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神经元的信息传递一.突触传递二.神经递质和受体三.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
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三.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 第二节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 一.突触传递
一.突触传递(一)经典的突触(化学性突触)突触(synapse):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F)1. 结构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受体及各离子通道2. 分类:(F)按接触部位:轴突-胞体、轴突-轴突轴突一树突、按效应:抑制性突触和兴奋性突触其它分类:串联性、交互性、混合性突触(E)
一.突触传递 (一) 经典的突触(化学性突触) 1.结构 (F) 2.分类:(F) 按接触部位:轴突-胞体、轴突-树突、轴突-轴突 按效应: 抑制性突触和兴奋性突触 其它分类:串联性、交互性、混合性突触(F) 突触(synapse):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 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受体及各离子通道 ) 突触
(F)3.突触传递过程(电-化学-电)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一→递质经Ca2+离子内流→突触前膜释放递质过突触间隙扩散并作于突触后膜受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一产生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3.突触传递过程(电-化学-电)(F)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 突触前膜去极化 → Ca2+离子内流 →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 → 递质经 过突触间隙扩散并作于突触后膜受体或化学门 控式通道 → 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 产生突触后电位 → 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机制(F)突触前膜兴奋>Ca2+内流→释放兴奋性递质→与后膜上受体结合→后膜对Na+、K+通透性个(尤其是Na+离子)一突触后膜去极化,即EPSP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突触前膜兴奋→Ca2+内流→释放兴奋性递质 →与后膜上受体结合→后膜对Na+ 、K+通透性 (尤其是Na+离子)→突触后膜去极化,即EPSP 机制(F)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机制(F)突触前膜兴奋一Ca2+内流一释放抑制性递质>与后膜上受体结合→后膜对CI通透性个一突触后膜超极化,即IPSP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突触前膜兴奋→Ca2+内流→释放抑制性递质 →与后膜上受体结合→后膜对Cl-通透性→突 触后膜超极化,即IPSP 机制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