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7.养殖虾类疾病 第三节真菌性虾病 菌性虾病对虾卵和幼体危害最大,其次对越冬期的亲虾危害软大 在虾类养成期间,真菌性虾病较少。 、对虾卵和幼体的真菌病 1)病原:链壶菌属、离壶菌属和海壶菌属:具不规则分枝的无分隔弯曲菌丝体。 2)症状和病理变化:寄生于虾卵和各级幼体,病虾因游泳力下降而沉底,24h 内出现大量死亡,在病死的虾卵或幼虾内充满了菌丝。 3)诊断:将虾卵或幼虾压片镜检,根据镜检的菌丝可确诊。 4)行情况:该三属的真菌分布广泛,在全球的虾卵和幼虾身体上均可发现, 且可营腐生生活,成体可带菌,但不发病(传播媒介) 5)防治:预防:水体、工具及虾菌应严格消毒;以0.1ppm孔绿洗卵ˇ 治疗:a以0.01ppm孔雀绿全池泼洒,必要时隔天再用们 b以0.01-0.1ppm氟乐灵全池泼洒
第三节 真菌性虾病 真菌性虾病对虾卵和幼体危害最大,其次对越冬期的亲虾危害较大, 在虾类养成期间,真菌性虾病较少。 一、对虾卵和幼体的真菌病 1) 病原:链壶菌属、离壶菌属和海壶菌属:具不规则分枝的无分隔弯曲菌丝体。 2)症状和病理变化:寄生于虾卵和各级幼体,病虾因游泳力下降而沉底,24h 内出现大量死亡,在病死的虾卵或幼虾内充满了菌丝。 3)诊断:将虾卵或幼虾压片镜检,根据镜检的菌丝可确诊。 4)流行情况:该三属的真菌分布广泛,在全球的虾卵和幼虾身体上均可发现, 且可营腐生生活,成体可带菌,但不发病(传播媒介) 5)防治:预防:水体、工具及虾苗应严格消毒;以0.1ppm孔雀绿洗卵; 治疗:a. 以0.01ppm孔雀绿全池泼洒,必要时隔天再用1次; b. 以0.01-0.1ppm氟乐灵全池泼洒。 Chapter 7. 养殖虾类疾病
养殖虾美疾病:真官虾病 、镰刀菌病 1)病因:镰刀菌:菌丝呈多分枝状,有分隔,生殖方式为大分生孢子 小分生孢子和厚膜孢子。该真菌最主要的特征为大分生孢子呈镰刀形 有17个分隔。 2)症状和病理变化:寄生于鳃、头胸甲、附肢、体壁和眼球等部位,主要 症状是被寄生处因黑色素沉积而呈黑色。 4)防治:防:池水经砂速并以P氯乙氰尿酸钠彻麻产 3)诊斷:外观与黑鳃病难分,取病灶组织镜检,依菌丝和分生孢子 治疗:体内真菌无良方,005-01ppm孔雀绿可希菌丝和孢子
二、镰刀菌病 1) 病因:镰刀菌:菌丝呈多分枝状,有分隔,生殖方式为大分生孢子、 小分生孢子和厚膜孢子。该真菌最主要的特征为大分生孢子呈镰刀形, 有1-7个分隔。 2)症状和病理变化:寄生于鳃、头胸甲、附肢、体壁和眼球等部位,主要 症状是被寄生处因黑色素沉积而呈黑色。 3)诊断:外观与黑鳃病难分,取病灶组织镜检,依菌丝和分生孢子确诊。 4)防治:预防:池水经砂滤并以6ppm二氯乙氰尿酸钠彻底消毒; 治疗:体内真菌无良方,0.05-0.1ppm孔雀绿可杀灭菌丝和孢子 养殖虾类疾病:真菌性虾病
Chapter7.养殖虾类疾病 第四节原虫性虾病 、微孢子虫病 1)病原:对虾匹里虫、奈氏微孢子虫对虾八孢虫等微孢子虫 2)症状和病理变化:除对虾八孢虫感染卵巢外,其他微孢子虫均主要感染横 纹肌,被感染部位出现白浊、不透明且失去弹性,成为“乳白虾”或“棉花虾 3)诊斷:根据症状,并取病变部位镜检,若发现孢子或孢子母细胞可确 诊 4)行情况: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有时有较严重的慢性死亡 5)传播途径:不清,有的认为是吃了病虾;有的认为是吃了病虾的粪便 还有的认为是纵向传播(亲虾感染传播) 5)防治:预防:加强水质管理,病虾死虾应及时捞出; ★ 治疗:目前尚无治疗良方; 有资料介绍用120的烟曲霉素拌料投有定疗效
第四节 原虫性虾病 一、微孢子虫病 1) 病原:对虾匹里虫、奈氏微孢子虫、对虾八孢虫等微孢子虫。 2)症状和病理变化:除对虾八孢虫感染卵巢外,其他微孢子虫均主要感染横 纹肌,被感染部位出现白浊、不透明且失去弹性,成为“乳白虾”或“棉花虾” 3)诊断:根据症状,并取病变部位镜检,若发现孢子或孢子母细胞可确 诊。 4)流行情况: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有时有较严重的慢性死亡 5)传播途径:不清,有的认为是吃了病虾;有的认为是吃了病虾的粪便; 还有的认为是纵向传播(亲虾感染传播) 5)防治:预防:加强水质管理,病虾死虾应及时捞出; 治疗:目前尚无治疗良方; 有资料介绍用1-2ppt的烟曲霉素拌料投喂有一定疗效。 Chapter 7. 养殖虾类疾病
养殖虾类族病原虫性虾病 、固着纤毛虫病 1)病原:聚缩虫、累枝虫、单缩虫和钟虫等固着类纤毛虫:其基本结构 呈倒钟罩形,内有大核利小核,以分枝或未分枝的柄作为固着器。 2)症状和病理变化:少量感染无显著症状,严重感染时,鳃、体表和附 枝上有一层灰黑色绒毛状物,鳃丝变黑,影响摄食、脱壳和呼吸等。 3)诊斷:依外观初诊,鏡检确诊。 4)行情况:全球性疾病,育苗池从45月发病,养成池在6-9月盛行。 5)防治:预防:保持良好水质;带纤毛虫的卤虫经50度水漫泡5mn投喂 治疗:a.25ppm福尔马林或10新洁尔灭泼洒,24h后换水; b35ppm制霉菌素全池泼洒(费用高) c.10-15pm茶粕促蜕皮,再大量换水(只适用于养成期)
二、固着纤毛虫病 1) 病原:聚缩虫、累枝虫、单缩虫和钟虫等固着类纤毛虫:其基本结构 呈倒钟罩形,内有大核和小核,以分枝或未分枝的柄作为固着器。 2)症状和病理变化:少量感染无显著症状,严重感染时,鳃、体表和附 枝上有一层灰黑色绒毛状物,鳃丝变黑,影响摄食、脱壳和呼吸等。 3)诊断:依外观初诊,镜检确诊。 4)流行情况:全球性疾病,育苗池从4-5月发病,养成池在6-9月盛行。 5)防治:预防:保持良好水质;带纤毛虫的卤虫经50度水浸泡5min投喂 治疗:a. 25ppm福尔马林或10-4新洁尔灭泼洒,24h后换水; b. 35ppm制霉菌素全池泼洒(费用高); c. 10-15ppm茶粕促蜕皮,再大量换水(只适用于养成期); 养殖虾类疾病:原虫性虾病
Chapter7.养殖虾类疾病 第五节其他生物性和非生物性虾病 、藻类附着病 1)病原:a类:包括楔形藻、菱形藻、双眉藻和曲壳藻等,寄生于卵和体表 b.蓝灜类:包括颤藻、螺旋藻和钙化裂须藻等,附着于体表和附肢; c.绿灜类:包括浒苔、刚毛藻等,附着于体表和附肢 d.褐藻类:水云,附着于体表和附肢。 2)症状和病理变化:少量寄生无明显症状,大量寄生使体表呈绒毛状,并粘附 大量污物,严重时影响蜕皮和繁殖等。 3)诊断:病虾活动缓慢,体表和附肢有棉絮状污物。 4)流行及危害:全国各地均有,卵、幼虾和成虾均可感染,常发生于底质较差的 水域,影响运动、摄食、蜕皮和生长,可造成死亡并影响外观。 5)防治:预防:彻底清池并在养殖过程中加强水质管理; 治疗:a.以10-15pm茶粕促蜕皮,再大量换水,添加生物制剂; b以O.7-1ppm硫酸铜全池泼洒(苗种池勿用)再加生物制剂
第五节 其他生物性和非生物性虾病 一、藻类附着病 1) 病原:a. 硅藻类:包括楔形藻、菱形藻、双眉藻和曲壳藻等,寄生于卵和体表 b. 蓝藻类:包括颤藻、螺旋藻和钙化裂须藻等,附着于体表和附肢; c. 绿藻类:包括浒苔、刚毛藻等,附着于体表和附肢; d. 褐藻类:水云,附着于体表和附肢。 2)症状和病理变化:少量寄生无明显症状,大量寄生使体表呈绒毛状,并粘附 大量污物,严重时影响蜕皮和繁殖等。 3)诊断:病虾活动缓慢,体表和附肢有棉絮状污物。 4)流行及危害 :全国各地均有,卵、幼虾和成虾均可感染,常发生于底质较差的 水域,影响运动、摄食、蜕皮和生长,可造成死亡并影响外观。 5)防治:预防:彻底清池并在养殖过程中加强水质管理; 治疗:a. 以10-15ppm茶粕促蜕皮,再大量换水,添加生物制剂; b. 以0.7-1ppm硫酸铜全池泼洒(苗种池勿用),再加生物制剂。 Chapter 7. 养殖虾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