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M和TPM 张宗炳(1988)认为: ①TPM是针对卫生害虫,对农林害虫应采取 PM,因目前尚无可行的消灾措施 ●②都反对单纯依赖杀虫剂,但PM则考虑尽量 避免使用,而TPM则主张将杀虫剂作为消灭害 虫的一种主要手段,因不育释放技术一般必须 有化学防治配合先行压低虫口。 ③PM强调自然控制,而生物防治则是助增自 然控制;TPM不反对生物防治,却持怀疑态度 ●④TPM注重长期效益,卩PM多考虑短期收益。 ●⑤TPM注重消灭技术,|PM着重于生态学原则
IPM和TPM 张宗炳(1988)认为: ①TPM是针对卫生害虫,对农林害虫应采取 IPM,因目前尚无可行的消灭措施。 ②都反对单纯依赖杀虫剂,但IPM则考虑尽量 避免使用,而TPM则主张将杀虫剂作为消灭害 虫的一种主要手段,因不育释放技术一般必须 有化学防治配合先行压低虫口。 ③IPM强调自然控制,而生物防治则是助增自 然控制;TPM不反对生物防治,却持怀疑态度。 ④TPM注重长期效益,IPM多考虑短期收益。 ⑤TPM注重消灭技术,IPM着重于生态学原则
大面积种群管理 Areawide Population management. APM 害虫防治可分为3个阶段: 低级阶段是局部种群管理戶M,以取得小面积 上减轻受害程度为目的 过渡阶段是APM,是M和TPM的结合,目标 是控制大面积内的害虫种群,使之在一个较长 时期内保持在经济阈值之下,并尽可能设法使 之继续降低。在技术措施上采用所有的防治方 法,特别是TPM的方法,理论上采用PM理论 的生态系统和经济阈值的概念,但在经济上着 重长期效益,面向整个社会; ●高级阶段,是TPM,其目标是害虫种群灭绝, 可取得长远的效果
大面积种群管理 Areawide Population Management, APM 害虫防治可分为3个阶段: 低级阶段是局部种群管理IPM,以取得小面积 上减轻受害程度为目的; 过渡阶段是APM,是IPM和TPM的结合,目标 是控制大面积内的害虫种群,使之在一个较长 时期内保持在经济阈值之下,并尽可能设法使 之继续降低。在技术措施上采用所有的防治方 法,特别是TPM的方法,理论上采用IPM理论 的生态系统和经济阈值的概念,但在经济上着 重长期效益,面向整个社会; 高级阶段,是TPM,其目标是害虫种群灭绝, 可取得长远的效果
节概述 昆虫生态学是研究昆虫与环境相互作用机/与 可的科学 要控制有害森林昆虫种群,就必须了解虫种 群与构成森林生态系统的其它组分,如林木 其它生物及非生物环(如土壤、气候等)的 相互关系。 森林学、昆虫学和度态学知识的相互渗透和结 合,才能使森林昆虫学走上以分类学和生物学 为手段,结合数学、化学和物理等方法,为控 制有害森林昆虫种群服务的新阶段
第1节 概述 昆虫生态学是研究昆虫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与 规律的科学。 要控制有害森林昆虫种群,就必须了解昆虫种 群与构成森林生态系统的其它组分,如林木、 其它生物及非生物环境(如土壤、气候等)的 相互关系。 森林学、昆虫学和生态学知识的相互渗透和结 合,才能使森林昆虫学走上以分类学和生物学 为手段,结合数学、化学和物理等方法,为控 制有害森林昆虫种群服务的新阶段
弟2 虫与林术李林生镜相马关系 ●备种林木通常有特定的植食性昆虫区系 ●以自身特有方式,如直接杀死,降低生长率, 毁损球果或芽,给树木接种病原菌等影响林木 森林生境中非生物因素中的土壤类型、地形 坡度、排水类型的作用很重要 ●生物因素的对生境质量的变异作用,随生态演 替阶段不同而异,其中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节肢动物、植食性昆虫的种 类和密度等作用最大
第2节 森林昆虫与林木及森林生境相互关系 各种林木通常有特定的植食性昆虫区系 以自身特有方式,如直接杀死,降低生长率, 毁损球果或芽,给树木接种病原菌等影响林木 森林生境中非生物因素中的土壤类型、地形、 坡度、排水类型的作用很重要 生物因素的对生境质量的变异作用,随生态演 替阶段不同而异,其中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节肢动物、植食性昆虫的种 类和密度等作用最大
第2节森林鼠虫与林森林生境相互关 森林生境条件在森林害虫综合治理中十 分重要 发生与环的关 足够的嗜食寄主和替换寄主是昆虫种群 发展最主要的需求 ●森林生境条件与气候相结合,决定着现 有寄主的生命力和生长率
第2节 森林昆虫与林木及森林生境相互关系 森林生境条件在森林害虫综合治理中十 分重要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足够的嗜食寄主和替换寄主是昆虫种群 发展最主要的需求 森林生境条件与气候相结合,决定着现 有寄主的生命力和生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