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资料(1-7单元) 第一单元 积累一批词语 1、狼藉差使赋闲蹒册颓唐 触目伤怀祸不单行琐屑情郁于中妥帖 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立锥之地背井离乡懵懵懂懂寄人篱下陨落宿营骚乱轻蔑讪笑 戏弄呆若木鸡喋喋不休文质彬彬鄙视顽圊不化 2、请说出下面横线的词语的含义 (1)、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这个小孩,十一二岁光景。(2)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送我 去。李平踌躇满志,热情高涨。 参考答案(1)境况,表示估计(2)犹豫,拿不定主意。得意的样子 3、请说出下面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原来山下模模糊糊地显出一座城,到处亮着电灯,好像星星。 (2)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嘴里骂道:“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 地方了!” 二、知道一点常识:朱自清杨季羡林 三、学习妙想构思 1、《背影》《永久的悔》都是开篇点题、中间回忆、篇末呼应开头 2、《铁骑兵》悬念的设置 3、《苏珊安东尼》点面结合、插叙的表达作用 四、积累优美语句,可以是比喻、排比、拟人等句子也可以是动词或形容词用得好的句子。 五、重温诎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 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 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 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把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 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那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 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 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伓,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 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的不妤,只是惦记 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 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 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这两段文字分别加上小标题。 2、选段三处写“背影,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不同,试简述。 第一处:表现了父亲 第二处:表现了儿子 第三处:表现见了儿子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资料(1-7单元) 第一单元 一、积累一批词语 1、狼藉差使赋闲蹒跚颓唐 触目伤怀祸不单行琐屑情郁于中妥帖 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立锥之地背井离乡懵懵懂懂寄人篱下陨落宿营骚乱轻蔑讪笑 戏弄呆若木鸡喋喋不休文质彬彬鄙视顽固不化 2、请说出下面横线的词语的含义 (1)、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这个小孩,十一二岁光景。(2)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送我 去。李平踌躇满志,热情高涨。 参考答案(1)境况,表示估计(2)犹豫,拿不定主意。得意的样子 3、请说出下面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原来山下模模糊糊地显出一座城,到处亮着电灯,好像星星。 (2)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嘴里骂道:“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 地方了!” 二、知道一点常识:朱自清杨季羡林 三、学习妙想构思 1、《背影》《永久的悔》都是开篇点题、中间回忆、篇末呼应开头 2、《铁骑兵》悬念的设置 3、《苏珊·安东尼》点面结合、插叙的表达作用 四、积累优美语句,可以是比喻、排比、拟人等句子也可以是动词或形容词用得好的句子。 五、重温语段 1、_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_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 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 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 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把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 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那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 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 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 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 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 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 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这两段文字分别加上小标题。 2、选段三处写“背影”,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不同,试简述。 第一处:表现了父亲 第二处:表现了儿子 第三处:表现了儿子
3、父亲买橘时,为什么穿过铁道很费事? 4、“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中的混改为进'插ˆ字好吗?为什么? 5、文中两次写到流泪,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第1段主要用等手法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7、请用横线划出文中重点刻划父亲背景的句子。 8、读了本文,你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什么感悟? 参考答案:1、浦口送别2、第一处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第二处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依恋 情,第三处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3、因为父亲是个胖子,而且“须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 上去。”4、不能,因为混表明来来往往的人多,同时表明父亲在人群中非常普通。5、第一次是感 动的泪,第二次是伤心之泪6、肖像,动作8、可以从尊老爱幼、亲情等来感悟。 (二)“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 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我整天吃红的” 1、“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这句话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感情?“母亲” 真的不愿意放他走吗?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看法。 2、从选文的第二段中找出说明作者思想历程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 3、古今中外怀念母亲、赞美母亲的文章数不胜数,请你写出几篇文章篇名、作者以及其中的几句话 参考答案:1、会。因为在他看来,未能尽孝是自己一生永久的悔”,所以作者肝放弃求学而为母尽 的。不会。这只是作者在母亲去世后的想法,实际上,他仍然要求学,可能会多回几次家看看母亲。母 亲可能会同意他一直待在自己身边,能时时看到儿子;也可能不同意,她要儿子读书,有了出息,改 变贫困的生活。(对儿子深深的牵挂和思念。既希望孩子到远方去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又牵挂孩子, 希望他留在自己身边。2、‘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ˆ逐渐理解了¨暗暗下了决心,立下了誓言: 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母亲。”觉得对不起母亲,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母亲死后, 永远失去了尽孝的机会。3、如高尔基的《母亲》、孟郊的《游子吟》 背景》选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 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 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着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臂攀着上面,两胪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
3、父亲买橘时,为什么穿过铁道很费事? 4、“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中的混改为“进”或“插”字好吗?为什么? 5、文中两次写到流泪,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第1段主要用等手法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7、请用横线划出文中重点刻划父亲背影的句子。 8、读了本文,你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什么感悟? 参考答案:1、浦口送别 2、第一处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第二处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依恋 之情,第三处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3、因为父亲是个胖子,而且“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 上去。”4、不能,因为“混”表明来来往往的人多,同时表明父亲在人群中非常普通。 5、第一次是感 动的泪,第二次是伤心之泪6、肖像,动作8、可以从尊老爱幼、亲情等来感悟。 (二)“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我整天吃红的” 1、“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这句话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感情?“母亲” 真的不愿意放他走吗?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看法。 2、从选文的第二段中找出说明作者思想历程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 3、古今中外怀念母亲、赞美母亲的文章数不胜数,请你写出几篇文章篇名、作者以及其中的几句话 来。 参考答案:1、会。因为在他看来,未能尽孝是自己一生“永久的悔”,所以作者肝放弃求学而为母尽 孝的。不会。这只是作者在母亲去世后的想法,实际上,他仍然要求学,可能会多回几次家看看母亲。母 亲可能会同意他一直待在自己身边,能时时看到儿子;也可能不同意,她要儿子读书,有了出息,改 变贫困的生活。(对儿子深深的牵挂和思念。既希望孩子到远方去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又牵挂孩子, 希望他留在自己身边。2、“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逐渐理解了”“暗暗下了决心,立下了誓言: 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母亲。”觉得对不起母亲,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母亲死后, 永远失去了尽孝的机会。3、如高尔基的《母亲》、孟郊的《游子吟》 一 《背影》选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 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 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着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臂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
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 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伡车上,将橘子般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 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 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 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阅读上面段文字,完成1-4题。(9分) 1.文中详写父亲”买橘往返过程的作用是 (2分)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响中的再ˆ能否 删去?为什么?(3分) 3.文中我”的两次流泪有什么不同?试作简要分析。(2分) 4.“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从回头”中感 受到了什么?(3分) (选自2002年江苏扬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背影选段》答案 1要点:更突出你爱。(2分)2不可以删去。理由要点:没有再”,不能传达出“我”一直目送父亲, 对父亲眷恋不舍的感情。(意思对即可给分2分)3要点:(1)第一次流泪,是因看见老父艰难买橘后 内心不忍,感动的泪;(2)第二次流泪,是看见父亲从自己视野中消失后留恋、伤别的泪。(意思对即可 给分,2分)4要点:(1)从“回头这一细节中感受到了深挚的爱。(2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爱护总 是无微不至的。[答出第(1)点得1分:答出第(2)点,视表达情况得1-2分,计3分]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掌握—批字词 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授予儒家彷徨 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不知所措一帆风顺煎熬一隅诺言给予兑现侈谈崛起磐石骇人听闻义愤填 膺飓风心急如焚蜕变 赎罪真谛匿迹祈祷不言而喻心扉创伤居高临下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致知:获得理 性知识。修身:指陶冶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帮助 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 急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 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它包括物理学、天 文学、生物学芓等。人文科学:即社会科学,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它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 学、文艺学等。“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也是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之一。“四书”包括《论语》、《孟 子》、《大学》、《中庸》:“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掌握一点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论证:
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 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 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 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 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阅读上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9 分) 1.文中详写“父亲”买橘往返过程的作用是 。(2分)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句中的“再”能否 删去?为什么?(3分) 3.文中“我”的两次流泪有什么不同?试作简要分析。(2分) 4.“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从“回头”中感 受到了什么?(3分) (选自2002年江苏扬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 《<背影>选段》答案 1.要点:更突出你爱。(2分) 2.不可以删去。理由要点:没有“再”,不能传达出“我”一直目送父亲, 对父亲眷恋不舍的感情。(意思对即可给分2分) 3.要点:(1)第一次流泪,是因看见老父艰难买橘后, 内心不忍,感动的泪;(2)第二次流泪,是看见父亲从自己视野中消失后留恋、伤别的泪。(意思对即可 给分,2 分) 4.要点:(1)从“回头”这一细节中感受到了深挚的爱。(2)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爱护总 是无微不至的。[答出第(1)点得1分;答出第(2)点,视表达情况得1-2分,计3分]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一、掌握一批字词 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授予儒家彷徨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煎熬一隅诺言给予 兑现侈谈崛起 磐石骇人听闻义愤填 膺 飓风心急如焚蜕变 赎罪真谛匿迹祈祷不言而喻心扉创伤居高临下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 致知:获得理 性知识。 修身:指陶冶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帮助 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 急。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 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它包括物理学、天 文学、生物学等。 人文科学:即社会科学,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它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 学、文艺学等。“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也是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之一。“四书”包括《论语》、《孟 子》、《大学》、《中庸》;“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二、掌握一点文体知识 1、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 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论证:
(1)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论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举自己在大学念书的事例来说明中国 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道理 道理论证: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如《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论述为 人民利益而死是重于泰山的道理。 比喻论证: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我有·个梦想》中就大量的运用了比喻论证来说明道理, 使得论述的道理形象、具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对比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先论述了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后,作者从反面论述中国古代搬没 有真正地了解和做到格物致知的精神 (2)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为人民服务》全文紧紧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进行议论。先指出共产党、八路军的 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议论文的“为什么”;随后,用司马迁的话说明为人民服务的意义。说为人 民服务重于泰山。这是议论文的“为什么”最后,又从两个方面指出怎样为人民服务。这是议论文的 怎么做”。全文从提出论点,到分析论点,解决论点,一气呵成。[从纪念张思德的角度,形成了悼 念张思德——为什么要悼念他——怎样去悼念他] 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全文围绕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中心论点,按“什么是格物致知 精神—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的顺序展开议论,条理清楚,具有极 强的逻辑性。 四、重温阅读语段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 不可少 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 或者 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 的环境 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 等待 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 里说的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 探索 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 的认识 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部分。 1、选文论述的中心是() A、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B、我们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 少的。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是不可少的 2、“学术权威”上加的引号的作用是() A、表示引用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否定D、表示突出强调 填空 本文的作者 是籍裔物理学家,奖获得者。 参考答案 D解析:选文第句话点明了论述的重点,但C项范围偏大,D项概括更为
(1)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论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举自己在大学念书的事例来说明中国 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道理。 道理论证: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如《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论述为 人民利益而死是重于泰山的道理。 比喻论证: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我有一个梦想》中就大量的运用了比喻论证来说明道理, 使得论述的道理形象、具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对比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先论述了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后,作者从反面论述中国古代并没 有真正地了解和做到格物致知的精神。 (2)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为人民服务》全文紧紧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进行议论。先指出共产党、八路军的 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议论文的“为什么”;随后,用司马迁的话说明为人民服务的意义。说为人 民服务重于泰山。这是议论文的“为什么”;最后,又从两个方面指出怎样为人民服务。这是议论文的 “怎么做”。全文从提出论点,到分析论点,解决论点,一气呵成。[从纪念张思德的角度,形成了悼 念张思德——为什么要悼念他——怎样去悼念他] (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全文围绕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中心论点,按“什么是格物致知 精神——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的顺序展开议论,条理清楚,具有极 强的逻辑性。 四、重温阅读语段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 不可少 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 或者 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 的环境 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 等待“ 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 里说的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 探索 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 的认识 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选文论述的中心是( ) A、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B、我们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 少的。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是不可少的。 2、“学术权威”上加的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否定 D、表示突出强调 3、填空 本文的作者______,是________籍______裔物理学家,_______奖获得者。 参考答案 1、D 解析:选文第一句话点明了论述的重点,但C项范围偏大,D项概括更为
准确。2、D解析:注意在这里对学术权威”并没有否定的意思,引号起着强调的作用 肇中美华诺贝尔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小结 知道掌握古代的名作家作品,让学生按照作品、作者、作者的朝代、对作家的评价、作品的出 处、名言名句等罗列表格 二、文言文知识积累 (一)一词多义 1、孰:吾孰与徐公美孰视之 2、胡:以备胡胡不已乎 3、朝:皆朝于齐朝服衣冠 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谤讥于市朝 4、命:夫子何命焉为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5、见:胡不见我于王于是见公输盘见公输盘子墨子见王 6、将:大王诚能命将出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将以攻宋 7、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夫子何命焉为 天子为动此为何若人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8、以:将以攻宋睿以为军咨祭酒 9、固:其将固可袭而虏吾义固不杀人 10、于:起于齐今有人于此 ll、之:已而之细柳军称善者久之介胄之士不 12、军:军霸上上自劳军军中不得驱驰 13、使: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14、美:齐国之美丽者也吾妻之美我者 15、说:请说之公输盘不悦 16、方:今齐地方千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17、期:期年期日中 18、上: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19、善:王曰:“善”京中有善口技者 20、入:匈奴大入边直驰入 21、说:请说之公输盘不说及郡下,说如此《爱莲说》 22、已:胡不已乎吾既已言之王矣 参考答案1、谁、仔细2、匈奴、为什么3、朝见、早晨、朝廷、公共场所4、指教、命令5、引见、 召见、会见、拜见6、大将、统领或率领、将要7、替、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被、是、替、制造8 用、派9、本来10、从、在1l、到、往,协调音节,的12、驻守、军队、军营13、派遣使臣14、漂 亮、认为……美丽15、解释、高兴16、方圆、地方(方位,方向)17、数词,满周:约定18、上 等,最好的;写。19、表示同意的词,好;擅长20、侵犯、进入21、解释、说明,通悦、高兴,陈述, 种说明文体22、停止,已经 (二)、古今义 1、地方古:今:虽然古:今: 2、形貌古:今: 3、左右古:今: 4、讽古:今: 5、窥古:今: 6、谤讥古:今:
准确。 2、D 解析:注意在这里对“学术权威”并没有否定的意思,引号起着强调的作用。 3、 丁肇中 美 华 诺贝尔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小结 一、知道掌握古代的名作家作品,让学生按照作品、作者、作者的朝代、对作家的评价、作品的出 处、名言名句等罗列表格。 二、文言文知识积累 (一)、一词多义 1、 孰:吾孰与徐公美孰视之 2、胡:以备胡胡不已乎 3、朝:皆朝于齐朝服衣冠 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谤讥于市朝 4、命:夫子何命焉为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5、见:胡不见我于王于是见公输盘见公输盘子墨子见王 6、将:大王诚能命将出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将以攻宋 7、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夫子何命焉为 天子为动此为何若人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8、以:将以攻宋睿以为军咨祭酒 9、固:其将固可袭而虏吾义固不杀人 10、于:起于齐今有人于此 11、之:已而之细柳军称善者久之介胄之士不 12、军:军霸上上自劳军军中不得驱驰 13、使: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14、美:齐国之美丽者也吾妻之美我者 15、说:请说之公输盘不悦 16、方:今齐地方千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17、期:期年期日中 18、上: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19、善:王曰:“善”京中有善口技者 20、入:匈奴大入边直驰入 21、说:请说之公输盘不说及郡下,说如此《爱莲说》 22、已:胡不已乎吾既已言之王矣 参考答案1、谁、仔细2、匈奴、为什么3、朝见、早晨、朝廷、公共场所4、指教、命令5、引见、 召见、会见、拜见6、大将、统领或率领、将要7、替、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被、是、替、制造8、 用、派9、本来10、从、在11、到、往,协调音节,的12、驻守、军队、军营13、派遣使臣14、漂 亮、认为……美丽 15、解释、高兴 16、方圆、地方(方位,方向)17、数词,满一周;约定 18、上 等,最好的;写。19、表示同意的词,好;擅长20、侵犯、进入21、解释、说明,通悦、高兴,陈述, 一种说明文体22、停止,已经 (二)、古今义 1、地方古:今:虽然古:今: 2、形貌古:今: 3、左右古:今: 4、讽古:今: 5、窥古:今: 6、谤讥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