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裂缝有几种类型?有何特点?答:斜裂缝主要有两类:腹剪斜裂缝和弯剪斜裂缝。在中和轴附近,正应力小,剪应力大,主拉应力方向大致为45°。当荷载增大,拉应变达到混凝的极限拉应变值时,混凝士开裂,沿主压应力迹线产生腹部的斜裂缝,称为腹剪斜裂缝。腹剪斜裂缝中间宽两头细,呈枣核形,常见于薄腹梁中。在剪弯区段截面的下边缘,主拉应力还是水平向的,所以,在这些区段乃可能首先出现些较短的垂直裂缝,然后延伸成斜裂缝,向集中荷载作用点发展,这种由垂直裂缝引伸而成的斜裂缝的总体,称为弯剪斜裂缝。这种裂缝上细下宽
Ø斜裂缝有几种类型?有何特点? 答:斜裂缝主要有两类:腹剪斜裂缝和弯剪斜裂缝。 在中和轴附近,正应力小,剪应力大,主拉应力方向 大致为45°。当荷载增大,拉应变达到混凝土的极限 拉应变值时,混凝土开裂,沿主压应力迹线产生腹部 的斜裂缝,称为腹剪斜裂缝。腹剪斜裂缝中间宽两头 细,呈枣核形,常见于薄腹梁中。在剪弯区段截面的 下边缘,主拉应力还是水平向的,所以,在这些区段 仍可能首先出现一些较短的垂直裂缝,然后延伸成斜 裂缝,向集中荷载作用点发展,这种由垂直裂缝引伸 而成的斜裂缝的总体,称为弯剪斜裂缝。这种裂缝上 细下宽。 返回
试述梁斜截面受剪破环的三种形态及其破坏特征。答:斜拉破坏:当剪跨比较大(>3)时,或箍筋配置不足时出现。此破坏系由梁中主拉应力所致,其特点是斜裂缝一出现梁即破坏,破坏呈明显脆性,类似于正截面承载力中的少筋破环。斜压破环:当剪跨比较小(2<1时,或箍筋配置过多时易出现。此破环系由梁中主压应力所致,类似于正截面承载力中的超筋破坏,表现为混凝土压碎,也呈明显脆性,但不如斜拉破坏明显。剪压破环:当剪跨比一般(2~1~3)时,箍筋配置适中时出现。此破环系由梁中剪压区压应力和剪应力联合作用所致,类似于正截面承载力中的适筋破坏,也属脆性破坏,但脆性不如前两种破坏明显
Ø试述梁斜截面受剪破坏的三种形态及其破坏特 征。 答:斜拉破坏:当剪跨比较大(l>3)时,或箍筋配置不 足时出现。此破坏系由梁中主拉应力所致,其特点是斜 裂缝一出现梁即破坏,破坏呈明显脆性,类似于正截面 承载力中的少筋破坏。斜压破坏:当剪跨比较小(l<1) 时,或箍筋配置过多时易出现。此破坏系由梁中主压应 力所致,类似于正截面承载力中的超筋破坏,表现为混 凝土压碎,也呈明显脆性,但不如斜拉破坏明显。剪压 破坏:当剪跨比一般(l » 1~3)时,箍筋配置适中时出 现。此破坏系由梁中剪压区压应力和剪应力联合作用所 致,类似于正截面承载力中的适筋破坏,也属脆性破 坏,但脆性不如前两种破坏明显。 返回
影响斜截面受剪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斜截面受剪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剪跨比、混凝土强度、箍筋配筋率、纵筋配筋率、斜截面上的骨料咬合力、截面尺寸和形状。巨
Ø影响斜截面受剪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斜截面受剪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剪跨比、混凝 土强度、箍筋配筋率、纵筋配筋率、斜截面上的骨料咬 合力、截面尺寸和形状。 返回
在设计中采用什么措施来防止梁的斜压和斜拉破坏?答:1)截面最小尺寸:为了防止斜压破坏,当hw/b≤4时(厚腹梁,即一般梁)V≤0.25β。f.bho当hw/b≥6时(薄腹梁)V≤0.20β。bho当4<hw/b<6时,按直线内插法确定。2)最小配箍率为了防止斜拉破坏,规定了配箍率的下限值,即最小配箍率:Psvmin=0.24f/fy饭巨
Ø 在设计中采用什么措施来防止梁的斜压和斜拉 破坏? 答:1)截面最小尺寸:为了防止斜压破坏, 当hw /b≤4时(厚腹梁,即一般梁)V ≤0.25βc f cbh0 当hw /b≥6时(薄腹梁) V £0.20βc f cbh0 当4<hw /b<6时,按直线内插法确定。 2)最小配箍率 为了防止斜拉破坏,规定了配箍率的下限值,即 最小配箍率:rsvmin =0.24f t /fyv 返回
>写出矩形、T形、I形梁在不同荷载情况下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答:①集中荷载作用下的矩形、T形和I形截面的独立梁1.75Avh +0.8f,Asp sinasV≤V,=V.s+VbrcSsb2+1.0②均布荷载作用下矩形、T形和I形截面的简支梁V V V + /s -.7 bh +125, = h 08,. in.S= 且1.5≤入≤3。以上二式中ho饭巨
Ø写出矩形、T形、I形梁在不同荷载情况下斜截 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答: ①集中荷载作用下的矩形、T形和I形截面的独立梁 ②均布荷载作用下矩形、T形和I形截面的简支梁 以上二式中 且1.5≤λ≤3。 0 a h l = 返回 0 y sb s sv u cs sb t 0 yv 1.0 0.8 sin 1.0 1.75 a l h f A s A V V V V f bh + f + + £ = + = 0 y sb s sv u cs sb t 0 yv 0.7 1.25 h 0.8f A sina s A V £V =V +V = f bh +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