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艺术家》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编稿老师:尹强 审稿老师:李家声 责编:徐冬杰 一、学习要点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弗兰茨·卡夫卡( 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德语小 说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人言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其 作品很有深意地抒发了他愤世嫉俗的决心和勇气,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 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卡夫卡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 妹妹(另有两个早夭的弟弟)。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 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因而终生 未娶,41岁时死于肺痨。 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的一个晚上 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说的单行本和集子 死后好友布劳德( Max brod)违背他的遗言,替他整理遗稿,出版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定稿) 以及书信、日记,并替他立传 后世的批评家,往往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的一面,忽视其明朗、风趣的地方,米兰悒 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 Les testaments trahis)中试图纠正这一点。其实据布劳德的回 忆,卡夫卡喜欢在朋友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读到得意的段落时会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来。 卡夫卡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国籍属奥匈帝国。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 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生前默默无 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 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卡夫卡的小说从思想内容看,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那些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的作品。如短篇小说《判决》中,父亲对儿 子一一青年商人本德曼进行指责是无理的,而判决儿子投河更是荒谬之至,而儿子竟然执行 了这荒诞的判决。人们的非理性行动正是整个人类存在非理性的表现。短篇小说《乡村医生》 也是一篇描写人类社会非理性表现的作品。小说的寓意是深刻的:人类患了重病,这病已十 分严重,使人的肌体变得无可救药。人们盲目地相信医生的医术即理性能治愈一切病患,事 实并非如此,人类社会的一些病症是理性所医治不了的。到最后,连医生本人也成了需要寻 找家园的流浪者。 卡夫卡小说的第二个内容是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现象。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沉重 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著名小说《变形记》突出地 表现了这种现象。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如果从他的工作 已经使他变成了一架机器和工具来考虑,那么就应承认他丧失人的特性,异化为动物,是符
《饥饿的艺术家》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编稿老师:尹 强 审稿老师:李家声 责 编: 徐冬杰 一、学习要点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 年 7 月 3 日—1924 年 6 月 3 日),20 世纪德语小 说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人言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其 作品很有深意地抒发了他愤世嫉俗的决心和勇气,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 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卡夫卡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 妹妹(另有两个早夭的弟弟)。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 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 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因而终生 未娶,41 岁时死于肺痨。 1904 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 年的一个晚上, 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说的单行本和集子, 死后好友布劳德(Max Brod)违背他的遗言,替他整理遗稿,出版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定稿), 以及书信、日记,并替他立传。 后世的批评家,往往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的一面,忽视其明朗、风趣的地方,米兰·昆 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Les testaments trahis)中试图纠正这一点。其实据布劳德的回 忆,卡夫卡喜欢在朋友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读到得意的段落时会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来。 卡夫卡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国籍属奥匈帝国。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 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生前默默无 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 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卡夫卡的小说从思想内容看,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那些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的作品。如短篇小说《判决》中,父亲对儿 子——青年商人本德曼进行指责是无理的,而判决儿子投河更是荒谬之至,而儿子竟然执行 了这荒诞的判决。人们的非理性行动正是整个人类存在非理性的表现。短篇小说《乡村医生》 也是一篇描写人类社会非理性表现的作品。小说的寓意是深刻的:人类患了重病,这病已十 分严重,使人的肌体变得无可救药。人们盲目地相信医生的医术即理性能治愈一切病患,事 实并非如此,人类社会的一些病症是理性所医治不了的。到最后,连医生本人也成了需要寻 找家园的流浪者。 卡夫卡小说的第二个内容是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现象。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沉重 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著名小说《变形记》突出地 表现了这种现象。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如果从他的工作 已经使他变成了一架机器和工具来考虑,那么就应承认他丧失人的特性,异化为动物,是符
合逻辑的,从艺术的角度看,也是真实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也是一部有异化内容的 作品。在这篇小说里,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 揭示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困境和困惑感,是卡夫卡小说的第三方面的内容。这一类作品表 现的主要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在这类作品中,短篇小说《地洞》 最有代表性。卡夫卡通过一个小动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展示了在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 小人物生命没有保障、生活不得安宁的困境。长篇小说《美国》写的基本上也是现代人的孤 独、失落和无家可归的困境 最后,卡夫卡在一些小说中还描写了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统治阶级的专横和腐朽,短 篇小说《在流放地》深刻地揭露了专制制度的残酷和灭绝人性,也揭露了旧制度行将灭亡时 它的信徒和卫道士们的冥顽不灵。在长篇小说《审判》中,作者以更大的力量揭露了官僚机 构尤其是司法界的罪恶。 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描述了经理把绝食表演者关在铁笼内进行表演,时间长达四十 天。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后来他被一个马戏团聘去,把关他的笼 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道口,为的是游客去看野兽时能顺便看到他。可是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 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这里的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 (二)课文解读 在卡夫卡的作品种,不但《饥饿艺术家》作为一个客体,在表演时被世界误读:作为主 体,饥饿的艺术家是否也在参与“误读”其中?一一艺术家一方面极度的想向世界展示自己 的耐饿能力,“饥饿艺术家在饥饿表演期间是绝对不吃东西的,即使有人强迫他吃,他也会 无动于衷。他的艺术的荣誉不允许他这么做。当然,不是每个看守都能理解这一点。”期望 通过自我超越(超越那40天)获得外在世界的惊叹与掌声,实现自我生存的价值:另一方面, 他最后也只能无奈的宣告他的所谓追求也不过是因为适合他胃口的食物,“因为我找不到适 合我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我不会招人参观,惹人显眼,并像你, 像大伙一样,吃得饱饱的。”因此,前者表现出来的是他的对饥饿艺术的不断超越而肯定艺 术本身,后者则颇具讽刺意味的把进行艺术的原因归位于食欲(当然,把找不到合胃口的食 物与无食欲还是有差别的),否定艺术本身。这是艺术家对自我的误读和自我对艺术的误读。 绝食艺术由盛而衰,绝食艺术家由盛而衰。——确切的说,也许他根本没有兴盛的时候 最终被时代碾死。这是艺术的悲剧还是时代的悲剧?是他本人的悲剧还是冷暖社会的悲剧 二流的评论家分不清文里文外,归咎于社会,说来说去,我理解为,还是卡夫卡自己的悲剧。 饥饿的艺术家的人生是孤独的,不仅在身体被囚禁层面,他以及他的思想被牢笼,失去 沟通。更重要的是他的艺术将永远不被人理解,他的孤独是艺术的孤独,也是性灵的孤独 我们的卡夫卡的人生也是孤独的人生,卡夫卡的写作是“孤独的自我书写”。 卡夫卡的孤独体验是深刻的,来自灵魂深处的。作为一个个体,卡夫卡从来没有希求别 人能真正理解自己,就像艺术家在最后从来不奢望别人专程来看他一样
合逻辑的,从艺术的角度看,也是真实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也是一部有异化内容的 作品。在这篇小说里,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 揭示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困境和困惑感,是卡夫卡小说的第三方面的内容。这一类作品表 现的主要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在这类作品中,短篇小说《地洞》 最有代表性。卡夫卡通过一个小动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展示了在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 小人物生命没有保障、生活不得安宁的困境。长篇小说《美国》写的基本上也是现代人的孤 独、失落和无家可归的困境。 最后,卡夫卡在一些小说中还描写了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统治阶级的专横和腐朽,短 篇小说《在流放地》深刻地揭露了专制制度的残酷和灭绝人性,也揭露了旧制度行将灭亡时 它的信徒和卫道士们的冥顽不灵。在长篇小说《审判》中,作者以更大的力量揭露了官僚机 构尤其是司法界的罪恶。 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描述了经理把绝食表演者关在铁笼内进行表演,时间长达四十 天。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后来他被一个马戏团聘去,把关他的笼 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道口,为的是游客去看野兽时能顺便看到他。可是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 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这里的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 (二)课文解读 在卡夫卡的作品种,不但《饥饿艺术家》作为一个客体,在表演时被世界误读;作为主 体,饥饿的艺术家是否也在参与“误读”其中?——艺术家一方面极度的想向世界展示自己 的耐饿能力,“饥饿艺术家在饥饿表演期间是绝对不吃东西的,即使有人强迫他吃,他也会 无动于衷。他的艺术的荣誉不允许他这么做。当然,不是每个看守都能理解这一点。”期望 通过自我超越(超越那 40 天)获得外在世界的惊叹与掌声,实现自我生存的价值;另一方面, 他最后也只能无奈的宣告他的所谓追求也不过是因为适合他胃口的食物,“因为我找不到适 合我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我不会招人参观,惹人显眼,并像你, 像大伙一样,吃得饱饱的。”因此,前者表现出来的是他的对饥饿艺术的不断超越而肯定艺 术本身,后者则颇具讽刺意味的把进行艺术的原因归位于食欲(当然,把找不到合胃口的食 物与无食欲还是有差别的),否定艺术本身。这是艺术家对自我的误读和自我对艺术的误读。 绝食艺术由盛而衰,绝食艺术家由盛而衰。——确切的说,也许他根本没有兴盛的时候。 最终被时代碾死。这是艺术的悲剧还是时代的悲剧?是他本人的悲剧还是冷暖社会的悲剧? 二流的评论家分不清文里文外,归咎于社会,说来说去,我理解为,还是卡夫卡自己的悲剧。 饥饿的艺术家的人生是孤独的,不仅在身体被囚禁层面,他以及他的思想被牢笼,失去 沟通。更重要的是他的艺术将永远不被人理解,他的孤独是艺术的孤独,也是性灵的孤独。 我们的卡夫卡的人生也是孤独的人生,卡夫卡的写作是“孤独的自我书写”。 卡夫卡的孤独体验是深刻的,来自灵魂深处的。作为一个个体,卡夫卡从来没有希求别 人能真正理解自己,就像艺术家在最后从来不奢望别人专程来看他一样
卡夫卡总是把自己封闭在体内,写作成了他唯一的表达方式。饥饿的艺术家则把自己封 闭在牢笼里面,饥饿成为他的唯一向世界表达的方式。 卡夫卡在日记里写道:“我内心有个庞大的世界,不通过文学途径把它引发出来,我就 要撕裂了!”这就决定了卡夫卡写作的“为自我性质”。饥饿的艺术家也相信自己的唯一存 在就是饥饿,无论世事迁变,他的存在的方式在于饥饿,同时,意义也在于饥饿本身。在卡 夫卡看来,写作是一种自我体验。卡夫卡不把创作看作是纯美学的事情,而是看作一种生存 方式,一种生命燃烧的过程。闲人们欣赏笼中的饥饿艺术家时,并没有把他当成自己的同类 来看待。在闲人们的眼中,饥饿艺术家是一个展品,那个笼子是为了防止他偷偷溜出去弄点 吃的。为了让人们相信饥饿艺术家确实是在持续几十天粒米未进地挨饿,商人们必须用笼子 来表示对饥饿艺术家自由的限制,从而让闲人们的感官获得更大地刺激,也好让自己的腰包 更快地鼓起来。 而对于饥饿艺术家来说,他甚至非常渴望拥有这么一个笼子,因为这有助于人们相信他 的表演是真实的。保安工作得越认真,他就越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的表演对观众来说有更 高的可信度。笼子就是他的世界,艺术家的孤独是被注定了的 卡夫卡在写作时完全处于身心交混的“忘我”状态。我们知道,他的短篇小说往往是 个不眠之夜“一气呵成”的产物。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生存体验,一种从心中发出的生命呼 叫!无怪乎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特别是那些有代表性的长短篇小说中,往往晃动着一个熟悉 的身影,那不是别人,那正是卡夫卡自己! 这个饥饿的艺术家难道不正是卡夫卡自己吗? 二、能力训练、检测 (-)需要识记的内容 1、卡夫卡是20世纪德语作家和现代主义文学杰出代表之 2、《美国》、《审判》、《城堡》是卡夫卡创作的长篇小说,被称为“孤独三部曲” 3、卡夫卡的短篇小说有《判决》、《地洞》、《饥饿艺术家》、《变形记》等。 (二)需要理解的内容 1、异化: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科技与工业的迅猛发展,降低了人的价值:社会的商 业化和金钱主宰一切的现实,彻底毁坏了人伦感情,淹没了正常的人性。物变成了可以操纵 人、奴役人的巨大力量,人在它面前则变成了物,异化为非人。《变形记》通过格里高尔变 成甲虫,表现了现代社会人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2、“弱的英雄”:卡夫卡所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一反传统文学作品表现“力的英 雄”、“智慧的英雄”、“正义的英雄”甚至“恶的英雄”的倾向,而是集中笔墨塑造所谓 “弱的英雄”。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是一批遭受欺压凌辱、任人摆布、无法自主又深感孤独和 悲哀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判决》中听凭父亲摆布的小商人,《城堡》中想方设法
卡夫卡总是把自己封闭在体内,写作成了他唯一的表达方式。饥饿的艺术家则把自己封 闭在牢笼里面,饥饿成为他的唯一向世界表达的方式。 卡夫卡在日记里写道:“我内心有个庞大的世界,不通过文学途径把它引发出来,我就 要撕裂了!”这就决定了卡夫卡写作的“为自我性质”。饥饿的艺术家也相信自己的唯一存 在就是饥饿,无论世事迁变,他的存在的方式在于饥饿,同时,意义也在于饥饿本身。在卡 夫卡看来,写作是一种自我体验。卡夫卡不把创作看作是纯美学的事情,而是看作一种生存 方式,一种生命燃烧的过程。闲人们欣赏笼中的饥饿艺术家时,并没有把他当成自己的同类 来看待。在闲人们的眼中,饥饿艺术家是一个展品,那个笼子是为了防止他偷偷溜出去弄点 吃的。为了让人们相信饥饿艺术家确实是在持续几十天粒米未进地挨饿,商人们必须用笼子 来表示对饥饿艺术家自由的限制,从而让闲人们的感官获得更大地刺激,也好让自己的腰包 更快地鼓起来。 而对于饥饿艺术家来说,他甚至非常渴望拥有这么一个笼子,因为这有助于人们相信他 的表演是真实的。保安工作得越认真,他就越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的表演对观众来说有更 高的可信度。笼子就是他的世界,艺术家的孤独是被注定了的。 卡夫卡在写作时完全处于身心交混的“忘我”状态。我们知道,他的短篇小说往往是一 个不眠之夜“一气呵成”的产物。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生存体验,一种从心中发出的生命呼 叫!无怪乎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特别是那些有代表性的长短篇小说中,往往晃动着一个熟悉 的身影,那不是别人,那正是卡夫卡自己! 这个饥饿的艺术家难道不正是卡夫卡自己吗? 二、能力训练、检测 (一)需要识记的内容 1、卡夫卡是 20 世纪德语作家和现代主义文学杰出代表之一。 2、《美国》、《审判》、《城堡》是卡夫卡创作的长篇小说,被称为“孤独三部曲”。 3、卡夫卡的短篇小说有《判决》、《地洞》、《饥饿艺术家》、《变形记》等。 (二)需要理解的内容 1、异化: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科技与工业的迅猛发展,降低了人的价值;社会的商 业化和金钱主宰一切的现实,彻底毁坏了人伦感情,淹没了正常的人性。物变成了可以操纵 人、奴役人的巨大力量,人在它面前则变成了物,异化为非人。《变形记》通过格里高尔变 成甲虫,表现了现代社会人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2、“弱的英雄”:卡夫卡所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一反传统文学作品表现“力的英 雄”、“智慧的英雄”、“正义的英雄”甚至“恶的英雄”的倾向,而是集中笔墨塑造所谓 “弱的英雄”。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是一批遭受欺压凌辱、任人摆布、无法自主又深感孤独和 悲哀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判决》中听凭父亲摆布的小商人,《城堡》中想方设法
进入城堡以求得到恭顺良民地位的K,《变形记》中无法主宰自己命运而又被排斥于人的世 界之外、在孤独悲哀中默默死去的“虫形人灵”的格里高尔等等形象,都是在敌对环境中苦 苦挣扎的小人物。他们逆来顺受,把怨忿埋进心底,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作者笔下的这 些人物成为现代主义小说中最早的“非英雄”或“反英雄”,即所谓“弱的英雄” 3.佯谬:佯谬手法是卡夫卡小说创作一大鲜明的特点。佯谬本是哲学术语,在文学中 是指表面看作品的情节是荒唐的,而荒唐背后却显示出深刻的逻辑性。卡夫卡认为,原原本 本地“摹写”客观世界的作品不真实,只有把生活加以歪曲和变形,才能让人们看到真实的 本质。但卡夫卡作品中怪诞的情节展开在最平庸的环境里、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以最平静 甚至冷淡的语调讲述。作者在怪诞、迷离、似真似幻的情境中透露给读者的是深刻、富于哲 理意味的思想:在我们所生存的真实世界里,人已经被置于荒诞且亳无理性可言的境地:物 的环境的真实无法证明人自我存在的真实。人的本质已被扭曲、变异。卡夫卡在创作中采用 佯谬手法便能使读者领略到真实世界中的荒诞人生和真实人生中的荒诞世界。这是现实主义 文学的创作方法难以启悟的层面 4.“卡夫卡式”:“卡夫卡式”是对卡夫卡小说创作风格的概括说法。他的作品通过 荒诞的故事来表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与非理性,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人的异化,充满 压抑感、恐惧感、荒诞感,笼罩着悲哀绝望的气息。《判决》中青年商人对父亲要求他“投 河自尽”毫无反抗与违拗的表示,却服从了这个荒诞的判决;《城堡》中K设法进入城堡的 努力毫无结果。在城堡强大的力量面前,K是孤独的,他的状态反映了人在社会力量、强权 专制等强大力量控制下的孤独和恐惧感;还有《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被剥夺了 作为人所应具有和应该享有的一切,被抛进了非人的、虫的世界,最终在孤独痛苦中死去 卡夫卡的小说善于把现实与非现实、合理与悖理、常人与非人并列在一起。作品的背景笼统、 模糊不清。人们把卡夫卡的这种创作特点称为“卡夫卡式”。“卡夫卡式”现已成为德文新 词,转意为表达一种任人摆布、无法自主、错综复杂、似真似幻的处境。 5.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的原因。首先,卡夫卡的小说深刻地描写了资 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揭示了现代西方社会制度、法律、金钱、机器等“物”控制人, 把人变成了“物”或“非人”,使人失去了人的本质的现实。其次,作品主人公大多都是遭 受欺压凌辱、任人摆布、无法自主而又深感孤独和悲哀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是“弱 的英雄”。这里,卡夫卡不再遵循传统的创作方法描写真实的生活、塑造所谓的“英雄形象”, 从而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打开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第三,卡夫卡的小说在艺术上采用荒诞、 隐喻、佯谬、痛苦的幽默等手法,扭曲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从而深刻展示了现代西方人的 精神危机。作品中现实与非现实景象交织,正常人与非人共处同一空间:作品不点明时间、 地点和社会背景,穿插的故事和场面游离于情节之外,有时记录瞬间的直觉和梦幻,使画面 显得支离破碎,主题晦涩不明。这种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在不同程度上为现代 派作家所效仿,甚至加以发展。卡夫卡因其创作思想和艺术的开创性,被看作是西方现代主 义文学的奠基人
进入城堡以求得到恭顺良民地位的 K,《变形记》中无法主宰自己命运而又被排斥于人的世 界之外、在孤独悲哀中默默死去的“虫形人灵”的格里高尔等等形象,都是在敌对环境中苦 苦挣扎的小人物。他们逆来顺受,把怨忿埋进心底,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作者笔下的这 些人物成为现代主义小说中最早的“非英雄”或“反英雄”,即所谓“弱的英雄”。 3.佯谬:佯谬手法是卡夫卡小说创作一大鲜明的特点。佯谬本是哲学术语,在文学中 是指表面看作品的情节是荒唐的,而荒唐背后却显示出深刻的逻辑性。卡夫卡认为,原原本 本地“摹写”客观世界的作品不真实,只有把生活加以歪曲和变形,才能让人们看到真实的 本质。但卡夫卡作品中怪诞的情节展开在最平庸的环境里、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以最平静 甚至冷淡的语调讲述。作者在怪诞、迷离、似真似幻的情境中透露给读者的是深刻、富于哲 理意味的思想:在我们所生存的真实世界里,人已经被置于荒诞且毫无理性可言的境地;物 的环境的真实无法证明人自我存在的真实。人的本质已被扭曲、变异。卡夫卡在创作中采用 佯谬手法便能使读者领略到真实世界中的荒诞人生和真实人生中的荒诞世界。这是现实主义 文学的创作方法难以启悟的层面。 4.“卡夫卡式”:“卡夫卡式”是对卡夫卡小说创作风格的概括说法。他的作品通过 荒诞的故事来表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与非理性,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人的异化,充满 压抑感、恐惧感、荒诞感,笼罩着悲哀绝望的气息。《判决》中青年商人对父亲要求他“投 河自尽”毫无反抗与违拗的表示,却服从了这个荒诞的判决;《城堡》中 K 设法进入城堡的 努力毫无结果。在城堡强大的力量面前,K 是孤独的,他的状态反映了人在社会力量、强权 专制等强大力量控制下的孤独和恐惧感;还有《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被剥夺了 作为人所应具有和应该享有的一切,被抛进了非人的、虫的世界,最终在孤独痛苦中死去。 卡夫卡的小说善于把现实与非现实、合理与悖理、常人与非人并列在一起。作品的背景笼统、 模糊不清。人们把卡夫卡的这种创作特点称为“卡夫卡式”。“卡夫卡式”现已成为德文新 词,转意为表达一种任人摆布、无法自主、错综复杂、似真似幻的处境。 5.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的原因。首先,卡夫卡的小说深刻地描写了资 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揭示了现代西方社会制度、法律、金钱、机器等“物”控制人, 把人变成了“物”或“非人”,使人失去了人的本质的现实。其次,作品主人公大多都是遭 受欺压凌辱、任人摆布、无法自主而又深感孤独和悲哀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是“弱 的英雄”。这里,卡夫卡不再遵循传统的创作方法描写真实的生活、塑造所谓的“英雄形象”, 从而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打开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第三,卡夫卡的小说在艺术上采用荒诞、 隐喻、佯谬、痛苦的幽默等手法,扭曲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从而深刻展示了现代西方人的 精神危机。作品中现实与非现实景象交织,正常人与非人共处同一空间;作品不点明时间、 地点和社会背景,穿插的故事和场面游离于情节之外,有时记录瞬间的直觉和梦幻,使画面 显得支离破碎,主题晦涩不明。这种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在不同程度上为现代 派作家所效仿,甚至加以发展。卡夫卡因其创作思想和艺术的开创性,被看作是西方现代主 义文学的奠基人
(三)阅读训练题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1~5题。 夜半来客 [美]罗·阿瑟 奧萨贝尔一点也不像小说所描绘的侦探,跟他穿过这家阴暗的发着霉味的法国式旅馆走 廊的福勒感到很失望。奥萨贝尔住的房间很小,在六楼,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传奇式人物应有 的住处。 奧萨贝尔是个大胖子,很胖。“你失望了吧?作家先生。”奥萨贝尔转过头来说。他呼 哧呼哧喘着气,悄悄笑着,打开他的房门,站在一边,让他扫兴的客人先进去。 “可是,我的朋友,鼓起劲来!”奥萨贝尔继续说道,“很快你就会看见一份文件,这 是一份非常重要的东西,为了得到它,好几个男人和女人丧失了生命……这很有戏剧性,是 吗?”他边说边从身后把门关上,然后打开电灯。福勒突然毛骨悚然:屋子中央站着个男人, 他手里握着一支手枪。 奥萨贝尔惊愕地眨了几下眼睛。 “马柯斯,”他上气不接下气,“你吓了我一跳。我还以为你在柏林呢。在我房间里干 什么 马柯斯是个瘦弱的男人,个头不高,那张脸容易让人想起狐狸脸上的表情。除了眼前这 支手枪,他看起来并不十分危险 “今晚不是有人要送一份关于某种新式导弹的报告给你么?”马柯斯低声说道,“我想 它在我手里要比在你手里更好 奧萨贝尔走到一张沙发旁,一屁股坐下。“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他咬牙 切齿地说,“这可是第二次了:有人从窗外那个该诅咒的阳台翻进我的屋里来!” “阳台?”马柯斯惊奇地问,“不,我用的是钥匙。早知道有阳台,我可以省去很多麻 “这不是我的阳台,”奥萨贝尔生气地解释着,“是隔壁房间的。可它延伸到我窗下 这两间屋过去是一个单元。任何人都可以从隔壁的空房间到阳台上去。上次有个家伙也是这 么进来 马柯斯看了一眼福勒,命令道:“请坐好!咱们得等上半个小时。” “不,确凿地说,是三十一分钟。”奥萨贝尔闷闷不乐地说道,“会面定在十二点半。 现在我想知道你是怎样得知这份文件的,马柯斯。” 这个瘦小的间谍不怀好意地笑起来:“我们倒想知道你们的人是怎么把它搞到手的。得 ,今儿夜里我要它重新回到我的手里,那是什么?谁在门口?” 听到敲门声,福勒跳了起来。奥萨贝尔不动声色地微笑着。“那是警察,”他说,“我 觉得这样重要的文件,应该受到一点额外的保护。我通知过他们来这儿检查一下,以确保万
(三)阅读训练题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 1~5 题。 夜半来客 [美]罗·阿瑟 奥萨贝尔一点也不像小说所描绘的侦探,跟他穿过这家阴暗的发着霉味的法国式旅馆走 廊的福勒感到很失望。奥萨贝尔住的房间很小,在六楼,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传奇式人物应有 的住处。 奥萨贝尔是个大胖子,很胖。“你失望了吧?作家先生。”奥萨贝尔转过头来说。他呼 哧呼哧喘着气,悄悄笑着,打开他的房门,站在一边,让他扫兴的客人先进去。 “可是,我的朋友,鼓起劲来!”奥萨贝尔继续说道,“很快你就会看见一份文件,这 是一份非常重要的东西,为了得到它,好几个男人和女人丧失了生命……这很有戏剧性,是 吗?”他边说边从身后把门关上,然后打开电灯。福勒突然毛骨悚然:屋子中央站着个男人, 他手里握着一支手枪。 奥萨贝尔惊愕地眨了几下眼睛。 “马柯斯,”他上气不接下气,“你吓了我一跳。我还以为你在柏林呢。在我房间里干 什么?” 马柯斯是个瘦弱的男人,个头不高,那张脸容易让人想起狐狸脸上的表情。除了眼前这 支手枪,他看起来并不十分危险。 “今晚不是有人要送一份关于某种新式导弹的报告给你么?”马柯斯低声说道,“我想 它在我手里要比在你手里更好一些。” 奥萨贝尔走到一张沙发旁,一屁股坐下。“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他咬牙 切齿地说,“这可是第二次了:有人从窗外那个该诅咒的阳台翻进我的屋里来!” “阳台?”马柯斯惊奇地问,“不,我用的是钥匙。早知道有阳台,我可以省去很多麻 烦了。” “这不是我的阳台,”奥萨贝尔生气地解释着,“是隔壁房间的。可它延伸到我窗下, 这两间屋过去是一个单元。任何人都可以从隔壁的空房间到阳台上去。上次有个家伙也是这 么进来的。” 马柯斯看了一眼福勒,命令道:“请坐好!咱们得等上半个小时。” “不,确凿地说,是三十一分钟。”奥萨贝尔闷闷不乐地说道,“会面定在十二点半。 现在我想知道你是怎样得知这份文件的,马柯斯。” 这个瘦小的间谍不怀好意地笑起来:“我们倒想知道你们的人是怎么把它搞到手的。得 啦,今儿夜里我要它重新回到我的手里,那是什么?谁在门口?” 听到敲门声,福勒跳了起来。奥萨贝尔不动声色地微笑着。“那是警察,”他说,“我 觉得这样重要的文件,应该受到一点额外的保护。我通知过他们来这儿检查一下,以确保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