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 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 为乐府诗歌的一种体數。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 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 事性质的歌。其音节、格碑一般比软自由,形 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条言的古体,富守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 诗
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 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 为乐府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 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 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 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 诗
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 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 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 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 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 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 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 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 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 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 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 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 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 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写作背景 •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 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 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 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 ,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 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 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 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 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 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 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 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 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 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听课文思考问题 本首诗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本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本首诗的主旨句是什么? 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 内容 思考:诗中几次写到听弹琵琶?(用 原诗句回答)
听课文思考问题 • 本首诗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 本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 本首诗的主旨句是什么? • 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 内容 • 思考:诗中几次写到听弹琵琶? (用 原诗句回答)
听课文录音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予(yu 倡( chang)女贾(g)人 荻(d)铮( zheng) 悯然(mIn) 转徙(x)浔阳(xun) 捻(ni超n) 抹(m6)挑(tio 六么(yao)舫 (fang)教坊(fang)红绡(xiao) 谪居(zhe)还独倾(huan)间关(jian) 呕哑(uya) 朝哳( zhao zha) 霓裳( ni chang) 钿头银篦( dian bl)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予(yú) 倡(chāng)女 贾(gǔ)人 荻(dí) 铮(zhēng) 悯然(mǐn) 转徙(xǐ) 浔阳(xún) 捻(niǎn) 抹(mǒ) 挑(tiǎo) 六幺(yāo) 舫 (fǎng) 教坊(fáng) 红绡(xiāo) 谪居(zhé)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呕哑(ōu yā) 嘲哳(zhāo zhā) 霓裳(nícháng) 钿头银篦(diàn bì) 听课文录音
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第1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2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第3段:歌女自叙身世苦 第4段:同病相怜伤迁谪 第5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 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 第1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 第2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 第3段:歌女自叙身世苦 • 第4段:同病相怜伤迁谪 • 第5段:重闻琵琶青衫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