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纵隔 ■纵隔结构主要通过纵隔窗观察 图4-17正常陶部CT所见(纵隔窗) 1胸腺:2上散静脉:3.主动脉写4升主动陈5.上腔静脉:6右骑动脉:7,主肺动脉:8左肺动脉: 9.降主动脉:10,升主动脉:11,左心房:12.降主动脉:3.右心房:14左心房:5.右心室:16,左心 室:17.肺静脉
(五)纵隔 ▪ 纵隔结构主要通过纵隔窗观察
·胸腺上纵隔血管前间隙。分左右两叶,形状似 箭头,尖端指向胸骨,10岁以下儿童胸腺外缘 常隆起,10岁以上外缘常凹陷。20一30岁胸腺 密度略低于肌肉,外缘平直或凹陷。30一40岁 胸腺密度明显下降。 淋巴结(相对) 正常:直径多小于10mm,临界:11一14mm 病理 性:等于或大于15mm 墨 恶性或转移性:直径等于或大于20mm 利
▪ 胸腺 上纵隔血管前间隙。分左右两叶,形状似 箭头,尖端指向胸骨,10岁以下 儿童胸腺外缘 常隆起,10岁以上外缘常凹陷。 20〜30岁胸腺 密度略低于肌肉,外缘平直或凹 陷。30〜40岁 胸腺密度明显下降。 ▪ 淋巴结(相对) 正常:直径多小于10mm,临界:11〜14mm 病理 性:等于或大于15mm 恶性或转移性:直径等于或大于20mm
纵隔间隙: ①胸骨后间隙:主要为脂肪和结缔组织。 ②血管前间隙:除脂肪外,还有头臂静脉、 胸 腺及淋巴结。 超 ③气管前间隙:前为纵隔大血管,内为脂肪及 淋巴结,是淋巴结肿大的好发部位。 ④隆突下间隙:食管和奇静脉及淋巴结 ⑤膈脚后间隙:两侧膈脚、降主A和胸椎围成 的间隙,降主A、胸导管和奇V等。 淘
▪ 纵隔间隙: ①胸骨后间隙:主要为脂肪和结缔组织。 ②血管前间隙:除脂肪外,还有头臂静脉、 胸 腺及淋巴结。 ③气管前间隙:前为纵隔大血管,内为脂肪 及 淋巴结,是淋巴结肿大的好发部位。 ④隆突下间隙:食管和奇静脉及淋巴结 ⑤膈脚后间隙:两侧膈脚、降主A和胸椎围 成 的间隙,降主A、胸导管和奇V等
(六)胸膜 叶间裂:CT上肺叶划分标志,即无肺纹理的“透 亮带”或高密度的“线状影”。斜裂从后上向前 下走行,左肺斜裂先出现,多见于主A弓或稍上 方层面。 水平裂:如与线束平行,仅表现为三角形无肺 纹理或少肺纹理区域,在薄层检查时,水平裂也 可常表现为高密度的线状影,奇V裂为先天发育 变异,在椎体外侧与右无名V间可见前后走行的 弧线,凸面向外奇V弓
(六)胸膜 ▪ 叶间裂:CT上肺叶划分标志,即无肺纹理的“透 亮带”或高密度的“线状影”。斜裂从后上向前 下走行,左肺斜裂先出现,多见于 主A弓或稍上 方层面。 ▪ 水平裂:如与X线束平行,仅表现为三角形无肺 纹理或少肺纹理区域,在薄层检査时,水平裂也 可常表现为高密度的线状影,奇V裂为先天发育 变异,在椎体外侧与右无名V间可见前后走行的 弧线,凸面向外奇V弓
无肺纹理的“透亮带
无肺纹理的“透亮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