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嵴:板层状,管状,其数量、形态与细胞生理状 态有关。 ■膜间隙:内外膜之间封闭的腔隙,包括孔周间隙 和嵴内间隙,含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及辅助因子。 ■ 基质(内室):含大量可溶性蛋白(β-氧化、三 羧酸循环酶类),DNA,RNA,核糖体,脂类等, 呈均质状,具有一定的pH和渗透压
◼ 嵴:板层状,管状,其数量、形态与细胞生理状 态有关。 ◼ 膜间隙:内外膜之间封闭的腔隙,包括孔周间隙 和嵴内间隙,含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及辅助因子。 ◼ 基质(内室):含大量可溶性蛋白(-氧化、三 羧酸循环酶类),DNA,RNA,核糖体,脂类等, 呈均质状,具有一定的pH和渗透压
3.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占线粒体干重的6570%,主要在基质和内膜上。 ■脂类:占线粒体干重的25~30%,大部分为磷脂(卵磷脂、 脑磷脂、心磷脂、胆固醇)。 ■辅助因子:辅酶Q、FMN、FDA、NAD+等。 ■维生素:VitK、VitE、VitB2.VitBo、VitB12、叶酸、泛酸 等。 ■DNA(1%~5%) ■RNA、核糖体(占0.5%)
3.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 蛋白质:占线粒体干重的65~70%,主要在基质和内膜上。 ◼ 脂类:占线粒体干重的25~30%,大部分为磷脂(卵磷脂、 脑磷脂、心磷脂、胆固醇)。 ◼ 辅助因子:辅酶Q、FMN、FDA、NAD+等。 ◼ 维生素:VitK、VitE、VitB2、VitB6、VitB12、叶酸、泛酸 等。 ◼ DNA(1%~5%) ◼ RNA、核糖体(占0.5%)
4.线粒体各部分的分离 ■组织匀浆 一差速离心,分离线粒体 ■线粒体 一低渗、高渗处理,结合离心,可以得 到各组成部分
4. 线粒体各部分的分离 ◼ 组织匀浆 —— 差速离心,分离线粒体 ◼ 线粒体 —— 低渗、高渗处理,结合离心,可以得 到各组成部分
5.线粒体主要酶的分布 部位 酶的名称 部位 酶的名称 外膜 单胺氧化酶 膜间隙 腺苷酸激酶 NADH-细胞色素还原酶(对鱼藤酮不敏感) 核苷酸激酶 核苷二磷酸激酶 二磷酸激酶 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 单磷酸激酶 内膜 NADH脱氢酶(对鱼藤酮敏感) 基质 三羧酸循环酶系 琥珀酸脱氢酶 脂肪酸B氧化酶 细胞色素c 谷氨酸脱氢酶 细胞色素氧化酶 天冬氨酸转氨酶、 ATP合酶 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 肉毒碱酰基转移酶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丙酮酸氧化酶
5. 线粒体主要酶的分布 部位 酶 的 名 称 部位 酶 的 名 称 外膜 单胺氧化酶 NADH-细胞色素还原酶(对鱼藤酮不敏感) 核苷二磷酸激酶 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 内膜 NADH脱氢酶(对鱼藤酮敏感) 琥珀酸脱氢酶 细胞色素c 细胞色素氧化酶 ATP合酶 肉毒碱酰基转移酶 丙酮酸氧化酶 膜间隙 腺苷酸激酶 核苷酸激酶 二磷酸激酶 单磷酸激酶 基质 三羧酸循环酶系 脂肪酸β氧化酶 谷氨酸脱氢酶 天冬氨酸转氨酶、 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6.线粒体的功能一氧化磷酸化 ■三羧酸循环中的氧化反应 ■ 电子传递 ■能量转移
6. 线粒体的功能—氧化磷酸化 ◼ 三羧酸循环中的氧化反应 ◼ 电子传递 ◼ 能量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