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eder1984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1) Roeder根据对 Bryson and Mathey和 Hawkins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用 本人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提出型钢混凝土粘结主要由翼缘与混凝土的粘结贡 献的假定,而腹板对型钢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几乎不作贡献,可以忽略。 2)在使用荷载作用下,型钢混凝土粘结应力在不同的锚固深度处的分布不是相同 的,而是呈指数分布,随着荷载的逐步增加,型钢混凝土粘结应力逐渐增大, 而且在型钢混凝土连接面上出现粘结裂缝并逐渐向自由端扩张。 (3)根据试验结果,得出按翼缘与混凝土接触面积平均的局部最大粘结应力随混凝 土圆柱体抗压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规律。并得出相应的粘结应力公式 (4)为了考察型钢混凝土在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的粘结滑移性能, Roeder还对两个 自由端已经发生滑移的试件进行了重复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已经发生的 滑移对重复加载后的试件的粘结应力分布规律影响很大,重复加载的粘结强度 比首次加载时所达到的粘结强度要降低(28~45)%。 郑州工学院孙国良o为了考察型钢混凝土柱端部轴力的传递性能,进行了一批 推出试验,在试验中主要考察了栓钉、配箍率和混凝吐葆护层厚度对型钢混凝 土粘结强度的影响。并从混凝土保护层开裂的角度,根据粘结应力的扩散原理 建立了型钢混凝土临界保护层厚度计算的经验公式,并根据此临界保护层厚 度,建立了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的计算公式
• Roeder1984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1)Roeder根据对Bryson and Mathey 和Hawkins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用 本人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提出型钢混凝土粘结主要由翼缘与混凝土的粘结贡 献的假定,而腹板对型钢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几乎不作贡献,可以忽略。 (2)在使用荷载作用下,型钢混凝土粘结应力在不同的锚固深度处的分布不是相同 的,而是呈指数分布,随着荷载的逐步增加,型钢混凝土粘结应力逐渐增大, 而且在型钢混凝土连接面上出现粘结裂缝并逐渐向自由端扩张。 (3)根据试验结果,得出按翼缘与混凝土接触面积平均的局部最大粘结应力随混凝 土圆柱体抗压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规律。并得出相应的粘结应力公式 (4)为了考察型钢混凝土在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的粘结滑移性能,Roeder还对两个 自由端已经发生滑移的试件进行了重复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已经发生的 滑移对重复加载后的试件的粘结应力分布规律影响很大,重复加载的粘结强度 比首次加载时所达到的粘结强度要降低(28~45)%。 • 郑州工学院孙国良[105]为了考察型钢混凝土柱端部轴力的传递性能,进行了一批 推出试验,在试验中主要考察了栓钉、配箍率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对型钢混凝 土粘结强度的影响。并从混凝土保护层开裂的角度,根据粘结应力的扩散原理 建立了型钢混凝土临界保护层厚度计算的经验公式,并根据此临界保护层厚 度,建立了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的计算公式. f b Ccre = bf / 3 bf
Hamdan和 Hunaiti于1991年进行的型钢混凝土推出试验着重考察了混凝土强度 型钢表面状况和横向配箍率对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的影响作用。试验结果表 凝土强度对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没有明显的影响,增大横向配箍率和对型钢表面 进行喷砂处理可以提高型钢混凝土的粘结强度。 wium在1992年先后进行了型钢混凝土的推出试验和短柱试验。Wum和 Lebet在 试验中着重考察了型钢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横向配箍率、型钢的截面尺寸和混 凝土的收缩等四个因素对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的影响。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 分析,并采用ADNA有限元程序对各因素进行了有限元分析 Roeder和 Robert. Chmielowskii对型钢混凝土49 粘结性能的有关试验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对以 型钢表面喷砂处理试件 往的有关型钢混凝土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结果进 行了统计,对混凝土强度、型钢表面情况、横向 配箍率、型钢锚固长度与截面高度比、混凝土截 面与型钢截面面积比等因素对型钢混凝土粘结强 度的影响进行了综合比较,并相应地制出各种统 计图表。图1.5为统计的混凝土强度和型钢表明 混凝土抗压强度(MPa) 状况与粘结强度的关系。 图1.5混凝土强度与粘结强度关系 通过以上归纳和分析, Roeder等进行了18个试件的推出试验,并着重考虑了混凝 土保护层厚度、横向配箍率和配箍形式、型钢截面尺寸、型钢锚固长度、偏心加 载、剪力连接件等对粘结强度的影响。并得出很多新的结论
• Hamdan 和 Hunaiti于1991年进行的型钢混凝土推出试验着重考察了混凝土强度、 型钢表面状况和横向配箍率对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的影响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混 凝土强度对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没有明显的影响,增大横向配箍率和对型钢表面 进行喷砂处理可以提高型钢混凝土的粘结强度。 • Wium在1992年先后进行了型钢混凝土的推出试验和短柱试验。Wium 和 Lebet在 试验中着重考察了型钢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横向配箍率、型钢的截面尺寸和混 凝土的收缩等四个因素对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的影响。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 分析,并采用ADINA有限元程序对各因素进行了有限元分析 。 型钢表面喷砂处理试件 普通型钢表面试件 混凝土抗压强度(MPa) 平均粘结强度(MPa) 0 10 20 30 40 50 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 Roeder 和 Robert. Chmielowski对型钢混凝土 粘结性能的有关试验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对以 往的有关型钢混凝土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结果进 行了统计,对混凝土强度、型钢表面情况、横向 配箍率、型钢锚固长度与截面高度比、混凝土截 面与型钢截面面积比等因素对型钢混凝土粘结强 度的影响进行了综合比较,并相应地制出各种统 计图表。图1.5为统计的混凝土强度和型钢表明 状况与粘结强度的关系。 • 通过以上归纳和分析,Roeder等进行了18个试件的推出试验,并着重考虑了混凝 土保护层厚度、横向配箍率和配箍形式、型钢截面尺寸、型钢锚固长度、偏心加 载、剪力连接件等对粘结强度的影响。并得出很多新的结论. 图1.5 混凝土强度与粘结强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