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对比中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说明深奥的科学事理 3.增强科学意识,培养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恐龙无处不有》 【情境导入】 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 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 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 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首先我们学习《恐龙无处不有》。 【新课解读】 、感知内容一一理清顺序 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小组讨论归纳,展示交流,明确: 1.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这是一篇科普论文) 2.第一部分(第1段):用一个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 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段):阐述说明内容一一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再由“恐龙 无处不有”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第15段):以“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 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收束全文。 追本求源 逻辑顺 二、深入探究一一加深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对比中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说明深奥的科学事理。 3.增强科学意识,培养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恐龙无处不有》 【情境导入】 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 6 500 万年前, 在地球上生活了 1.6 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 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 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首先我们学习《恐龙无处不有》。 【新课解读】 一、感知内容——理清顺序 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小组讨论归纳,展示交流,明确: 1.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这是一篇科普论文) 2.第一部分(第 1 段):用一个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 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 ~14 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再由“恐龙 无处不有”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第 15 段):以“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 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收束全文。 3. 二、深入探究——加深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小组讨论归纳,展示交流,明确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骨骼化石。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 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有”。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 疑问,如“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 出的结论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3.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创新精神。 、研读课文一—深入探讨 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明确 1.举例子,说明具体真切易懂 为了说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 “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列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 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是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 2.作比较,鲜明具体地说明,使读者一目了然。 将南极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 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3.打比方,使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 球上的重要地位。 4.列数字,以科学依据来说明事物,准确而具体,令人信服。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 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四、品读课文—一赏析语言 1.体会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分析作用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小组讨论归纳,展示交流,明确: 1.1986 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骨骼化石。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 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有”。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 疑问,如“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 出的结论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3.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创新精神。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讨 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明确: 1.举例子,说明具体真切易懂。 为了说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 “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列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 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是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 2.作比较,鲜明具体地说明,使读者一目了然。 将南极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 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3.打比方,使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 球上的重要地位。 4.列数字,以科学依据来说明事物,准确而具体,令人信服。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 2.25 亿 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体会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分析作用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 看地图证明南美洲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2.体会设问句的作用。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明确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一一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一引出 “板块构造”理论。 五、拓展延伸 讨论: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小组讨论归纳,明确: 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 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 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 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3.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一一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 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 境界。 六、本课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 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去找寻自己的发现 附板书设计 (科学发现H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德龙/产生质疑(极的恐龙来自哪里 追溯原因)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 研究价值)(证明了地壳运动理论 《被压扁的沙子》 【情境导入】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 看地图证明南美洲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2.体会设问句的作用。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明确: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 “板块构造”理论。 五、拓展延伸 讨论: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小组讨论归纳,明确: 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 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 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 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3.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 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 境界。 六、本课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 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去找寻自己的发现。 附板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 【情境导入】
《恐龙无处不有》通过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 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么《被压 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短文寻找答案吧。 【新课解读】 、感知内容—一理清顺序 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2.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小组讨论归纳,展示交流,明确: 1.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被(1-~4段):恐龙灭绝的原/撞击说 火山说 压 5、6段:寻找证据验证理论 扁 7~10段:发现斯石英 的 沙/二(5-17段)11-13段:佐证撞击说” 14~17段:得出结论:灭绝的原因 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科学 科学研 发现 究发现(观点 追本求源由因到果 (逻辑顺序 深入探究—一加深理解 1.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 学生讨论归纳,明确
《恐龙无处不有》通过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 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么《被压 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短文寻找答案吧。 【新课解读】 一、感知内容——理清顺序 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2.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小组讨论归纳,展示交流,明确: 1.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 3. 二、深入探究——加深理解 1.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 学生讨论归纳,明确:
假说一:“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 物灭绝的原因。 假说二:“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 2.文章是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 明确:由“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推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 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3.文章是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 明确:“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 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4.“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科学家们是怎样验证的?从文中找出 所列举的证据。 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明确:分别用来引为证据和佐证。 证据: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为致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状 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恢复为沙子。在实验室里,用850°C的高温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会变 为普通沙子 佐证: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这个道理 推断: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陨石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 山活动 (2)为什么举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岩层的例子? 明确:证据: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 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佐证: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与恐龙灭绝的年代相同,研究者从里面检测到 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证明这里有“被压扁的沙子” 推断:在6500万年以前地球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这些斯石 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地球生物灭绝。而斯 石英出现的地方不可能发生过火山喷发 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研读课文一—深入探讨
假说一:“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 物灭绝的原因。 假说二:“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 2.文章是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 明确:由“在一个 6 500 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推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 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3.文章是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 明确:“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 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4.“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科学家们是怎样验证的?从文中找出 所列举的证据。 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明确:分别用来引为证据和佐证。 证据: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为致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状 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恢复为沙子。在实验室里,用 850°C 的高温把斯石英加热 30 分钟,它会变 为普通沙子。 佐证: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这个道理。 推断: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陨石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 山活动。 (2)为什么举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岩层的例子? 明确:证据: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 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佐证: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年龄为 6 500 万年,与恐龙灭绝的年代相同,研究者从里面检测到 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证明这里有“被压扁的沙子”。 推断:在 6 500 万年以前地球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这些斯石 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地球生物灭绝。而斯 石英出现的地方不可能发生过火山喷发。 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