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句咀华 有关“舍生取义”的名言警句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5)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梅岭三章》 (6)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有关“舍生取义”的名言警句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5)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梅岭三章》 (6)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 佳句咀华 返回
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蓐发 作者视窗 丹心吐朱墨,肝胆著华章——梁斌 如果说历史锻造了《红旗谱》的血肉,那么梁斌就是其 点睛的灵魂。《红旗谱》渗透着梁斌的爱恨与性格,梁斌的 爱恨与性格也是支撑《红旗谱》的骨骼。 为写《红旗谱》,梁斌曾“三辞官”:第一次是辞《新武汉日报》社 长之职;第二次是辞中央文学研究所机关支部书记之职;第三次是辞天津 市副市长之位。梁斌辞官的初衷只有一句话:不写好《红旗谱》,无颜见 江东父老
丹心吐朱墨,肝胆著华章——梁斌 如果说历史锻造了《红旗谱》的血肉,那么梁斌就是其 点睛的灵魂。《红旗谱》渗透着梁斌的爱恨与性格,梁斌的 爱恨与性格也是支撑《红旗谱》的骨骼。 为写《红旗谱》,梁斌曾“三辞官”:第一次是辞《新武汉日报》社 长之职;第二次是辞中央文学研究所机关支部书记之职;第三次是辞天津 市副市长之位。梁斌辞官的初衷只有一句话:不写好《红旗谱》,无颜见 江东父老! 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一 作者视窗
注梁斌(1914-196),当代作家。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1935年起 在家乡从事革命斗争,同时创作了许多小说。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文联主席等职。 1953年开始创作代表作长篇小说《红旗谱》,1957年底出版第一部, 引起强烈反响。1957年舂夭起辗转于病榻之上,1962年起病情好转开始 工作。1963年出版“红旗谱”第二部《播火记》。“文革”中在受到陷 害的情况下不屈不挠,创作了长篇小说《翻身记事》。粉碎“四人帮” 后开始修改、创作“红旗谱”第三部《烽烟图》
注 梁斌(1914—1996),当代作家。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1935年起 在家乡从事革命斗争,同时创作了许多小说。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文联主席等职。 1953年开始创作代表作长篇小说《红旗谱》,1957年底出版第一部, 引起强烈反响。1957年春天起辗转于病榻之上,1962年起病情好转开始 工作。1963年出版“红旗谱”第二部《播火记》。 “文革”中在受到陷 害的情况下不屈不挠,创作了长篇小说《翻身记事》。粉碎“四人帮” 后开始修改、创作“红旗谱”第三部《烽烟图》
二写作背景 《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 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 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 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课文《朱老巩护钟》节选的便是小说的开头部分。节选部分后的情节 是:朱老巩去世后,他的儿子小虎子(即朱老忠)逃到关外30年,后来怀着 报仇雪恨的心愿回到了家乡。于是,锁井镇又掀起斗争的波澜,只是这凝 聚上一代人仇恨的斗争,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内蕴
《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 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 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 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课文《朱老巩护钟》节选的便是小说的开头部分。节选部分后的情节 是:朱老巩去世后,他的儿子小虎子(即朱老忠)逃到关外30年,后来怀着 报仇雪恨的心愿回到了家乡。于是,锁井镇又掀起斗争的波澜,只是这凝 聚上一代人仇恨的斗争,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内蕴…… 二 写作背景
三基础梳理 1给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 紫黝黝(you) 跳跛(da) 胡髭(z 肩胛(jia) 窗棂(ling) 红契(q) 滹沱河(tuo) 骂咧(li) 霓虹(n) 釉子(you) 锃亮(eng) 冷飕飕(S0u)
1.给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 紫黝黝( ) 跳跶( ) 胡髭( ) 肩胛( ) 窗棂( ) 红契( ) 滹沱河( ) 骂咧( ) 霓虹( ) 釉子( ) 锃亮( ) 冷飕飕( ) yǒu dɑ zī jiǎ línɡ qì tuó liē ní yòu zènɡ sōu 三 基础梳理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