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政治经济学辅导笔记 第一章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1.社会条件 19世纪中叶,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 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尖锐,暴露了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经济根源 2.阶级条件 19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社会活动的舞台,需要科学理论 的指导 3.理论来源 19世纪英、法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 是唯物史观的创立 二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提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 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规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核心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帝国主义论,进而推导出了 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 20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 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20世纪后半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的实践,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1.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以满足生产和生 活需要的活动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①人类社会要想存在和发展,必须要有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 质资料生产才能获取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劳动生产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
2004 政治经济学辅导笔记 第一章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 19 世纪中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1.社会条件 19 世纪中叶,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 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尖锐,暴露了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经济根源。 2.阶级条件 19 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社会活动的舞台,需要科学理论 的指导。 3.理论来源 19 世纪英、法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 一是唯物史观的创立。 二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提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 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规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核心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帝国主义论,进而推导出了 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 20 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 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20 世纪后半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的实践,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1.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以满足生产和生 活需要的活动。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①人类社会要想存在和发展,必须要有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 质资料生产才能获取。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劳动生产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
高,人类从事政治、文化、科学、教育等活动才有可能。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是,政治经 济学不能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它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进行研究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可分的,二者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它反映着人和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等要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人的要素,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 用。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的物的要素,由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 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 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其中,生产居于主导地位,决定分配、交换、消费, 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三)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所谓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 本依据,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所谓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生产 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的具体制度,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政治经济学作为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既要研究经济制度,又要研究经济体制。 (四)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 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明确建立怎样的生产关系以及采取什么形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其一,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二,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其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就能够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特别 是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结合,提供较好的形式,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会严重地影响生产力诸要素的结 合,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判定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某种生产关系适合 生产力的发展时,就应当保持其存在;当某种生产关系完全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就要从根 本上予以变革:当某种生产关系总的来说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但其某些环节或具体形式不适 合生产力发展时,就需要进行调整、改革。 (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并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其转化途径有四条 其一,科学技术通过发明创造的途径物化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从而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其二,通过学习和教育的途径,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从而转化为直接的生产 力 其三,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改良劳动对象,从而转化为直
高,人类从事政治、文化、科学、教育等活动才有可能。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是,政治经 济学不能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它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进行研究。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可分的,二者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它反映着人和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等要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人的要素,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 用。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的物的要素,由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 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 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其中,生产居于主导地位,决定分配、交换、消费, 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三)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所谓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 本依据,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所谓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生产 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的具体制度,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政治经济学作为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既要研究经济制度,又要研究经济体制。 (四)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 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明确建立怎样的生产关系以及采取什么形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 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其一,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二,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其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就能够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特别 是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结合,提供较好的形式,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会严重地影响生产力诸要素的结 合,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判定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某种生产关系适合 生产力的发展时,就应当保持其存在;当某种生产关系完全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就要从根 本上予以变革;当某种生产关系总的来说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但其某些环节或具体形式不适 合生产力发展时,就需要进行调整、改革。 (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并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其转化途径有四条; 其一,科学技术通过发明创造的途径物化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从而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其二,通过学习和教育的途径,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从而转化为直接的生产 力。 其三,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改良劳动对象,从而转化为直
接的生产力。 其四,把科学应用到生产的组织管理之中,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可以大 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力得到发展。 (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①经济规律是指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②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创造,不能消灭,不能改造。但是,人们可以发现它,认识它, 利用它。 ③经济规律的类型 其一,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自始至终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 规律 其二,几种社会形态共存并发挥作用的规律,如价值规律。 其三,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一)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谓经济制度,是 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①任何生产关系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总是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本适合,从而促进生产力的 发展 ②生产力是积极的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样,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 段必然导致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由基本适合逐渐变成基本不适合。 ③当生产关系完全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时候,就要求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以重 新实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基本适合。 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从基本不适合到基本适合,循环往 复。由此,推动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化。 (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含义 (参阅第一章) 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经济制度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发生质变,即意味着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灭亡。 经济体制作为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起着协调、组织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作 用,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社会制度的属性,在同一经济制度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变化。譬如我 国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改革之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之后转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其一,经济制度是一定的经济体制建立的前提,经济体制不可能离开经济制度独立存在 其二,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合理的经济体制即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会巩 固、完善合理的经济制度;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会妨碍经济制度 的完善,使合理的经济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接的生产力。 其四,把科学应用到生产的组织管理之中,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可以大 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力得到发展。 (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①经济规律是指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②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创造,不能消灭,不能改造。但是,人们可以发现它,认识它, 利用它。 ③经济规律的类型 其一,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自始至终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 规律。 其二,几种社会形态共存并发挥作用的规律,如价值规律。 其三,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一)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谓经济制度,是 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①任何生产关系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总是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本适合,从而促进生产力的 发展。 ②生产力是积极的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样,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 段必然导致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由基本适合逐渐变成基本不适合。 ③当生产关系完全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时候,就要求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以重 新实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基本适合。 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从基本不适合到基本适合,循环往 复。由此,推动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化。 (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含义 (参阅第一章) 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经济制度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发生质变,即意味着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灭亡。 经济体制作为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起着协调、组织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作 用,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社会制度的属性,在同一经济制度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变化。譬如我 国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改革之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之后转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其一,经济制度是一定的经济体制建立的前提,经济体制不可能离开经济制度独立存在。 其二,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合理的经济体制即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会巩 固、完善合理的经济制度;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会妨碍经济制度 的完善,使合理的经济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形态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一)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的消费需要, 不是为了交换。 原始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虽然商品经济已经出现,但自然经 济仍占统治地位。 (二)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它决定了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必要 性: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又叫小商品经 济,是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即是市场经济, 在这种经济形式下,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都要进入市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一)商品 1.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二因素 商品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①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它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 性,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价值 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 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交换价值表现着价值。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因 素 ③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的统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因素。二者 缺一,不能成其为商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实现价值而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 值,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不是为了取得价值。只有通过交换,这一矛盾才 可以得到解决 3.劳动二重性
二、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形态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一)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的消费需要, 不是为了交换。 原始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虽然商品经济已经出现,但自然经 济仍占统治地位。 (二)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它决定了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必要 性;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又叫小商品经 济,是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即是市场经济, 在这种经济形式下,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都要进入市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一)商品 1.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二因素 商品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①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它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 性,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价值 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 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交换价值表现着价值。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因 素。 ③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的统一。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因素。二者 缺一,不能成其为商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实现价值而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 值,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不是为了取得价值。只有通过交换,这一矛盾才 可以得到解决。 3.劳动二重性
①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 着人和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的统一。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它们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 动形成价值,反映着社会生产关系。 ③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枢纽 其二,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奠定了剩余价值论的基础。劳动二重性学说把资本主义生 产过程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这是揭示剩余价值来源的先决条件。 其三,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也为科学地阐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积累、资本有 机构成、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社会资本再生产以及资本主义地租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劳动量是用劳动时间衡量的。但是,决 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 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5.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够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技能或专长的劳动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因此,少量复杂劳动创造的价 值相当于多倍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6.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果或能力,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 数量来表示,二是由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同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7.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①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在私有制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者使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处置,都是私人的事情。因此,他们的劳动是私人劳动。 但是,商品生产者存在着社会分工,他们生产出的产品是用于交换即用于满足社会需要的, 他们每个人的劳动又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他们劳动又是社会劳动。 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表现为私人劳动。若使私人劳动转化成社会劳动 必须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并获得成功。然而,由于生产具有盲目性,就使得某些商品或全 部或部分卖不出去,从而使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或全部或部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由此,导致 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②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其一,这一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各种矛盾的根源。简单商品经济的各种矛盾,都是由私 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引起和决定的。若使私人劳动转化成社会劳动,就必须进行商品交 换,而商品交换的实现要求把不同质的具体劳动还原成同质的抽象劳动。只有具体劳动和抽
①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 着人和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的统一。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它们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 动形成价值,反映着社会生产关系。 ③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枢纽。 其二,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奠定了剩余价值论的基础。劳动二重性学说把资本主义生 产过程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这是揭示剩余价值来源的先决条件。 其三,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也为科学地阐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积累、资本有 机构成、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社会资本再生产以及资本主义地租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劳动量是用劳动时间衡量的。但是,决 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 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5.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够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技能或专长的劳动。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因此,少量复杂劳动创造的价 值相当于多倍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6.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果或能力,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 数量来表示,二是由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同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7.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①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在私有制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者使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处置,都是私人的事情。因此,他们的劳动是私人劳动。 但是,商品生产者存在着社会分工,他们生产出的产品是用于交换即用于满足社会需要的, 他们每个人的劳动又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他们劳动又是社会劳动。 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表现为私人劳动。若使私人劳动转化成社会劳动, 必须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并获得成功。然而,由于生产具有盲目性,就使得某些商品或全 部或部分卖不出去,从而使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或全部或部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由此,导致 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②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其一,这一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各种矛盾的根源。简单商品经济的各种矛盾,都是由私 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引起和决定的。若使私人劳动转化成社会劳动,就必须进行商品交 换,而商品交换的实现要求把不同质的具体劳动还原成同质的抽象劳动。只有具体劳动和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