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古代印度或东南亚一带的佛像造型, 你在佛的脸上看到了什么表情?
这是古代印度或东南亚一带的佛像造型, 你在佛的脸上看到了什么表情?
“佛”是印度古代梵文 Buddha.的音译。 也可译作“佛驮”、“浮陀”、“浮 屠”、“浮图”等。 “佛”的本义为“觉悟者”,和汉语中 的“圣”、“贤”等词有相近之处,但 译经者因为觉着汉语中的“圣”“贤” 等词尚不足以形容佛的觉悟和修行,所 以创造了“佛”这个词汇
▪ “佛”是印度古代梵文Buddha的音译。 也可译作“佛驮”、“浮陀”、“浮 屠”、“浮图”等。 ▪ “佛”的本义为“觉悟者”,和汉语中 的“圣”、“贤”等词有相近之处,但 译经者因为觉着汉语中的“圣”“贤” 等词尚不足以形容佛的觉悟和修行,所 以创造了“佛”这个词汇
佛法最基本的义理,简称“缘起法”。缘起 法是佛法的核心。缘起法可以用一个公式来 表达:因+缘=果 这里说的是佛教中的一个道理:缘起性空 大意就是说世上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因此万物的本性 都是空(宇宙间的万物都是虚幻的、不真实 的)。佛说的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一种状 态,借用空字来表达
佛法最基本的义理,简称“缘起法”。缘起 法是佛法的核心。缘起法可以用一个公式来 表达:因+缘=果 这里说的是佛教中的一个道理:缘起性空 大意就是说世上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因此万物的本性 都是空(宇宙间的万物都是虚幻的、不真实 的)。佛说的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一种状 态,借用空字来表达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诗 ( 宋 苏轼) ▪ 若言琴上有琴声, ▪ 放在匣中何不鸣? ▪ 若言声在指头上, ▪ 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是一首禅诗,诗意很明显,琴和手指, 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缺了其一,都无 “天籁之音”。看来,苏轼的这首诗既不写 景,又不抒情,也非咏物,而是借琴阐发 种哲理,这哲理就是:琴、手指是弹奏出动 听音乐的客、主观条件,两者相互依存,对 立统一 事物的产生需要因缘的聚合。因缘的聚 合会导致新事物的产生,各种因缘的消散又 会导致事物的消失。因此万物皆空
这是一首禅诗,诗意很明显,琴和手指, 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缺了其一,都无 “天籁之音”。看来,苏轼的这首诗既不写 景,又不抒情,也非咏物,而是借琴阐发一 种哲理,这哲理就是:琴、手指是弹奏出动 听音乐的客、主观条件,两者相互依存,对 立统一。 事物的产生需要因缘的聚合。因缘的聚 合会导致新事物的产生,各种因缘的消散又 会导致事物的消失。因此万物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