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语出《游山 西村》。山西村到底是怎样一番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呢?现在我们一同走进山西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 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 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 犯奸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 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 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 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 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 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 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 太白”之称。 三、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 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 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四、研读诗歌: (一)从体裁来看,这首诗属于? 近体诗中的律诗,七言律诗 (二)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朗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一、导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语出《游山 西村》。山西村到底是怎样一番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呢?现在我们一同走进山西 村。 二、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 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 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 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 犯奸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 通判,提举江南西 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 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 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 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 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 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 60 年, 保存下来就有 9300 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 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 太白”之称。 三、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 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 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四、研读诗歌: (一)从体裁来看,这首诗属于 ? 近体诗中的律诗,七言律诗。 (二)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朗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三)分析诗歌内容: 1.第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 你感受到了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总结:起势突兀,好像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 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2.第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 “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 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 这个村子美不美?如何体现的?(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 花草的掩映之中。) 总结: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 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3.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 的习俗 4.第七、八句是抒情,请概括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 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 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 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5.这种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请简要说明 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 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 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6.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
(三)分析诗歌内容: 1.第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 你感受到了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总结:起势突兀,好像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 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2.第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 处。) “又一村”指什么说的? (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 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 叙。 这个村子美不美?如何体现的?(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 花草的掩映之中。) 总结: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 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3.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 的习俗。 4.第七、八句是抒情,请概括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 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 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 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5.这种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请简要说明。 (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 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 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6.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
(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 有重游之念。) 7.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 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 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 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这 首诗虽是游诗,但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游”字,而处处写游,以游村情事说起 极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最后愿为频访,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8.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 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 活的热爱和向往 五、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 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 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 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融写景与说理于 体,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 的晢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 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六、朗读、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游村缘由首 境地之幽颔 风俗之美颈 愿为频访尾 第三课时《渔家傲》
(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 有重游之念。) 7.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 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 西村。在山西村, 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 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这 首诗虽是游诗,但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游”字,而处处写游,以游村情事说起, 极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最后愿为频访,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8.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 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 活的热爱和向往。 五、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 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 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 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融写景与说理于 一体,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 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 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六、朗读、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游村缘由 首 境地之幽 颔 风俗之美 颈 愿为频访 尾 第三课时《渔家傲》
检查《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的背诵情况 导入 《岳阳楼记》中体现作者政治理想与抱负的句子是什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我们看到了范仲淹的拳拳爱国之心 三、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 家,祖籍郴州(陕西彬县),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宋 太宗端拱二年)八月初二,两岁时,父范墉病故,母谢氏,贫无依靠,改嫁朱文 翰(当时任平江府推官),仲淹遂改名朱说。四岁随继父北归长山县(现邹平县 长山镇)河南村,年稍长,继父让其学习商贾技艺,皆不喜爱,唯愿读书。因随 母改嫁备受歧视,加之家境贫寒,范仲淹自幼形成自强不息的性格。1009年(大 中祥符二年),范仲淹到长白山醴泉寺借读,刻苦自律,备受磨难,每日'画粥断 齑’,笃学不辍。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得知身世后,前往河南应天 府拜戚同文为师,继续苦学。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初授广德军司 理参军,迎母归养。29岁,复范姓,改名仲淹。后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 太常博士、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 抚史,战功显赫,又曾做过泰州,楚州、陈州、睦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 耀州,郴州、邓州、青州等地方官。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 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 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四、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 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遺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 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 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 组织西北战线,力挽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 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 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五、听朗读录音,学生自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和语气。学生齐读。 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赏析讨论,初步理解诗词意境。 1.解题
一、检查《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的背诵情况 二、导入 《岳阳楼记》中体现作者政治理想与抱负的句子是什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我们看到了范仲淹的拳拳爱国之心。 三、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 家,祖籍郴州(陕西彬县),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范仲淹生于公元 989 年(宋 太宗端拱二年)八月初二,两岁时,父范墉病故,母谢氏,贫无依靠,改嫁朱文 翰(当时任平江府推官),仲淹遂改名朱说。四岁随继父北归长山县(现邹平县 长山镇)河南村,年稍长,继父让其学习商贾技艺,皆不喜爱,唯愿读书。因随 母改嫁备受歧视,加之家境贫寒,范仲淹自幼形成自强不息的性格。1009 年(大 中祥符二年),范仲淹到长白山醴泉寺借读,刻苦自律,备受磨难,每日'画粥断 齑',笃学不辍。1011 年(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得知身世后,前往河南应天 府拜戚同文为师,继续苦学。1015 年(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初授广德军司 理参军,迎母归养。29 岁,复范姓,改名仲淹。后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 太常博士、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 抚史,战功显赫,又曾做过泰州,楚州、陈州、睦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 耀州,郴州、邓州、青州等地方官。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 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 终年 64 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四、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 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 战辄败。1038 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 年, 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 组织西北战线,力挽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 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 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五、听朗读录音,学生自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和语气。学生齐读。 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赏析讨论,初步理解诗词意境。 1.解题:
①词的知识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 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大多 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两首 词都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清代毛先舒《填词 名解》)。 词贵有意境,词人又各具自己的风格。清代张蜒将宋词大致归为豪放和婉约 两大流派。柳永、李清照、秦观等是婉约派代表人物,苏轼和辛弃疾则被称为典 型的豪放派代表。 ②“渔家傲”词牌名 2.上阕写景,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 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 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异”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 是总写。 以下几句分写,用大雁,马风,山峰,落日,云烟,孤城来表现“异 ①衡阳雁去无留意 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 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让我们视觉上感到悲凉 ②四面边声连角起: 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 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肃杀。让我们看到了边 地将士们单调孤苦的生活,给我们听觉上的震撼 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 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 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
① 词的知识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 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大多 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两首 词都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认为 58 字以内为小令,59—90 字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调(清代毛先舒《填词 名解》)。 词贵有意境,词人又各具自己的风格。清代张蜒将宋词大致归为豪放和婉约 两大流派。柳永、李清照、秦观等是婉约派代表人物,苏轼和辛弃疾则被称为典 型的豪放派代表。 ②“渔家傲”词牌名 2.上阕写景,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 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 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 “异”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 是总写。 以下几句分写,用大雁,马风,山峰,落日,云烟,孤城来表现“异”: ①衡阳雁去无留意: 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 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让我们视觉上感到悲凉。 ②四面边声连角起: 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 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肃杀。让我们看到了边 地将士们单调孤苦的生活,给我们听觉上的震撼。 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 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 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