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离态纤维二糖。动物体内无相应水解它的酶(B葡萄糖甙酶),故无法直接利 用。 其他双糖还有蜜二糖、龙胆二糖、松二糖等 (二)其他常见的低聚糖其他 常见的低聚糖主要有棉籽糖、水苏糖等。 L.三糖主要的三糖(trisaccharide)有棉籽糖、甘露三塘等。棉籽糖是由 半乳糖、葡萄糖和果糖组成的一种无还原性三糖,棉籽中含量较高,约80%, 大豆、成熟的甜菜及蔗糖废糖蜜中有一定含量,约0.5%。 2.四糖主要四糖(tetrasaccharide)为水苏四糖,是一种由1分子果糖、 1分子葡萄糖和2分子的半乳糖组成的四糖,常见于多种植物的根茎和籽实中, 而以唇形科水苏属(S1acs)植物含量较高, 3.甘露寡糖甘露寡糖(mannan-oligosaccharide),又称甘露低聚糖或葡 甘露寡聚糖,是由几个甘露糖分子或甘露糖与葡萄糖通过a-1,6、a-12或a-1,3 糖式键连接组成的低聚糖。甘露寡糖广泛存在于魔芋粉、瓜儿豆胶、田菁胶及 多种微生物细胞壁内(葡甘寡聚糖)。目前用作饲料添加剂的甘露寡糖主要是通 过对酵母细胞壁的提取获得,其中含有磷酸化的甘露糖、少量的葡萄糖和一些 蛋白质。作为饲料添加剂用的甘露寡糖多为二糖、三糖、四糖等结构的混合物。 甘露寡糖不能为单胃动物消化道酶分解。据报道,甘露寡糖可作为动物肠道内 有益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的营养素,有促进消化道有益菌株的增殖 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作用,同时还有促进机体免疫力提高和促进动物生产的作 用。另外有报道果寡糖等低聚糖也有类似作用。 其他低聚糖还有五糖一毛蕊草糖(3半乳糖+1葡萄糖十1果糖)及乳六糖 (三)利用低聚糖应注意的问题 1.动物本身无消化棉籽糖和水苏糖等的酶,故无法对其直接利用。大肠微 生物虽对其可进行发酵,但常产生引起胃肠臌气的气体如C02和。因此,豆 类或豆类产品等食入时多时,易发生肠胃赞张】 2.低聚糖中,有的有还原性(如麦芽糖),有的无还原性(如蔗糖)。原料 或成品中单糖或还原性糖的羰基,在加热或长期贮藏过程中,易与氨基酸或胺 发生缩合反应(羰氨反应),并产生黑褐色素。此反应被称为“褐变反应”或“美 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反应结果可降低饲料中有效氨基酸含量,使整
21 离态纤维二糖。动物体内无相应水解它的酶(β-葡萄糖甙酶),故无法直接利 用。 其他双糖还有蜜二糖、龙胆二糖、松二糖等。 (二)其他常见的低聚糖 其他 常见的低聚糖主要有棉籽糖、水苏糖等。 1. 三糖 主要的三糖(trisaccharide)有棉籽糖、甘露三塘等。棉籽糖是由 半乳糖、葡萄糖和果糖组成的一种无还原性三糖,棉籽中含量较高,约 8.0%, 大豆、成熟的甜菜及蔗糖废糖蜜中有一定含量,约 0.5%。 2. 四糖 主要四糖(tetrasaccharide)为水苏四糖 ,是一种由 1 分子果糖、 1 分子葡萄糖和 2 分子的半乳糖组成的四糖,常见于多种植物的根茎和籽实中, 而以唇形科水苏属(Stachys)植物含量较高。 3. 甘露寡糖 甘露寡糖(mannan-oligosaccharide),又称甘露低聚糖或葡 甘露寡聚糖,是由几个甘露糖分子或甘露糖与葡萄糖通过α-1,6、α-1,2 或α-1,3 糖甙键连接组成的低聚糖。甘露寡糖广泛存在于魔芋粉、瓜儿豆胶、田菁胶及 多种微生物细胞壁内(葡甘寡聚糖)。目前用作饲料添加剂的甘露寡糖主要是通 过对酵母细胞壁的提取获得,其中含有磷酸化的甘露糖、少量的葡萄糖和一些 蛋白质。作为饲料添加剂用的甘露寡糖多为二糖、三糖、四糖等结构的混合物。 甘露寡糖不能为单胃动物消化道酶分解。据报道,甘露寡糖可作为动物肠道内 有益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的营养素,有促进消化道有益菌株的增殖 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作用,同时还有促进机体免疫力提高和促进动物生产的作 用。另外有报道果寡糖等低聚糖也有类似作用。 其他低聚糖还有五糖-毛蕊草糖(3半乳糖+1 葡萄糖+1 果糖)及乳六糖 等。 (三)利用低聚糖应注意的问题 1. 动物本身无消化棉籽糖和水苏糖等的酶,故无法对其直接利用。大肠微 生物虽对其可进行发酵,但常产生引起胃肠臌气的气体如 CO2 和 H2。因此,豆 类或豆类产品等食入过多时,易发生肠胃臌胀。 2. 低聚糖中,有的有还原性(如麦芽糖),有的无还原性(如蔗糖)。原料 或成品中单糖或还原性糖的羰基,在加热或长期贮藏过程中,易与氨基酸或胺 发生缩合反应(羰氨反应),并产生黑褐色素。此反应被称为“褐变反应”或“美 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反应结果可降低饲料中有效氨基酸含量,使整
22 个饲料营养价值下降。 三、多糖 多糖(poly saccharide)是由10个糖单位以上单糖分子经脱水、缩合而成, 属一类结构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一般单糖数多在百个以上。多糖广泛分布于 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动物体内也有少量分布(主要为糖原)。从其功能角度考虑 多糖可以分成营养性多糖(贮存性多糖)和结构多糖,如淀粉、菊糖、糖原等 属营养性多糖,其余多糖属结构多糖。多糖一般不溶于水,只有水解或发酵后 才能被动物吸收利用。 (一)淀粉淀粉(starch)是由D一葡萄糖组成的一种多糖,以微粒形式 大量存在于植物种子、块茎及干果实中,属植物体中一种贮藏物质。玉米、高 梁、小麦等谷实中含量高,一般可达60%~70%:甘薯、木薯、马铃薯中含量 约25%~30%。淀粉分直链淀粉(溶于热水)和支链淀粉(不溶于热水)2种, 前者是葡萄糖以-1,4糖试键连接的链状分子;后者是除葡萄糖以α-L,4糖式 键结合的主链外,尚含有α-1,6糖甙键与主链相连的支链。来源不同,直、支 链淀粉含量比例不同。一般淀粉中,直链淀粉约占15%~25%,余为支链淀粉 而糯米、黏高梁中99%的淀粉属支链淀粉。豆类中淀粉虽含量不高(如大豆仅 含0.4%~0.9%),但全属直链淀粉。 1淀粉的特性淀粉的特性可概括为“三化”,即糊化、老化和胶化。 (1)糊化指天然淀粉颗粒(生淀粉、B-淀粉)在适当温度(不同淀粉 要求不同温度)下在水中膨润,分裂成均匀、有粘性的糊状溶液,此现象即称 为淀粉的糊化,处于这种状态的淀粉被称为ā-淀粉。一般支链淀粉易于糊化。 淀粉糊化的实质是淀粉分子间氢键断裂和联系变松散,故α·淀粉易于消化利 用 (2)老化是指糊化淀粉缓慢冷却或在室温下长期放置后变得不透明, 甚至产生沉淀,此现象即称淀粉的老化。一般直链淀粉易老化。老化的淀粉较 难以被淀粉酶水解,不利动物消化利用。淀粉老化的实质是相邻分子间断裂的 氢键逐渐恢复,部分致密、高度品化的淀粉分子微束重新形成。生产中对淀粉 的老化特性应特别重视,以防造成浪费。 (3)胶化是指利用高温或其他手段使淀粉粒破碎的过程。淀粉产生胶 化的原因是淀粉分子中虽含有很多的羟基,但这些羟基是通过高强度化学氢键 结合的,从而使淀粉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涨破或抗压碎能力。特别是马铃薯中的 淀粉粒,若不经高温处理,猪禽消化道中的酶就无法进入淀粉粒内,从而产生
22 个饲料营养价值下降。 三、多糖 多糖(polysaccharide)是由 10 个糖单位以上单糖分子经脱水、缩合而成, 属一类结构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一般单糖数多在百个以上。多糖广泛分布于 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动物体内也有少量分布(主要为糖原)。从其功能角度考虑, 多糖可以分成营养性多糖(贮存性多糖)和结构多糖,如淀粉、菊糖、糖原等 属营养性多糖,其余多糖属结构多糖。多糖一般不溶于水,只有水解或发酵后 才能被动物吸收利用。 (一)淀粉 淀粉(starch)是由 D-葡萄糖组成的一种多糖,以微粒形式 大量存在于植物种子、块茎及干果实中,属植物体中一种贮藏物质。玉米、高 粱、小麦等谷实中含量高,一般可达 60%~70%;甘薯、木薯、马铃薯中含量 约 25%~30%。淀粉分直链淀粉(溶于热水)和支链淀粉(不溶于热水)2 种, 前者是葡萄糖以α-1,4 糖甙键连接的链状分子;后者是除葡萄糖以α-1,4 糖甙 键结合的主链外,尚含有α-1,6 糖甙键与主链相连的支链。来源不同,直、支 链淀粉含量比例不同。一般淀粉中,直链淀粉约占 15%~25%,余为支链淀粉。 而糯米、黏高粱中 99%的淀粉属支链淀粉。豆类中淀粉虽含量不高(如大豆仅 含 0.4%~0.9%),但全属直链淀粉。 1.淀粉的特性 淀粉的特性可概括为“三化”,即糊化、老化和胶化。 (1)糊化 指天然淀粉颗粒(生淀粉、β-淀粉)在适当温度(不同淀粉 要求不同温度)下在水中膨润,分裂成均匀、有粘性的糊状溶液,此现象即称 为淀粉的糊化,处于这种状态的淀粉被称为α-淀粉。一般支链淀粉易于糊化。 淀粉糊化的实质是淀粉分子间氢键断裂和联系变松散,故α-淀粉易于消化利 用。 (2)老化 是指糊化淀粉缓慢冷却或在室温下长期放置后变得不透明, 甚至产生沉淀,此现象即称淀粉的老化。一般直链淀粉易老化。老化的淀粉较 难以被淀粉酶水解,不利动物消化利用。淀粉老化的实质是相邻分子间断裂的 氢键逐渐恢复,部分致密、高度晶化的淀粉分子微束重新形成。生产中对淀粉 的老化特性应特别重视,以防造成浪费。 (3)胶化 是指利用高温或其他手段使淀粉粒破碎的过程。淀粉产生胶 化的原因是淀粉分子中虽含有很多的羟基,但这些羟基是通过高强度化学氢键 结合的,从而使淀粉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涨破或抗压碎能力。特别是马铃薯中的 淀粉粒,若不经高温处理,猪禽消化道中的酶就无法进入淀粉粒内,从而产生
23 消化障碍。 2.淀粉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利用动物采食饲料后,饲料中的淀粉便会在淀 粉酶的作用下,降解为多个长短不一的多武链片段(统称糊精),然后再变为麦 芽糖,最终以葡萄糖的形式被吸收利用。 (二)糊精糊精(dextrin)是淀粉消化或加温水解而产生的一系列有支 链的低分子化合物。据研究,支链淀粉在动物消化过程中可先分解成α-极限糊 精,α·极限糊精再在糊精酶作用下进一步水解成麦芽糖与葡萄糖,供动物利用。 由于糊精是嗜酸菌的良好培养基,因而在动物消化道内尚有促进B族维生素合 成的功效。 (三)糖原 糖原(glycogen)结构与支链淀粉相似,是糖在动物体内存 在的另一种形式。除酵母中含量较高外(占干物质的3%~20%),一般饲料含 量极微 糖原由葡萄糖合成。化学上把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生成作 用。 糖原的分解是糖原首先在磷酸化酶催化下生成葡萄糖1-磷酸,又在磷酸葡 萄糖变位酶催化下转变成葡萄糖-6磷酸,最后再在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下在 肝、胃中水解为葡萄糖和磷酸,以补充血糖。 (四)非淀粉多糖非淀粉多糖(non-starch polysaccharides,NSP)是植物 的结构多糖的总称,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成分。它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 果胶和抗性淀粉(阿拉伯木聚糖、B葡聚糖、甘露聚糖、葡甘聚糖等)组成 纤维素属于不溶性NSP,其余的属于可溶性NSP。可溶性NSP的抗营养作用日 益受到关注。大麦中的可溶性NSP主要是B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猪鸡消 化道内缺乏相应的内源酶,因此不能将其消化。 1.纤维素纤维素(cellulose)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 结构成分。秸秆等粗饲料中含量高,其量超过其他碳水化合物的总和。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是由多个B1,,4糖式键连接的葡萄糖聚合体,呈扁带 状微纤维。由于微纤维间与氢键牢固相连接,因而使纤维素具有基本不溶性和 极大的抗酶性。哺啊动物体内不含B,1,4糖试武键水解酶(纤维素酶),故无法 直接利用,但消化道内共生的细菌、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可分解纤维素供动物 利用。 2.半纤维素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是由多个高聚糖组成的一种异源
23 消化障碍。 2.淀粉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利用 动物采食饲料后,饲料中的淀粉便会在淀 粉酶的作用下,降解为多个长短不一的多甙链片段(统称糊精),然后再变为麦 芽糖,最终以葡萄糖的形式被吸收利用。 (二)糊精 糊精(dextrin)是淀粉消化或加温水解而产生的一系列有支 链的低分子化合物。据研究,支链淀粉在动物消化过程中可先分解成α-极限糊 精,α-极限糊精再在糊精酶作用下进一步水解成麦芽糖与葡萄糖,供动物利用。 由于糊精是嗜酸菌的良好培养基,因而在动物消化道内尚有促进 B 族维生素合 成的功效。 (三)糖原 糖原(glycogen)结构与支链淀粉相似,是糖在动物体内存 在的另一种形式。除酵母中含量较高外(占干物质的 3%~20%),一般饲料含 量极微。 糖原由葡萄糖合成。化学上把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生成作 用。 糖原的分解是糖原首先在磷酸化酶催化下生成葡萄糖-1-磷酸,又在磷酸葡 萄糖变位酶催化下转变成葡萄糖-6-磷酸,最后再在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下在 肝、胃中水解为葡萄糖和磷酸,以补充血糖。 (四)非淀粉多糖 非淀粉多糖(non-starch polysaccharides, NSP)是植物 的结构多糖的总称,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成分。它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 果胶和抗性淀粉(阿拉伯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聚糖、葡甘聚糖等)组成。 纤维素属于不溶性 NSP,其余的属于可溶性 NSP。可溶性 NSP 的抗营养作用日 益受到关注。大麦中的可溶性 NSP 主要是β-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猪鸡消 化道内缺乏相应的内源酶,因此不能将其消化。 1. 纤维素 纤维素(cellulose)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 结构成分。秸秆等粗饲料中含量高,其量超过其他碳水化合物的总和。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是由多个β-1,4 糖甙键连接的葡萄糖聚合体,呈扁带 状微纤维。由于微纤维间与氢键牢固相连接,因而使纤维素具有基本不溶性和 极大的抗酶性。哺乳动物体内不含β-1,4 糖甙键水解酶(纤维素酶),故无法 直接利用,但消化道内共生的细菌、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可分解纤维素供动物 利用。 2. 半纤维素 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是由多个高聚糖组成的一种异源
24 性混合物,包括戊聚糖、己聚糖等各自的聚合体。其中戊聚糖中的木聚糖是构 成植物茎叶的骨架。而果聚糖则为植物体的贮存物质(牧草中含量较多)。虽然 半纤维素总是与纤维素共同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但却属于2种完全不同的高 聚糖。研究表明:半纤维素在细朐壁中与果校的共价罐相结合,与纤维素叫以 氢键相连接,从而更加增强了细胞的坚实度。特别是随着植物生长期的延长和 木质素的增多,植物体的坚实度进一步增强,其消化性更随之下降。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虽为草食动物重要的营养物质,但对单胃动物却被列为 限制因子。为了提高纤维素、半纤维素的消化性,多年来固内外学者先后研究 与推广粗饲料的碱化、氨化、微贮处理以及通过添加B.葡聚糖酶、纤维素酶等 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3.果胶果胶(pectin)属胶状多糖类,是细胞壁成分之一,广泛存在于 各种高等植物细胞壁和相邻细胞之间的中胶层中,具粘着细胞和运送水分的功 能。果胶溶于水,而在酒精及某些盐(硫酸镁、硫酸铵和硫酸铝等)溶液中凝 结沉淀,通常利用这一性质提取果胶。果胶为白色或淡黄褐色的粉末,微有特 异臭,味微甜带酸,无固定熔点和溶解度,相对密度约为07,溶于20倍的水 可形成乳白色粘稠状夜体,呈弱酸性,不溶于乙醇及其他有机溶剂,能为乙醇 甘油和蔗糖糖浆润湿,与3倍以上的砂糖混合后,更易溶于水, 植物中的果胶物质一般有3种形态,即原果胶、果胶和果胶酸。原果胶多 与纤维素、半纤维素结合,存在于细胞壁中,不溶于水,但可水解成果胶。果 胶是羧基经不同程度甲酯化与中和的聚半乳糖醛酸甙链,存在植物汁液中。果 胶酸是羟基完全游离的聚半乳糖醛酸甙链,稍溶于水,能产生不溶性沉淀。总 之,果胶物质是经不同程度酯化与中和的α.半乳糖醛酸以1,4糖甙键形成的 “类聚合物。 据研究,软组织中含果胶物质较多,如相皮干物质中约含30%~50%,胡 萝卜约含10%,西红柿、马铃薯分别含3%和2.5%。大多数植物,特别是水 果未成熟时果胶物呈不溶状,成熟后果胶变成水溶状。水溶状果胶物易被消化 道微生物分解,供动物利用,而与木质素结合者利用率极低,这点在禾本科牧 草中表现更为突出。 近年来有研究认为:用含10%果胶的饲料喂大鼠,可使大鼠结肠癌发病率 减少50%,血中胆固醇水平下降20%~30%。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果胶 干扰了影响结肠细胞中遗传物质的致癌原:果胶与胆汁结合,抑制了胆汁在小 肠的吸收,从而使血脂下降。 (五)木质素木质素((lignin)是一种高分子苯基丙烷的非晶体聚合物
24 性混合物,包括戊聚糖、己聚糖等各自的聚合体。其中戊聚糖中的木聚糖是构 成植物茎叶的骨架。而果聚糖则为植物体的贮存物质(牧草中含量较多)。虽然 半纤维素总是与纤维素共同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但却属于 2 种完全不同的高 聚糖。研究表明:半纤维素在细胞壁中与果胶的共价键相结合,与纤维素则以 氢键相连接,从而更加增强了细胞的坚实度。特别是随着植物生长期的延长和 木质素的增多,植物体的坚实度进一步增强,其消化性更随之下降。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虽为草食动物重要的营养物质,但对单胃动物却被列为 限制因子。为了提高纤维素、半纤维素的消化性,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先后研究 与推广粗饲料的碱化、氨化、微贮处理以及通过添加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等 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3. 果胶 果胶(pectin)属胶状多糖类,是细胞壁成分之一,广泛存在于 各种高等植物细胞壁和相邻细胞之间的中胶层中,具粘着细胞和运送水分的功 能。果胶溶于水,而在酒精及某些盐(硫酸镁、硫酸铵和硫酸铝等)溶液中凝 结沉淀,通常利用这一性质提取果胶。果胶为白色或淡黄褐色的粉末,微有特 异臭,味微甜带酸,无固定熔点和溶解度,相对密度约为 0.7,溶于 20 倍的水 可形成乳白色粘稠状液体,呈弱酸性,不溶于乙醇及其他有机溶剂,能为乙醇、 甘油和蔗糖糖浆润湿,与 3 倍以上的砂糖混合后,更易溶于水。 植物中的果胶物质一般有 3 种形态,即原果胶、果胶和果胶酸。原果胶多 与纤维素、半纤维素结合,存在于细胞壁中,不溶于水,但可水解成果胶。果 胶是羧基经不同程度甲酯化与中和的聚半乳糖醛酸甙链,存在植物汁液中。果 胶酸是羟基完全游离的聚半乳糖醛酸甙链,稍溶于水,能产生不溶性沉淀。总 之,果胶物质是经不同程度酯化与中和的α-半乳糖醛酸以 1,4-糖甙键形成的 一类聚合物。 据研究,软组织中含果胶物质较多,如柑皮干物质中约含 30%~50%,胡 萝卜约含 10%,西红柿、马铃薯分别含 3%和 2.5%。大多数植物,特别是水 果未成熟时果胶物呈不溶状,成熟后果胶变成水溶状。水溶状果胶物易被消化 道微生物分解,供动物利用,而与木质素结合者利用率极低,这点在禾本科牧 草中表现更为突出。 近年来有研究认为:用含 10%果胶的饲料喂大鼠,可使大鼠结肠癌发病率 减少 50%,血中胆固醇水平下降 20%~30%。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果胶 干扰了影响结肠细胞中遗传物质的致癌原;果胶与胆汁结合,抑制了胆汁在小 肠的吸收,从而使血脂下降。 (五)木质素 木质素(lignin)是一种高分子苯基丙烷的非晶体聚合物
25 与碳水化合物相比较,碳多(氢氧比并非2:1),且常含氨,因此严格地来说 不属碳水化合物。木质素的准确化学结构至今尚不太清楚,但经用同位素标记 物研究,木质素合成是以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开始的,即先由 芳香族氨基酸形成基质物质(如松柏醇),再经细胞壁过氧化物酶氧化,最终聚 合而成。并认为木质素与半纤维素之间以共价键连接。但也有报道认为,植物 不同,木质素与纤维素或半纤维素连接的键合不同,即禾本科牧草以酯键结合, 豆科牧草以醚键结合。由于这2种键合物均不能被哺乳动物酶和消化道微生物 产生的酶作用,从而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消化性下降。 据研究,碱处理高度木质化的秸秆,可打破木质素与半纤维素之间的化学 键,释放出较易消化的半纤维素,以改善秸秆的营养价值。自然界虽也存在某 些需氧微生物和真菌可使其结合键断裂(使木材和饲草腐烂),但何种微生物以 何种方式分解,能否服务于生产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 (六)结合糖结合糖(bound saccharide)是指糖与非糖物质的结合物 常见的是与蛋白质结合,统称为糖蛋白。它分布广泛,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 L.氨基多糖氨基多糖(glycosaminoglycan)又称黏多糖或糖胺聚糖。它 是一类含氨基糖或氨基糖衍生物的杂多糖,是由多个二糖单位形成的长链多聚 体,其主链由己糖胺和糖醛酸组成,有的含有硫酸根。常见的氨基多糖有硫酸 软骨素、透明质酸、硫酸皮肤素、硫酸角质素等。 2.蛋白多糖蛋白多糖(proteoglycon)又称黏蛋白或蛋白聚糖。这类物 质有蛋白质和氨基多糖通过共价键相连接而构成。蛋白多糖是动物组织细胞间 隙中的重要成分。 第二节含氨化合物 饲料中所有含氮物质统称为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它又包括真(纯)》 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物(NPN)。氨基酸是组成真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主要由C H、O、N4种元素组成(约占98%),同时还有少量的S、P、F等元素。非蛋 白含氮物又包括游离氨基酸、铵盐、肽类、酰胺、硝酸盐等。 多数饲料中蛋白质含氮量近于16%(变幅在14.90%~18.87%),因此饲料 中的粗蛋白质含量被定义为: 饲料CP含量=6.25×饲料含氮量
25 与碳水化合物相比较,碳多(氢氧比并非 2:1),且常含氮,因此严格地来说它 不属碳水化合物。木质素的准确化学结构至今尚不太清楚,但经用同位素标记 物研究,木质素合成是以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开始的,即先由 芳香族氨基酸形成基质物质(如松柏醇),再经细胞壁过氧化物酶氧化,最终聚 合而成。并认为木质素与半纤维素之间以共价键连接。但也有报道认为,植物 不同,木质素与纤维素或半纤维素连接的键合不同,即禾本科牧草以酯键结合, 豆科牧草以醚键结合。由于这 2 种键合物均不能被哺乳动物酶和消化道微生物 产生的酶作用,从而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消化性下降。 据研究,碱处理高度木质化的秸秆,可打破木质素与半纤维素之间的化学 键,释放出较易消化的半纤维素,以改善秸秆的营养价值。自然界虽也存在某 些需氧微生物和真菌可使其结合键断裂(使木材和饲草腐烂),但何种微生物以 何种方式分解,能否服务于生产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 (六)结合糖 结合糖(bound saccharide)是指糖与非糖物质的结合物。 常见的是与蛋白质结合,统称为糖蛋白。它分布广泛,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 1. 氨基多糖 氨基多糖(glycosaminoglycan)又称黏多糖或糖胺聚糖。它 是一类含氨基糖或氨基糖衍生物的杂多糖,是由多个二糖单位形成的长链多聚 体,其主链由己糖胺和糖醛酸组成,有的含有硫酸根。常见的氨基多糖有硫酸 软骨素、透明质酸、硫酸皮肤素、硫酸角质素等。 2. 蛋白多糖 蛋白多糖(proteoglycon)又称黏蛋白或蛋白聚糖。这类物 质有蛋白质和氨基多糖通过共价键相连接而构成。蛋白多糖是动物组织细胞间 隙中的重要成分。 第二节 含氮化合物 饲料中所有含氮物质统称为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它又包括真(纯) 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物(NPN)。氨基酸是组成真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主要由 C、 H、O、N 4 种元素组成(约占 98%),同时还有少量的 S、P、Fe 等元素。非蛋 白含氮物又包括游离氨基酸、铵盐、肽类、酰胺、硝酸盐等。 多数饲料中蛋白质含氮量近于 16%(变幅在 14.90%~18.87%),因此饲料 中的粗蛋白质含量被定义为: 饲料 CP 含量 = 6.25×饲料含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