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效应q的测定及换算。 难点:恒容热效应q,和恒压热效应4,的换算。 4.教学建议: 运用多媒体生动教学。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大气污染控制 1.基本内容: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吉布斯函数变,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平衡。 2.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熵和吉布斯函数这两个重要的状态函数。初步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的 计算,能应用△,Gm判断反应进行方向。 理解标准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其与△,G°的关系,并初步掌握有关计算。理解浓度、压力和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的近似计算,能应用判断反应的进行方向:标准平 衡常数的意义及有关计算:用阿仑尼乌斯公式进行初步计算。 难点:用判断反应的进行方向,浓度、压力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教学建议: 使用多媒体授课 第三章:水化学与水污染 1.基本内容: 溶液的通性,酸碱解离平衡,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 2.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溶液的通性(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及渗透压)。 明确酸碱理论、酸碱的解离平衡和缓冲溶液的概念,能进行同离子效应及溶液pH的有关 计算,了解配离子的解离平衡及其移动。 初步掌握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基本计算。理解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了解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性质和应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稀溶液的通性,同离子效应、溶度积。 难点:稀溶液的通性,缓冲溶液,溶度积规则。 20
20 热效应 qp的测定及换算。 难点:恒容热效应 qv和恒压热效应 qp 的换算。 4. 教学建议: 运用多媒体生动教学。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大气污染控制 1. 基本内容: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吉布斯函数变,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平衡。 2. 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熵和吉布斯函数这两个重要的状态函数。初步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的 计算,能应用 ΔrGm判断反应进行方向。 理解标准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其与 ΔrGm θ 的关系,并初步掌握有关计算。理解浓度、压力和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的近似计算,能应用判断反应的进行方向;标准平 衡常数的意义及有关计算;用阿仑尼乌斯公式进行初步计算。 难点:用判断反应的进行方向,浓度、压力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 教学建议: 使用多媒体授课 第三章:水化学与水污染 1. 基本内容: 溶液的通性,酸碱解离平衡,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 2. 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溶液的通性(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及渗透压)。 明确酸碱理论、酸碱的解离平衡和缓冲溶液的概念,能进行同离子效应及溶液 pH 的有关 计算,了解配离子的解离平衡及其移动。 初步掌握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基本计算。理解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了解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性质和应用。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稀溶液的通性,同离子效应、溶度积。 难点: 稀溶液的通性,缓冲溶液,溶度积规则
4.教学建议: 使用多媒体授课 第四章:电化学与金属腐蚀 1基本内容: 原电池,电极电势,电动势与电极电势在化学上的应用。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原电池的组成及其中的化学反应热力学原理。了解电极电势概念,能用能斯特方程 计算电极电势和原电池电动势, 能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限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组成及其中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原理,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 度,分解电压及超电势。 难点:电极电势概念,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原电池电动势。 4.教学建议: 使用多媒体授课 第五章:物质结构基础 1.基本内容: 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多电子原子的电子分布方式和周期系,化学键与分子间相互作用 力。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基本特征,掌握s、P、d轨道波函数及电子云空间分布情况。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了解元素按s、p、d、ds, 「分区的情况,了解元素某些性质递变的情况。 了解化学键的本质,掌握共价键键长、键角等概念。 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能用该理论说明一些分子的空间构型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的一般规律及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基本特征,s、P、d轨道波函数及电子云的空间分布。 4.教学建议 使用多媒体授课 21
21 4. 教学建议: 使用多媒体授课 第四章:电化学与金属腐蚀 1. 基本内容: 原电池,电极电势,电动势与电极电势在化学上的应用。 2.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原电池的组成及其中的化学反应热力学原理。了解电极电势概念,能用能斯特方程 计算电极电势和原电池电动势。 能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限度。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组成及其中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原理,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 度,分解电压及超电势。 难点: 电极电势概念,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原电池电动势。 4. 教学建议: 使用多媒体授课 第五章:物质结构基础 1. 基本内容: 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多电子原子的电子分布方式和周期系,化学键与分子间相互作用 力。 2.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基本特征,掌握 s、p、d 轨道波函数及电子云空间分布情况。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了解元素按 s、p、d、ds、 f 分区的情况,了解元素某些性质递变的情况。 了解化学键的本质,掌握共价键键长、键角等概念。 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能用该理论说明一些分子的空间构型。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的一般规律及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难点: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基本特征,s、p、d 轨道波函数及电子云的空间分布。 4. 教学建议: 使用多媒体授课
第六章:无机化合物 1.基本内容: 氧化物和卤化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配位化合物。 2.教学基本要求: 联系周期系和物质结构,了解化合物的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的一般规律。 联系周期系和电极电势,了解某些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和酸碱性等化学性质的一般规律 和典型实例。 了解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和某些特殊配合物的概念。了解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以 及配合物的某些应用。 3.敦学重点难点: 重点: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递变规律,氯化物水解的一般规律,离子极化理论解 释物质性质的递变规律,配合物的组成、命名、配离子的解离平衡及平衡移动。 难点:离子极化理论解释物质性质的递变规律。 4.教学建议: 使用多媒体授课 四、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 其 中 课外辅 序 总学 导1 教学内容 备注 号 时 讲课 实验 上机 其他 课外实 践 1 热化学与能源 4 4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与 大气污染控制 3 水溶液化学 4 电化学与全属腐饺 5 物质结构基础 6 无机化合物 4 7高分子化合物 0自学 8生物大分子 0 自学 22
22 第六章:无机化合物 1. 基本内容: 氧化物和卤化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配位化合物。 2. 教学基本要求: 联系周期系和物质结构,了解化合物的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的一般规律。 联系周期系和电极电势,了解某些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和酸碱性等化学性质的一般规律 和典型实例。 了解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和某些特殊配合物的概念。了解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以 及配合物的某些应用。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递变规律,氯化物水解的一般规律,离子极化理论解 释物质性质的递变规律,配合物的组成、命名、配离子的解离平衡及平衡移动。 难点: 离子极化理论解释物质性质的递变规律。 4. 教学建议: 使用多媒体授课 四、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 序 号 教学内容 总学 时 其 中 课外辅 导/ 课外实 践 备 注 讲课 实验 上机 其他 1 热化学与能源 4 4 2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与 大气污染控制 4 4 3 水溶液化学 4 4 4 电化学与金属腐蚀 4 4 5 物质结构基础 4 4 6 无机化合物 4 4 7 高分子化合物 0 自学 8 生物大分子 0 自学
9仪器分析基础 08 (表格内容为五号楷体)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学生专业特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进行案例教学等。 六、实验实践内容: 普通化学实验是普通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 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领会和掌握普通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巩周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独创性思考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技巧,提高科 学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 实验教学共计8个学时,除了1个必开实验外,在5个选开实验中根据实验室条件由学 生任意选做一个。 《普通化学实验》课安排一览表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实验分组 必开或选开 分配 类型 人数 1酸碱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浓度的比较 4 选开 继合 2 称量仪器的使用(台平、天平称量练习) 4 选开 验证 3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两种方法) 4 必开 综合 离子交换树脂制备去离子水及水质分 4 选开 综合 析 5仿真、虚拟及多媒体实验 4 选开 综合 6分光光度法测水样中Fe 4 选开 验证 备注序号12,4-6实验选开一个。 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 实验一酸碱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浓度的比较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练习滴定操作, (2)学习并掌握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 (3)了解并掌握甲基橙和酚酞指示剂的使用和终点颜色的变化。 2.实验原理 酸碱滴定分析法中,常用来配制标准酸溶液的是盐酸,配制标准碱溶液的是氢氧化钠。浓 盐酸易放出C气体,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及CO,所以都不能用直接法配制,只能 23
23 9 仪器分析基础 0 自学 8 (表格内容为五号楷体)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学生专业特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进行案例教学等。 六、实验/实践内容: 普通化学实验是普通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 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领会和掌握普通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独创性思考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技巧,提高科 学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 实验教学共计 8 个学时,除了 1 个必开实验外,在 5 个选开实验中根据实验室条件由学 生任意选做一个。 《普通化学实验》课安排一览表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分配 必开或选开 实验 类型 分组 人数 1 酸碱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浓度的比较 4 选开 综合 1 2 称量仪器的使用(台平、天平称量练习) 4 选开 验证 1 3 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两种方法) 4 必开 综合 1 4 离子交换树脂制备去离子水及水质分 析 4 选开 综合 1 5 仿真、虚拟及多媒体实验 4 选开 综合 1 6 分光光度法测水样中 Fe3+ 4 选开 验证 1 备注 序号 1-2,4-6 实验选开一个。 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 实验一 酸碱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浓度的比较 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练习滴定操作。 (2)学习并掌握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 (3)了解并掌握甲基橙和酚酞指示剂的使用和终点颜色的变化。 2. 实验原理 酸碱滴定分析法中,常用来配制标准酸溶液的是盐酸,配制标准碱溶液的是氢氧化钠。浓 盐酸易放出 HCl 气体,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及 CO2,所以都不能用直接法配制,只能
先配成近似浓度的溶液,然后用基准物质标定其准确浓度。也可用己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 定待标定的溶液,再根据它们的体积比求得待标定溶液的浓度。 标定强酸溶液可用无水碳酸钠、硼砂等基准物质。标定强碱溶液可用草酸、邻苯二甲酸 氢钾等基准物质。本实验介绍两种常用的基准试剂及标定酸碱溶液浓度的原理和方法。 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摩尔质量204.2gmo')作基准物质,以酚酞作指示剂,标定NaOH 溶液的浓度。 标定时的反应式如下 KHCgH2O,+NaOH=KNaCsH2O4+H2O 邻苯二甲酸氢钾作基准物的优点是 (1)易于用重结品法制得纯品。 (2)不含结品水,不吸湖,容易保存。 (3)摩尔质量大,称量造成的相对误差较小。 用无水NCO,作基准物标定HCI标准溶液的浓度,其特点是易于提纯。反应式为 Na2CO;+2HCI=2NaCl+H2O+CO2 由于NaCO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因此,采用市售基准试剂级的NaCO时,应预先 于180℃~200C使之充分干燥,然后密封于瓶内,保存于干燥器中备用。标定时常用甲基橙作 指示剂。 NaOH标准溶液和HC标准溶液的浓度,一般只需标定其中一种,另一种则通过两种溶液 滴定的体积比算出。标定哪种溶液,要视采用何种标准溶液测定何种试样而定。原则上应标定 测定时所用的标准溶液,并使标定条件与测定条件尽可能一致。 3.需用的仪器、试剂及材料 仪器分析天平: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滴定台:锥形瓶:洗瓶:电炉 试剂NaOH(固体):HCI(浓):甲基橙(0.1%):盼酞(0.1%酚酞和50%CH5OH溶液): 邻苯二甲酸氢钾(A.R,用前在烘箱内105℃烘干1h,取出后置干燥器内保存):无水Na,CO3 (GR,于180℃~200℃烘干1h). 4.实验步骤 4.10.1 mol-L-1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0.1moL-1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 (2)O.1 mol-L-I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 4.20.1molL1HC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0.1molL-1HC1标准溶液的配制 (2)0.1molL-1HC1标准溶液的标定 按上述方法再重复滴定2次。计算HC1溶液的浓度。取平均值。计算绝对偏差和相对平均 偏差。 24
24 先配成近似浓度的溶液,然后用基准物质标定其准确浓度。也可用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 定待标定的溶液,再根据它们的体积比求得待标定溶液的浓度。 标定强酸溶液可用无水碳酸钠、硼砂等基准物质 。标定强碱溶液可用草酸 、邻苯二甲酸 氢钾等基准物质 。本实验介绍两种常用的基准试剂及标定酸碱溶液浓度的原理和方法。 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摩尔质量 204.2 g·mol-1)作基准物质,以酚酞作指示剂,标定 NaOH 溶液的浓度。 标定时的反应式如下 KHC8H4O4 + NaOH = KNaC8H4O4 + H2O 邻苯二甲酸氢钾作基准物的优点是 (1)易于用重结晶法制得纯品。 (2)不含结晶水,不吸潮,容易保存。 (3)摩尔质量大,称量造成的相对误差较小。 用无水 Na2CO3作基准物标定 HCl 标准溶液的浓度,其特点是易于提纯。反应式为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 由于 Na2CO3 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因此,采用市售基准试剂级的 Na2CO3时,应预先 于 180℃~200℃使之充分干燥,然后密封于瓶内,保存于干燥器中备用。标定时常用甲基橙作 指示剂。 NaOH 标准溶液和 HCl 标准溶液的浓度,一般只需标定其中一种,另一种则通过两种溶液 滴定的体积比算出。标定哪种溶液,要视采用何种标准溶液测定何种试样而定。原则上应标定 测定时所用的标准溶液,并使标定条件与测定条件尽可能一致。 3. 需用的仪器、试剂及材料 仪器 分析天平;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滴定台;锥形瓶;洗瓶;电炉。 试剂 NaOH(固体);HCl(浓);甲基橙(0.1%);酚酞(0.1%酚酞和 50%C2H5OH 溶液); 邻苯二甲酸氢钾(A.R.,用前在烘箱内 105℃烘干 1h,取出后置干燥器内保存);无水 Na2CO3 (G.R.,于 180℃~200℃烘干 1h)。 4. 实验步骤 4.1 0.1 mol·L-1NaOH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0.1 mol·L-1NaOH 标准溶液的配制 (2)0.1 mol·L-1NaOH 标准溶液的标定 4.2 0.1 mol·L-1HCl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0.1 mol·L-1HCl 标准溶液的配制 (2)0.1 mol·L-1HCl 标准溶液的标定 按上述方法再重复滴定 2 次。计算 HCl 溶液的浓度。取平均值。计算绝对偏差和相对平均 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