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到万》的启示 谈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明祥 (绍兴县财经学校,浙江绍兴312069) 摘要:好的语文课成功的语文课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达到教育的 终极目的一一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概括抽象到 具体形象,从具体形象到概括抽象;更概括更抽象和更具体更形象是艺术 的二极,也是语文教学的二极。 关键字:现象;本质;概括;抽象;具体;形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终生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 才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呢?评价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有 什么样的客观标准吗?这是作为一名投身于语文教学的人应该终生为之 求索的。笔者认为最客观的标准就是要让学生有所得。听了你的课,学生 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要让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听了你 的课,学生就要有所启发,受到启示,获得启迪;听了你的课,学生受了 你的“渔”就能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上提高一步;只有这样学习才会学 以致用,而不是死记硬背;只有这样理论才会与实践紧密结合,进而培养 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一—促进人的发
《从三到万》的启示 ——谈 抽 象 思 维 能 力 的 培 养 相 明 祥 (绍兴县财经学校 ,浙江 绍兴 312069) 摘要:好的语文课成功的语文课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达到教育的 终极目的——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概括抽象到 具体形象,从具体形象到概括抽象;更概括更抽象和更具体更形象是艺术 的二极,也是语文教学的二极。 关键字:现象;本质;概括;抽象;具体;形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终生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 才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呢?评价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有 什么样的客观标准吗?这是作为一名投身于语文教学的人应该终生为之 求索的。笔者认为最客观的标准就是要让学生有所得。听了你的课,学生 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要让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听了你 的课,学生就要有所启发,受到启示,获得启迪;听了你的课,学生受了 你的“渔”就能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上提高一步;只有这样学习才会学 以致用,而不是死记硬背;只有这样理论才会与实践紧密结合,进而培养 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促进人的发
展 下面从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中邓拓的《从三到万》入手,分析课文让学 生受到启发,从而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从三到万① 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终南捷径吗?这是许多初学的同志时常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 于笼统。一定说能或不能,都不恰当。这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学什么,用什么方法等等,要按照具体情况进 行分析。但是,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 “文化”这个词儿在外国文里是一个字;这个字的字义,本来就是积累的意思。我国古代的读书人,更早就 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这是符合于一般学习规律的正确方法。因为学习不但要靠理解力,还要靠记忆力 而无论一个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有多强,他要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总要有一个过程。哪一个妄人如果想 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其结果必定要吃大亏。 有一个故事在明清人的笔记中重复出现了多次,尖锐地讽刺了这种妄人。这个故事的梗概是说:“有田舍翁 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 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 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遗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烟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 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氏伙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这个故事比较通俗易懂,有的相声演员也曾讲过。但是,人们大都只把它当做笑话,而不把它看成一个严肃 的讽刺性故事。我的看法不是这样。我以为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经验教训。 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过程中有若干重要的关节,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学习的成败。初学的一个最重 要关节,就是在刚刚学会 三或外国文A、B、C等等的时候。有一些轻浮的人,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 样,往往在这个时候就“欣欣然”起来,以为“得矣,得矣”,什么都懂得了。这也好象学打拳的人,刚学会几个 动作的时候,多半以为自己很了不得,处处想跟别人较量几下子。倒是学得多了,真正有一些本领,才反而虚 心起来。由此可见,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越是有本领的才越加谦虚谨慎。 从教学的过程来说,不管要学什么,教的人总要从易而难,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因此,好的教师在 开始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一个印象,觉得入门不难,往后才能越学越有信心。而学生如果自命不凡,看到入门 很容易,就把老师一脚踢开,那末,他就什么也学不成。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样,他以为从此可不必再请老 师了。殊不知他根本还不曾入门,只学会一、二、三,对于所谓“六书”等起玛的知识一点也不懂,所以他父 亲叫他给姓万的新友写一个请帖,他就傻眼了 实际上、一、二、三这三个字的确很好认,而从三到万,在文字结构上却经过了许多复杂的变化。要懂得这 些变化,也好象其他各种知识一样,必须还渐学习,并且需要教师指导,不可能只凭什么“天才”就可以很快 学会的。如果完全没有人教,倒很可能什么也学不会。我们之所以应该重视教师的作用,其理由也就在此。 我们不懂的东西还很不少,都迫切需要虚心学习。但是,在学习方面有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从三到万这个故事似乎对我们有一些启发。我们无妨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加强我们的
展。 下面从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中邓拓的《从三到万》入手,分析课文让学 生受到启发,从而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从三到万① 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终南捷径吗?这是许多初学的同志时常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 于笼统。一定说能或不能,都不恰当。这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学什么,用什么方法等等,要按照具体情况进 行分析。但是,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 “文化”这个词儿在外国文里是一个字;这个字的字义,本来就是积累的意思。我国古代的读书人,更早就 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这是符合于一般学习规律的正确方法。因为学习不但要靠理解力,还要靠记忆力。 而无论一个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有多强,他要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总要有一个过程。哪一个妄人如果想 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其结果必定要吃大亏。 有一个故事在明清人的笔记中重复出现了多次,尖锐地讽刺了这种妄人。这个故事的梗概是说:“有田舍翁, 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 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 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遗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 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氏伙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这个故事比较通俗易懂,有的相声演员也曾讲过。但是,人们大都只把它当做笑话,而不把它看成一个严肃 的讽刺性故事。我的看法不是这样。我以为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经验教训。 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过程中有若干重要的关节,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学习的成败。初学的一个最重 要关节,就是在刚刚学会一、二、三或外国文 A、B、C 等等的时候。有一些轻浮的人,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 样,往往在这个时候就“欣欣然”起来,以为“得矣,得矣”,什么都懂得了。这也好象学打拳的人,刚学会几个 动作的时候,多半以为自己很了不得,处处想跟别人较量几下子。倒是学得多了,真正有一些本领,才反而虚 心起来。由此可见,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越是有本领的才越加谦虚谨慎。 从教学的过程来说,不管要学什么,教的人总要从易而难,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因此,好的教师在 开始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一个印象,觉得入门不难,往后才能越学越有信心。而学生如果自命不凡,看到入门 很容易,就把老师一脚踢开,那末,他就什么也学不成。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样,他以为从此可不必再请老 师了。殊不知他根本还不曾入门,只学会一、二、三,对于所谓“六书”等起玛的知识一点也不懂,所以他父 亲叫他给姓万的新友写一个请帖,他就傻眼了。 实际上、一、二、三这三个字的确很好认,而从三到万,在文字结构上却经过了许多复杂的变化。要懂得这 些变化,也好象其他各种知识一样,必须逐渐学习,并且需要教师指导,不可能只凭什么“天才”就可以很快 学会的。如果完全没有人教,倒很可能什么也学不会。我们之所以应该重视教师的作用,其理由也就在此。 我们不懂的东西还很不少,都迫切需要虚心学习。但是,在学习方面有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从三到万这个故事似乎对我们有一些启发。我们无妨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加强我们的
学习吧。 邓拓同志在文章的结尾,举一反三,把“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加强 我们的学习吧。”留给了我们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启发和引导学生去认识 去领悟呢。 一般的教师都把“遵循学习规律,学习要循序渐进,学习要谦虚谨慎” 作为《从三到万》这篇课文教学要达到的思想目标。而这只是让学生知其 ,知其然。如果只是完成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那么学生上了这篇课文后 是仍不知其所以然的。 其实古人在思维能力方面是不亚于今人的。为什么是只学了三天?为 什么每天老师只教了一个数字(中文的小写数字)?这个学生前三天学得 如何?一开始这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后来不去学了的原因是什 么?在这一连串的问题中,关键的问题,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的问题 是什么问题呢?那就是“一、二、三和四、五、六、七、八、九、十、百、 千、万等数字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也就是说从一教到三这只是量变,数量上笔画的增加而已。是属于简 单思维,是较低层次的思维能力。教学果然要从简单入手,但教学不是在 简单上就此止步。 为了让学生回答好这个关键的问题,我先作了如下启发:从概括抽象 到具体形象;再从具体形象到概括抽象。举几个例子,如前面有什么?回 答:看见二棵松树,三棵杨柳树,五棵杉树,七棵柏树。但这样说具体是 很具体了,就是太麻烦,怎么办?我们就说:看见一片树林。这不很简洁 啊!同例,如:鼓掌(观众或听众用左手打右手)。谢幕(台上演出结束 后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一同出来向观众一鞠躬,全体观众起立向台上的演
学习吧。 邓拓同志在文章的结尾,举一反三,把“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加强 我们的学习吧。”留给了我们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启发和引导学生去认识 去领悟呢。 一般的教师都把“遵循学习规律,学习要循序渐进,学习要谦虚谨慎” 作为《从三到万》这篇课文教学要达到的思想目标。而这只是让学生知其 一,知其然。如果只是完成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那么学生上了这篇课文后 是仍不知其所以然的。 其实古人在思维能力方面是不亚于今人的。为什么是只学了三天?为 什么每天老师只教了一个数字(中文的小写数字)?这个学生前三天学得 如何?一开始这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后来不去学了的原因是什 么?在这一连串的问题中,关键的问题,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的问题 是什么问题呢?那就是“一、二、三和四、五、六、七、八、九、十、百、 千、万等数字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也就是说从一教到三这只是量变,数量上笔画的增加而已。是属于简 单思维,是较低层次的思维能力。教学果然要从简单入手,但教学不是在 简单上就此止步。 为了让学生回答好这个关键的问题,我先作了如下启发:从概括抽象 到具体形象;再从具体形象到概括抽象。举几个例子,如前面有什么?回 答:看见二棵松树,三棵杨柳树,五棵杉树,七棵柏树。但这样说具体是 很具体了,就是太麻烦,怎么办?我们就说:看见一片树林。这不很简洁 啊!同例,如:鼓掌(观众或听众用左手打右手)。谢幕(台上演出结束 后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一同出来向观众一鞠躬,全体观众起立向台上的演
员热烈地鼓掌)。都是概括了以后说出来的。体现了语言的抽象性、概括 性 接着用汉语和英语的比较来说明,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拼音文 字。但还不够,汉语较之英语来得形象,反之,英语较之汉语来得抽象。 更概括更抽象属于复杂思维。所以英语较之汉语更难学。 把有形的事物符号化,抽象化。更进一步就是数字化。像二进制化, 基因化,那是更抽象更概括,也就更智能化了。世界已经发展到了研制基 因电脑的时代,所以我们在上语文课时,语文老师的认识水平不能只停留 在选用的文章写作发表的那个年代。我们语文老师的认识水平必须提高, 并且只少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最好有一定的前瞻性 图表如下: 概括抽象 具体形象 片树林 二棵松树,三棵杨柳树,五棵 杉树,七棵柏树 谢幕 台上演出结束后正面角色和反 面角色一同出来向观众一鞠 躬,全体观众起立向台上的演 员热烈地鼓掌 英语(拼音) 汉语(象形) 四、五、六、七、八、九、十 百、千、万等
员热烈地鼓掌)。都是概括了以后说出来的。体现了语言的抽象性、概括 性。 接着用汉语和英语的比较来说明,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拼音文 字。但还不够,汉语较之英语来得形象,反之,英语较之汉语来得抽象。 更概括更抽象属于复杂思维。所以英语较之汉语更难学。 把有形的事物符号化,抽象化。更进一步就是数字化。像二进制化, 基因化,那是更抽象更概括,也就更智能化了。世界已经发展到了研制基 因电脑的时代,所以我们在上语文课时,语文老师的认识水平不能只停留 在选用的文章写作发表的那个年代。我们语文老师的认识水平必须提高, 并且只少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最好有一定的前瞻性。 图表如下: 概括抽象 具体形象 一片树林 二棵松树,三棵杨柳树,五棵 杉树,七棵柏树 谢幕 台上演出结束后正面角色和反 面角色一同出来向观众一鞠 躬,全体观众起立向台上的演 员热烈地鼓掌 英语(拼音) 汉语(象形) 四、五、六、七、八、九、十、 百、千、万等 一、二、三
概括抽象与具体形象——艺术的二极 当然,用唯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概括抽象和具体形象之间也是相 对的。接着,举当代诗人阿吾的诗《相声专场》为例来说明更概括抽象和 更具体形象是艺术手法的本源。艺术就是要将作品的内容引向概括抽象与 具体形象的二极。从而拨动审美者的心弦,产生情感的共鸣,让观众听众 和读者获得真的领悟善的升华美的愉悦 相声专场② 阿吾 经一个女人介绍 出来两个男人 一个个儿高 个个儿矮 个儿矮的白又胖 个儿高的黑且瘦 第一句话是瘦子说的 第二句话是胖子说的 胖子话少 瘦子话多 瘦子奚落胖子 观众哄堂大笑 胖子用嘴鼻伴奏 瘦子边唱歌边跳舞 瘦子舞成了武打 伴奏跑调到霍元甲
概括抽象与具体形象——艺术的二极 当然,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概括抽象和具体形象之间也是相 对的。接着,举当代诗人阿吾的诗《相声专场》为例来说明更概括抽象和 更具体形象是艺术手法的本源。艺术就是要将作品的内容引向概括抽象与 具体形象的二极。从而拨动审美者的心弦,产生情感的共鸣,让观众听众 和读者获得真的领悟善的升华美的愉悦。 相 声 专 场② 阿吾 经一个女人介绍 出来两个男人 一个个儿高 一个个儿矮 个儿矮的白又胖 个儿高的黑且瘦 第一句话是瘦子说的 第二句话是胖子说的 胖子话少 瘦子话多 瘦子奚落胖子 观众哄堂大笑 胖子用嘴鼻伴奏 瘦子边唱歌边跳舞 瘦子舞成了武打 伴奏跑调到霍元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