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传递原理:双膜理论 dc Ci-O C 将 代入 =-DA dx dX do 得 =-DA-=D4-O dt dx 设液相主体的体积为Ⅴ,除上式 C 用□K=K 上式写成 a C-C)(14-3)
(14-3)
对式14-3积分得 cdc C -C Cklat-t) 所以 kla=2.3 og C为气体在溶液中的饱和浓度(pso) C1为时刻气体在溶液中的浓度(v C2为t2时刻气体在溶液中的浓度(po2) Ka为总传质系数,单位:时间-1;(s1orH1) 怎么理解Ka? 传递阻力大时,Ka值小;传递阻力小时,Ka值大 1/Ka单位为小时,可以看作为全池水溶液溶解氧从C增加到C的时 K1a也可看作是混合系数
对式14-3积分得 = − − 2 1 2 1 t t 2 1 C C i kla(t t ) C C d C 所以 i 2 i 1 2 1 C C C C lo g t t 1 kla 2.3 − − − = KLa为总传质系数,单位:时间-1;(s -1 or H-1) 怎么理解KLa ? 传递阻力大时, KLa值小;传递阻力小时, KLa值大 1/KLa单位为小时,可以看作为全池水溶液溶解氧从C增加到Ci的时 间。 KLa也可看作是混合系数 Ci为气体在溶液中的饱和浓度( ρSO )。 C1为t1时刻气体在溶液中的浓度( ρO1) 。 C2为t2时刻气体在溶液中的浓度( ρO2)
教材中溶解氧浓度用p。表示,饱和溶解氧浓度用pso,式14-3可 写为 K La (pso-pe d t 从上式可以看出,为了提高氧转移速率,可以从: 1提高Ka值:增加液体紊动、减小液膜厚度、更换气水界面、使气 泡变小,增加气水接触面积; 2提高值ρso:设法增加大气中的氧分压,如:纯氧曝气、富氧曝 气、深水曝气 氧转移的影响因素一 1.溶解氧的饱和度; 2液体温度; 3废水性质; 4.液体紊流程度
从上式可以看出,为了提高氧转移速率,可以从: 1.提高KLa值:增加液体紊动、减小液膜厚度、更换气水界面、使气 泡变小,增加气水接触面积; 2.提高值ρSO :设法增加大气中的氧分压,如:纯氧曝气、富氧曝 气、深水曝气 1.溶解氧的饱和度; 2.液体温度; 3.废水性质; 4.液体紊流程度 氧 转 移 的 影 响 因 素 教材中溶解氧浓度用ρO表示,饱和溶解氧浓度用ρSO,式14-3可 写为: K ( ) d t d La SO O O = −
1.溶解氧的饱和度 水中嵱氧饱和度与水中含盐量、温度及氧分压有关 Eckenfelder和O' Connor提出嫦氣饱和值计算值: 475-2.65S S0/760 33.5+T s:水中解圊体浓度,g/L T:水的温度,℃ 如果当地大气压不等于760mmHg,则应修正 P-P So S0760 760-P P:当地大气压, mmHg Pv:饱和水蒸汽压强,mmHg,与温度有关
该值糸指水表面的数值,适用于表面曝气,如为水下曝气,则 应考虑水深而增加的氧分压,平均ps计算式为: 园=-(m+m)=(9n+n)=10(2 2(21 422 Ot:池表面谥出气体中的含氧率,一般取6-10% Pb:池底压强,以大气压计。 2温度 4r)=k20(1.020)y20 K T:水温,"℃ 同肘温度升高,饱和嫦解氧浓度卩s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