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他的世界—读《报任安书》有感 高媛 对于司马迁与他的《史记》,我们了解过。然而在读过《报任安 书》后,有一种力量驱使我们去领略他的情怀,我相信读过这封信的人都会被字 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所打动,都会形成一个自己眼中的司马迁。 我眼中的司马迁是什么样的呢?在没有读过〈报任安书》之前,我是站在 个平面的角度来看,更多的关注他与《史记》,并关注他在史学方面的建树:而 读过后,我似乎站在一个三维立体空间来看,更多的是关注他丰富的感情世界, 为此,自己似乎进入了新的情境去领略他,去解读他。 的确是这样,如果说他所著的《史记》体现的理性情感多一些,那么这封信 带有的感性色彩就更浓一些。这封信震动了我的心灵。司马迁就像朋友一样,在 倾诉他人生经历的点点滴滴,而我,愿做 个倾听者走进他的世界。他是值得我 们尊敬、欣赏的一位仁人。即便他不是卓越的史学家,单凭他自身所散发出的人 格魅力就值得我们领略、解读,而他的这种人格魅力无不体现于这封信中。 刚刚读完此信后,我的心久久未能平静。思维似乎凝固在那一刻,我仿佛淹 没在那一刻。在这封信中,他把埋藏在心底的话一一吐露出来,情真意切,但感 情基调是悲的。我们看到了他的怨,他的委屈,我们了解 可当时的人理解吗? 没有几个吧,否则他不会在信中说这样的话: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 也。”对于他的生平、家世我们有过了解,也明白因李陵之祸而惨遭宫刑对他的 打击有多大:“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出数,非一世也,所从来元矣。”,“未能尽明,明主不路,以 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中,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 卒 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 与法吏为伍,深幽图周之中,谁可告诉者!”,从这些话中,我们体会到他的悲 痛,这对于他也许是一生都不能褪色的阴影。但是,我们又看到了打击并没有摧 垮他的整个身心,相反,他以他坚强的毅力完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宏篇巨著 一《史记》。信中写到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 家,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 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裁,岂有悔哉!”他 做到了,他无悔自己的一生。我们还看到了他勉励自己的话:“古者富贵而名磨 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演《周易》 大底贤圣发愤之 所作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也有这样的话: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 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他在信中说自己不是君子, 是苟延残喘之人,是自谦还是当时就是这样的心境,无论是哪一种,都不会影响 我们的看法。在我眼中,他不是苟活之人,他是一位真君子,他是智者,是勇者, 更是仁者。 他让我们懂得什么是气节,什么是品格,什么是人格。所有的这些 都在他身上体现
走进他的世界——读《报任安书》有感 高媛 对于司马迁与他的《史记》,我们了解过。然而在读过《报任安 书》后,有一种力量驱使我们去领略他的情怀,我相信读过这封信的人都会被字 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所打动,都会形成一个自己眼中的司马迁。 我眼中的司马迁是什么样的呢?在没有读过《报任安书》之前,我是站在一 个平面的角度来看,更多的关注他与《史记》,并关注他在史学方面的建树;而 读过后,我似乎站在一个三维立体空间来看,更多的是关注他丰富的感情世界, 为此,自己似乎进入了新的情境去领略他,去解读他。 的确是这样,如果说他所著的《史记》体现的理性情感多一些,那么这封信 带有的感性色彩就更浓一些。这封信震动了我的心灵。司马迁就像朋友一样,在 倾诉他人生经历的点点滴滴,而我,愿做一个倾听者走进他的世界。他是值得我 们尊敬、欣赏的一位仁人。即便他不是卓越的史学家,单凭他自身所散发出的人 格魅力就值得我们领略、解读,而他的这种人格魅力无不体现于这封信中。 刚刚读完此信后,我的心久久未能平静。思维似乎凝固在那一刻,我仿佛淹 没在那一刻。在这封信中,他把埋藏在心底的话一一吐露出来,情真意切,但感 情基调是悲的。我们看到了他的怨,他的委屈,我们了解。可当时的人理解吗? 没有几个吧,否则他不会在信中说这样的话:“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 也。”对于他的生平、家世我们有过了解,也明白因李陵之祸而惨遭宫刑对他的 打击有多大:“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 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中,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 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 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从这些话中,我们体会到他的悲 痛,这对于他也许是一生都不能褪色的阴影。但是,我们又看到了打击并没有摧 垮他的整个身心,相反,他以他坚强的毅力完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宏篇巨著 ——《史记》。信中写到:“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 家,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 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他 做到了,他无悔自己的一生。我们还看到了他勉励自己的话:“古者富贵而名磨 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演《周易》.大底贤圣发愤之 所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也有这样的话;“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 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他在信中说自己不是君子, 是苟延残喘之人,是自谦还是当时就是这样的心境,无论是哪一种,都不会影响 我们的看法。在我眼中,他不是苟活之人,他是一位真君子,他是智者,是勇者, 更是仁者。他让我们懂得什么是气节,什么是品格,什么是人格。所有的这些, 都在他身上体现
这是我在《报任安书》中感受到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解读,但我知道这是 自己真实的体会。有时我还会想,如果没有那次的打击,我们不一定能看到《史 记》。但事实无法改变,我们无须苛求,因为有《史记》我们该满足了,更何况 我们还能看到《报任安书》,读读他的心情。领略他的人格魅力,思考我们自己。 心中泛起的一波又一波涟漪现在己经平静,但思考仍在继续。朋友,我读懂 你了吧?几千年后的世界,几千年后的现在你依然存在
这是我在《报任安书》中感受到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解读,但我知道这是 自己真实的体会。有时我还会想,如果没有那次的打击,我们不一定能看到《史 记》。但事实无法改变,我们无须苛求,因为有《史记》我们该满足了,更何况 我们还能看到《报任安书》,读读他的心情。领略他的人格魅力,思考我们自己。 心中泛起的一波又一波涟漪现在已经平静,但思考仍在继续。朋友,我读懂 你了吧?几千年后的世界,几千年后的现在你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