的则是南美,达 1.3%,亚洲次之(0.9%)。当前,国际社会最关注的是热带 雨林的砍伐速度。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估计,20 世纪 80 年代初热带森林每年砍 伐量为 1130 万公顷,而同期植树面积仅为 110 公顷,两者比例为 10:1。在 1991 年年底 公布的中期报告发现,热带森林砍伐每年几乎达 1700 万公顷,比前期增加了 50%。最新 的估计则更为惊人:巴西、哥斯达黎加、印度、缅甸、菲律宾、越南的森林砍伐率高得惊人。 仅巴西的亚马逊森林,1987 年就被砍伐 800 万公顷;印度的森林砍伐从每年的 14.7 万公 顷增加到 150 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 16.9%下降到 80 年代初的 14.1%;印度尼西亚最新估算出每年被砍伐森林 90 万公顷,比 1980 年上升 50%;哥斯达黎 加年森林砍伐速度高达 7.6%。 二、原因
世界森林资源的锐减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 森林转化为耕地和牧场人口的增长不平等的土地分配制度以及出口农产品的增加, 大大减少了用于维持当地人民生存所必需的农田数量于是迫使许多农民不得不砍掉原始森 林种植粮食。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迫于生计而把林地转变成耕地的数量占毁损总面积的 45%其中非洲π0%的密闭林被砍伐亚洲与美洲热带地区密闭林的砍伐数量分别达到50% 和35%在发展中国家,一般说来人口密度越髙,森林砍伐越严重。如西非九国的人口密 度比非洲其它地区高两倍,这里的森林损失占非洲热带地区的80%,每年密闭林减少约 4-6‰。毁林开荒的事例很多:1951-1976年间,印度森林的损失5%来自森林变农田。在 泰国,皇家林业局经过30年的努力也没有能够阻止农民进λ北部林区,那里的森林毎年损 失10万公顷。20世纪80年代的典型大概要算南美洲的巴西和秘鲁,这两个国家潮水般的 移民砍光并烧掉大片森林,到1988年,森林砍伐面积已占该州面积的24%秘鲁立法机 关不顾巴西移民的经验教训,也无视世界舆论的反对,到1989年还通过了向亚马逊地区移 民的法律。毁林放牧是拉美的特色。在过去的20年间,拉丁美洲有2000多万公顷热带雨 林被改作为牧场,占该洲热带雨林面积的3%这些牧场一半以上在巴西亚马逊地区,其 在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委内瑞拉和中美诸国。中美洲牧场面积増长的绝对数虽然远远 低于巴西,但就其自身而言却相当可观,1961-1978年间,牧场面积增加了一倍多,而相 应地森林面积则减少了39% 污染对森林的威胁初步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和酸雨严重损害着森林。1983年秋季 前联邦德国经普查后向公众宣布,该国森林有34%变黄,树叶脱落,或表现岀遭受损害的 其他迹象。一年以后,受害森林扩大到50%。前联邦德国的发现促使其他欧洲国家也采取 行动来评价本国森林的状况。 来自薪柴与木制产品需求的压力世界上有1/3的人口把薪柴作为主要炊事燃料,发
世界森林资源的锐减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 森林转化为耕地和牧场 人口的增长,不平等的土地分配制度,以及出口农产品的增加, 大大减少了用于维持当地人民生存所必需的农田数量,于是迫使许多农民不得不砍掉原始森 林种植粮食。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迫于生计而把林地转变成耕地的数量占毁损总面积的 45%。其中非洲 70%的密闭林被砍伐,亚洲与美洲热带地区密闭林的砍伐数量分别达到 50% 和 35%。在发展中国家,一般说来人口密度越高,森林砍伐越严重。如西非九国的人口密 度比非洲其它地区高两倍,这里的森林损失占非洲热带地区的 80%,每年密闭林减少约 4-6%。毁林开荒的事例很多:1951-1976 年间,印度森林的损失 5%来自森林变农田。在 泰国,皇家林业局经过 30 年的努力也没有能够阻止农民进入北部林区,那里的森林每年损 失 10 万公顷。20 世纪 80 年代的典型大概要算南美洲的巴西和秘鲁,这两个国家潮水般的 移民砍光并烧掉大片森林,到 1988 年,森林砍伐面积已占该州面积的 24%。秘鲁立法机 关不顾巴西移民的经验教训,也无视世界舆论的反对,到 1989 年还通过了向亚马逊地区移 民的法律。毁林放牧是拉美的特色。在过去的 20 年间,拉丁美洲有 2000 多万公顷热带雨 林被改作为牧场,占该洲热带雨林面积的 3%。这些牧场一半以上在巴西亚马逊地区,其余 在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委内瑞拉和中美诸国。中美洲牧场面积增长的绝对数虽然远远 低于巴西,但就其自身而言却相当可观,1961-1978 年间,牧场面积增加了一倍多,而相 应地森林面积则减少了 39%。 污染对森林的威胁 初步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和酸雨严重损害着森林。1983 年秋季, 前联邦德国经普查后向公众宣布,该国森林有 34%变黄,树叶脱落,或表现出遭受损害的 其他迹象。一年以后,受害森林扩大到 50%。前联邦德国的发现促使其他欧洲国家也采取 行动来评价本国森林的状况。 来自薪柴与木制产品需求的压力 世界上有 1/3 的人口把薪柴作为主要炊事燃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