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 告诉我们 的道理 原文 27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①。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②,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③, 而患亦不及辙④。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导读: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给儿子命名。这是告诫苏轼不要过于外露,告 诫苏辙要善于避祸为福,实际上是要他们加强自身修养。此文言简意丰,令人三思。 注释:①辐:辐条,车轮。内周的短棍,用以支撑车轮。盖:车上用以遮日、遮雨的伞状 物。轸(hn):车厢底四周的横木。②天下之车莫不由辙: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 由,顺从。辙,车轮压的迹道。③车仆马毙:(一旦)车翻了,马死了。仆,倒,这里指翻。 ④而患亦不及辙:车辙却也受不到灾祸。意思是车会摔坏,马会死,唯有车辙安然无恙。 精练 、解释加点的词 1.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2.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3.天下之车莫不由辙( 4.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5.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翻译 1.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2.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3.辙乎!吾知免矣 三、作者苏洵,北宋散文家。有二子,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与其子合称“三苏”,俱 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子,根据文意 轼,是诚子 辙,是诚子 原文 28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 狗盗之雄耳①,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 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导读:孟尝君传,指《史记·孟尝君列传》。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 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能治国安邦的人,正因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 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观点有新意。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 注释:①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特,只 不过。狗盗,披狗皮,钻狗洞,进入别人家里进行偷盗。孟尝君被困于秦,使人到秦昭王宠 姬处求援,宠姬向他索取狐白裘。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已献昭王。客有能为狗盜者,潜入宫 内,将昭王之狐白裘盗出,献给宠姬而得以释放。鸡鸣,学公鸡叫。孟尝君逃脱后,恐秦王 追赶,连夜奔走至函谷关,而该处规矩,须待天亮鸡鸣才能开关放行。客中有善作鸡鸣者
四、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 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原文 27.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①。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②,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③, 而患亦不及辙④。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导读 :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给儿子命名。这是告诫苏轼不要过于外露,告 诫苏辙要善于避祸为福,实际上是要他们加强自身修养。此文言简意丰,令人三思。 注释 :①辐:辐条,车轮。内周的短棍,用以支撑车轮。盖:车上用以遮日、遮雨的伞状 物。轸(zh n):车厢底四周的横木。②天下之车莫不由辙: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 由,顺从。辙,车轮压的迹道。③车仆马毙:(一旦)车翻了,马死了。仆,倒,这里指翻。 ④而患亦不及辙:车辙却也受不到灾祸。意思是车会摔坏,马会死,唯有车辙安然无恙。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 2.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 3.天下之车莫不由辙( ) 4.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 5.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 二、翻译 1.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辙乎!吾知免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者苏洵,北宋散文家。有二子,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与其子合称“三苏”,俱 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子,根据文意; 轼,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辙,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28.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 狗盗之雄耳①,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 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导读 :孟尝君传,指《史记·孟尝君列传》。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 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能治国安邦的人,正因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 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观点有新意。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 注释:①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特,只 不过。狗盗,披狗皮,钻狗洞,进入别人家里进行偷盗。孟尝君被困于秦,使人到秦昭王宠 姬处求援,宠姬向他索取狐白裘。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已献昭王。客有能为狗盗者,潜入宫 内,将昭王之狐白裘盗出,献给宠姬而得以释放。鸡鸣,学公鸡叫。孟尝君逃脱后,恐秦王 追赶,连夜奔走至函谷关,而该处规矩,须待天亮鸡鸣才能开关放行。客中有善作鸡鸣者
一鸣而群鸡齐鸣,守吏开关,遂得脱身。 精练 、解释加点的词 士以故归之( )2.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3.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4.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二、翻译 1.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2.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1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公子,名田文,他和 合称为战国“四 2.作者王安石,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中他的 观点是 原文 29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②,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 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 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 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导读:一个“未尝识书具”的人会要书具,而且不但能写字,又能作诗,这是不足为信 的。但本文写作意图在于借此劝年轻人要努力学习。 注释:①世隶耕:祖祖代代都从事农业。隶,属。②书具:书写的用具。③并自为其名: 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练 、解释加点的词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3.父利其然也(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4.从先人还家 二、翻译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三、学习本文后,你有何体会? 原文 30.盲人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 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 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
一鸣而群鸡齐鸣,守吏开关,遂得脱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士以故归之( )( ) 2.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 ( ) 3.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 4.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 ) 二、翻译 1.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公子,名田文,他和___、___、___合称为战国“四公 子”。 2.作者王安石,____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中他的 观点是_____________。 原文 29.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②,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 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 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 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导读 :一个“未尝识书具”的人会要书具,而且不但能写字,又能作诗,这是不足为信 的。但本文写作意图在于借此劝年轻人要努力学习。 注释 :①世隶耕:祖祖代代都从事农业。隶,属。②书具:书写的用具。③并自为其名: 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 3.父利其然也(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 4.从先人还家 ( ) 二、翻译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习本文后,你有何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0.盲人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 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 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
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 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单凭道听途说,走马 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精练 、解释加点的词 1.生而眇者不识日( 2.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3.而人之未达也( 4.扪烛而得其形( 二、翻译 1.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2.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三、“盲人识日”的错误在哪里? 原文 31.献曲求诗 元丰①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俯鹊巢,酒酣,笛声起 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 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曰《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 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③一幅曰:“吾无求于公, 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 导读:这是一则写文人闲情逸趣的小品,写得清朗明快、情趣盎然。苏东坡生日宴饮,踞高 峰,临大江,宾朋满座,举桌皆欢,这是情趣之一。李委知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 以笛声贺寿,作进见之礼,别出新裁,这是情趣之二。李委吹笛,技艺超群,“嘹然有穿云 裂石之声”,堪称出神入化,醉倒满座,这是情趣之三。没想到李委“抛砖引玉”,借此求诗, 而且并非偶发求诗之想,而是“袖出嘉纸”,原来早有图谋;他的祝寿新曲《鹤南飞》捧得 苏东坡心花怒放,虽然与李委素不相识,但东坡也就欣然从命了,这是情趣之四。读这样的 小品,有一种超凡脱俗、耳目清凉、心旷神怡之感。 注释:①元丰:北宋神宗赵顼年号。②东坡: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下文“坡”,是作者自称。③嘉纸:很好的纸张。嘉,美好的 精练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酣 、翻译: 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2.坐客皆引满醉倒。 三、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四 字格成语概括这件事 四、李委“得一绝句足矣”。试查阅、抄写、背诵苏轼的两首著名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
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 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单凭道听途说,走马 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生而眇者不识日( ) 2.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 3.而人之未达也( ) 4.扪烛而得其形( ) 二、翻译 1.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盲人识日”的错误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1.献曲求诗 元丰①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俯鹊巢,酒酣,笛声起 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 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曰《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 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③一幅曰:“吾无求于公, 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 导读:这是一则写文人闲情逸趣的小品,写得清朗明快、情趣盎然。苏东坡生日宴饮,踞高 峰,临大江,宾朋满座,举桌皆欢,这是情趣之一。李委知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 以笛声贺寿,作进见之礼,别出新裁,这是情趣之二。李委吹笛,技艺超群,“嘹然有穿云 裂石之声”,堪称出神入化,醉倒满座,这是情趣之三。没想到李委“抛砖引玉”,借此求诗, 而且并非偶发求诗之想,而是“袖出嘉纸”,原来早有图谋;他的祝寿新曲《鹤南飞》捧得 苏东坡心花怒放,虽然与李委素不相识,但东坡也就欣然从命了,这是情趣之四。读这样的 小品,有一种超凡脱俗、耳目清凉、心旷神怡之感。 注释 :①元丰:北宋神宗赵顼年号。②东坡: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下文“坡”,是作者自称。③嘉纸:很好的纸张。嘉,美好的。 精练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酣___ 俗___ 腰___ 既___ 袖___ 从___ 二、翻译: 1.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坐客皆引满醉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四 字格成语概括这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李委“得一绝句足矣”。试查阅、抄写、背诵苏轼的两首著名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