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有:其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其二,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 ③劳动力商品的属性。其一,劳动力商品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其二, 劳动力商品还具有其他商品不具备的特性。在价值方面,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 劳动力所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但它直接表现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耗费掉的生活 资料的价值。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劳动者及其家属所耗费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 的教育和培训费用。此外,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受历史、道德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使用价值方面,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由此可知,劳动力使用价 值的特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 ④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的特点,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具有 决定性的意义。正是凭借这一特点,资本家投入的货币发生了价值增殖而变为资本,所以说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①资本主义的劳动是雇佣劳动:生产资料归资本家占有,劳动力被资本家支配,产品被资本 家占有 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生产出一定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 质承担者。 ③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即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生产资料中的旧价值 的转移过程和新价值的创造过程的统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可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生产资料本身并不能增 殖。工人一方面通过具体劳动的消耗改变了生产资料的物质形态并使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 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又支付了体力和脑力,创造了新的价值。由于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有特殊性,所以工人能够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从而实现价值的增殖即创造出剩余 价值。所谓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的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的点, 就是工人用于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④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全部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所谓必 要劳动时间,是指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所谓剩余劳动时间,是指工人无偿地为资 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工人的剩余劳动,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⑤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 它的产生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资本家用货币去购买生产要素(生产 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创造条件。该阶段也叫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阶段。第二阶 段是生产阶段:资本家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启动生产过程,并将工人的劳动时间 延长到补偿其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之上,生产出剩余价值。该阶段是直接创造剩余价值 的阶段,也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决定性阶段。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资本家将产品推销出去, 收回价值和剩余价值。它是实现剩余价值的阶段 2.资本的本质 ①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②从现象上看,资本表现为物,即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但从本质上看,资本 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①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存在
②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有:其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其二,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 ③劳动力商品的属性。其一,劳动力商品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其二, 劳动力商品还具有其他商品不具备的特性。在价值方面,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 劳动力所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但它直接表现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耗费掉的生活 资料的价值。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劳动者及其家属所耗费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 的教育和培训费用。此外,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受历史、道德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使用价值方面,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由此可知,劳动力使用价 值的特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 ④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的特点,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具有 决定性的意义。正是凭借这一特点,资本家投入的货币发生了价值增殖而变为资本,所以说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①资本主义的劳动是雇佣劳动;生产资料归资本家占有,劳动力被资本家支配,产品被资本 家占有。 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生产出一定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 质承担者。 ③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即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生产资料中的旧价值 的转移过程和新价值的创造过程的统一。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可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生产资料本身并不能增 殖。工人一方面通过具体劳动的消耗改变了生产资料的物质形态并使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 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又支付了体力和脑力,创造了新的价值。由于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有特殊性,所以工人能够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从而实现价值的增殖即创造出剩余 价值。所谓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的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的点, 就是工人用于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④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全部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所谓必 要劳动时间,是指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所谓剩余劳动时间,是指工人无偿地为资 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工人的剩余劳动,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⑤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 值。 它的产生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资本家用货币去购买生产要素(生产 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创造条件。该阶段也叫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阶段。第二阶 段是生产阶段:资本家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启动生产过程,并将工人的劳动时间 延长到补偿其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之上,生产出剩余价值。该阶段是直接创造剩余价值 的阶段,也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决定性阶段。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资本家将产品推销出去, 收回价值和剩余价值。它是实现剩余价值的阶段。 2.资本的本质 ①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②从现象上看,资本表现为物,即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但从本质上看,资本 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①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存在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或一次或多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不会发生增殖。正因为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以劳动力价值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使价值增殖。正因为它能够改变自 身的价值量,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②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 力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就进一步提示了工人的剩余劳动乃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利于准确地说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4.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①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属于不变资本的范畴。它们是价值创造不可缺少的条件, 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②价值的源泉只能是劳动力 ③由于价值的生产既需要生产资料(不变资本),也需要劳动力(可变资本),所以在商品经 济条件下,它们必然要求参加对生产成果的分配。这种参与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 源的使用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5.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m′)是指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可以用两种公式表示 剩余价值率准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程度 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①含义 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 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从而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所产生的差额 ②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的?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关键是降低蒡动力价 值:降低劳动力价值的关键是降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而降低这 些生活资料价值的关键是提高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以及其他相关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 率。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众多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追逐超额剩余价 值乃是个别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众多个别资本家改进生产技 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则是单位商品价值的降低,从而使超额剩余价值最终消失。超 额剩余价值虽然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却使整个资本家普遍地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7.资本主义工资 ①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②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工人劳动的报酬,它体现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现着资本家和工人之 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或一次或多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不会发生增殖。正因为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以劳动力价值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使价值增殖。正因为它能够改变自 身的价值量,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②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 力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就进一步提示了工人的剩余劳动乃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利于准确地说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4.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①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属于不变资本的范畴。它们是价值创造不可缺少的条件, 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②价值的源泉只能是劳动力。 ③由于价值的生产既需要生产资料(不变资本),也需要劳动力(可变资本),所以在商品经 济条件下,它们必然要求参加对生产成果的分配。这种参与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 源的使用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5.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m′)是指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可以用两种公式表示: ① m′ ② m′ 剩余价值率准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程度。 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①含义 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 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从而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所产生的差额。 ②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的?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关键是降低劳动力价 值;降低劳动力价值的关键是降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而降低这 些生活资料价值的关键是提高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以及其他相关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 率。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众多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追逐超额剩余价 值乃是个别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众多个别资本家改进生产技 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则是单位商品价值的降低,从而使超额剩余价值最终消失。超 额剩余价值虽然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却使整个资本家普遍地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7.资本主义工资 ①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②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工人劳动的报酬,它体现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现着资本家和工人之 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③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是指以货币数量表现的工资。 实际工资是指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实物及服务的数量 8.为什么说劳动不能成为商品? 劳动不能成为商品,既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①作为商品,必须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而劳动只有在工人进入工厂之后才会存在 ②工人进入工厂开始劳动,劳动此时已经属于资本家,它不可能再被工人出卖。 ③劳动若是商品,必须有价值,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样,就等于 说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决定,这显然属于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④劳动若是商品,必须遵守价值规律,实行等价交换。这样,工人创造的价值就必须作为工 资全部交付给工人。这显然违背了剩余价值规律。如若遵守剩余价值规律,又不能实行等价 交换,从而又违背了价值规律 9.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①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其基本内容包括: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最大 限度地追逐剩余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不断地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 ②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其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生产必须服从 追求剩余价值这一目的,资本家一切活动的动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 其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生 产的各种环节,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都服从于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 其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过程。资产阶级为了 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进行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一过程最终 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使资本主义的灭亡不可避免 (三)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再生产 ①再生产是指不断更新、不断重复的生产过程 ②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都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③再生产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 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 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①工人自己养活自己。因为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亦即可变资本,被工人在再生产过程中 重新创造了出来。 ②工人同时养活资本家。因为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 ③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也是由工人创造的。不管资本家最初的资本是怎么来的,只要经过一段 时间就会完全剩余价值化 ④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必要条件 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的生产 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①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一开始就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③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是指以货币数量表现的工资。 实际工资是指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实物及服务的数量。 8.为什么说劳动不能成为商品? 劳动不能成为商品,既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①作为商品,必须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而劳动只有在工人进入工厂之后才会存在。 ②工人进入工厂开始劳动,劳动此时已经属于资本家,它不可能再被工人出卖。 ③劳动若是商品,必须有价值,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样,就等于 说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决定,这显然属于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④劳动若是商品,必须遵守价值规律,实行等价交换。这样,工人创造的价值就必须作为工 资全部交付给工人。这显然违背了剩余价值规律。如若遵守剩余价值规律,又不能实行等价 交换,从而又违背了价值规律。 9.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①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其基本内容包括: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最大 限度地追逐剩余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不断地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 ②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其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生产必须服从 追求剩余价值这一目的,资本家一切活动的动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 其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生 产的各种环节,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都服从于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 其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过程。资产阶级为了 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进行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一过程最终 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使资本主义的灭亡不可避免。 (三)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再生产 ①再生产是指不断更新、不断重复的生产过程。 ②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都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③再生产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 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 产。 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①工人自己养活自己。因为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亦即可变资本,被工人在再生产过程中 重新创造了出来。 ②工人同时养活资本家。因为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 ③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也是由工人创造的。不管资本家最初的资本是怎么来的,只要经过一段 时间就会完全剩余价值化。 ④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必要条件。 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的生产。 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①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一开始就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②追加资本既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又是进一步加重对工人剥削的手段。 ③从形式上看,劳动力买卖具有等价交换的平等,但从实质上看,则是资本家用工人创造的 剩余价值购买劳动力,即以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4.资本积累 ①资本积累的含义 资本积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成资本,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而它本身又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依靠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②资本家为什么要进行资本积累? 其一,由内在动力所驱使。资本积累内在动力是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欲望。为了获得更多 的剩余价值,需要扩大生产的规模,进行资本积累。 其二,由外在压力所迫使。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也需要扩大生产的规模,进行资本积累 ③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其一,对工人剥削的程度。剥削的程度愈高,愈有利于资本积累。 其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商品的价值,这有利于资本 的积累。 其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差额愈大,愈有利于资本积累。 其四,预付资本量的多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付资本量增多,可使剩余价值量增 多,从而有利于资本积累。 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的増进,必然造成对立的两极:一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另一极则是无产 阶级贫困的积累。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基本内容。这一规律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 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完全对立的 5.资本有机构成 ①含义 资本构成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从物质形态上考察,二是从价值形态上考察。资本技术 构成是指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即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 必需的劳动力的数量之间的比率。这一比率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资本价值构成是指资本 在价值形态上的构成,即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和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在数量上的比 资本价值构成以资本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资本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 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可用公式 C:V来表示。 ②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并在竞争中占有优势,总是不断地 改进生产技术,更新机器设备。这样,就使每个工人所运用的生产资料愈来愈多,从而使资 本有机构成愈来愈高。同时,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也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机 6.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 ①含义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少数的大资本 资本集中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是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二是通过股份公司的形式把分散
②追加资本既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又是进一步加重对工人剥削的手段。 ③从形式上看,劳动力买卖具有等价交换的平等,但从实质上看,则是资本家用工人创造的 剩余价值购买劳动力,即以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4.资本积累 ①资本积累的含义 资本积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成资本,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而它本身又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依靠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②资本家为什么要进行资本积累? 其一,由内在动力所驱使。资本积累内在动力是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欲望。为了获得更多 的剩余价值,需要扩大生产的规模,进行资本积累。 其二,由外在压力所迫使。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也需要扩大生产的规模,进行资本积累。 ③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其一,对工人剥削的程度。剥削的程度愈高,愈有利于资本积累。 其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商品的价值,这有利于资本 的积累。 其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差额愈大,愈有利于资本积累。 其四,预付资本量的多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付资本量增多,可使剩余价值量增 多,从而有利于资本积累。 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进,必然造成对立的两极:一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另一极则是无产 阶级贫困的积累。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基本内容。这一规律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 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完全对立的。 5.资本有机构成 ①含义 资本构成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从物质形态上考察,二是从价值形态上考察。资本技术 构成是指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即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 必需的劳动力的数量之间的比率。这一比率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资本价值构成是指资本 在价值形态上的构成,即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和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在数量上的比 率。 资本价值构成以资本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资本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 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可用公式 C:V 来表示。 ②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并在竞争中占有优势,总是不断地 改进生产技术,更新机器设备。这样,就使每个工人所运用的生产资料愈来愈多,从而使资 本有机构成愈来愈高。同时,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也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机 会。 6.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 ①含义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少数的大资本。 资本集中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是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二是通过股份公司的形式把分散
的中、小资本结合起来,形成更大的资本。 ②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其一,资本积聚既能增大个别资本的总额,也能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资本集中只能 增大个别资本的总额,但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其二,资本积聚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因为它要受到原有的资本量、剩余价值量的限制,要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资本集 中则不受这些限制,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将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 联系。其一,资本积聚可以加强个别大资本的实力,使这些资本能够在竞争中较为顺利地吞 并中、小资本,从而加速资本集中的过程。其二,资本集中必然使个别资本增大,这些大资 本可以迅速扩大生产,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加速资本积聚 7.资本主义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在单位资本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份额在相对增多,而用于购 买劳动力的份额在相对减少。也就是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后果,就是单位资本对劳 动力的需求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然而另一方面,妇女和儿童涌入工厂,小生产者以及部分 中、小资本家的破产,却使劳动大军扩大,使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必然 造成相对人口过剩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一,资本主义生产 的发展具有周期性,时而需要补充劳动力,时而需要减少劳动力,而作为产业后备军的相对 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资本在不同时期对劳动力的需要。其二,相对过剩人 口的存在,使在业工人时刻感到一种压力,资本家可以借此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成本价格)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为: k=c+vo 生产成本的范畴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模糊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掩盖 了资本主义剥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成本是企业盈亏的界线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当剩余价值不被看成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转化成了利 润(p)。利润在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 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从表面上看问题,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表现为在流通过程中产生,似乎不再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 3.利润率 ①含义 利润率(P’)是指剩余价值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②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 其一,它们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的程度,利润率则表示 资本增殖的程度 其二,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所以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 其三,剩余价值率表明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从而提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 而利润率则表明剩余价值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③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其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利润率同剩余价值率成正比
的中、小资本结合起来,形成更大的资本。 ②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其一,资本积聚既能增大个别资本的总额,也能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资本集中只能 增大个别资本的总额,但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其二,资本积聚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因为它要受到原有的资本量、剩余价值量的限制,要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资本集 中则不受这些限制,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将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 联系。其一,资本积聚可以加强个别大资本的实力,使这些资本能够在竞争中较为顺利地吞 并中、小资本,从而加速资本集中的过程。其二,资本集中必然使个别资本增大,这些大资 本可以迅速扩大生产,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加速资本积聚。 7.资本主义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在单位资本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份额在相对增多,而用于购 买劳动力的份额在相对减少。也就是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后果,就是单位资本对劳 动力的需求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然而另一方面,妇女和儿童涌入工厂,小生产者以及部分 中、小资本家的破产,却使劳动大军扩大,使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必然 造成相对人口过剩。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一,资本主义生产 的发展具有周期性,时而需要补充劳动力,时而需要减少劳动力,而作为产业后备军的相对 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资本在不同时期对劳动力的需要。其二,相对过剩人 口的存在,使在业工人时刻感到一种压力,资本家可以借此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成本价格)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为: k=c+v。 生产成本的范畴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模糊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掩盖 了资本主义剥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成本是企业盈亏的界线。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当剩余价值不被看成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转化成了利 润(p)。利润在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 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从表面上看问题,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表现为在流通过程中产生,似乎不再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 3.利润率 ①含义 利润率(P’)是指剩余价值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m c+v ②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 其一,它们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的程度,利润率则表示 资本增殖的程度。 其二,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所以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 其三,剩余价值率表明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从而提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 而利润率则表明剩余价值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③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其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利润率同剩余价值率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