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遗传物质载体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结束进入间期时,染色体又逐渐 松散而回复为染色质。所以说,染色质和染色体实际上是同一物质在 细胞分裂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即同咱物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 态遗传学中通常把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单位,叫做和基因。大量 的试验证实,基因就是按一定顺序在染色体上成直线排列的。因此,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起重要作用。 总之,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集扩要场所,在功能上是遗传学信 息传递的中枢,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控制台。它对指导细胞发育和 控制性状遗传都起着主导的作用。 总结一下,从光学显微镜的研究中,可以把细胞的构造分成下面 几个部分 细胞膜一一质膜 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 线粒体 细胞细胞质中心体 溶酶体 基质、质体、核糖体、液泡 核膜 细胞核核仁 核液 染色质 目前有人把三大部分又归成膜相结构和非膜相结构两大类(根据 膜的有无)。其中后者的非膜相结构包括质相结构和核相结构两个部 分的内容 细胞膜2 细胞基质 内质网1量 核糖体质相结构
的遗传物质载体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结束进入间期时,染色体又逐渐 松散而回复为染色质。所以说,染色质和染色体实际上是同一物质在 细胞分裂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即同咱物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 态遗传学中通常把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单位,叫做和基因。大量 的试验证实,基因就是按一定顺序在染色体上成直线排列的。因此,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起重要作用。 总之,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集扩要场所,在功能上是遗传学信 息传递的中枢,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控制台。它对指导细胞发育和 控制性状遗传都起着主导的作用。 总结一下,从光学显微镜的研究中,可以把细胞的构造分成下面 几个部分: 细胞膜——质膜 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 线粒体 细胞 细胞质 中心体 溶酶体 基质、质体、核糖体、液泡 核膜 细胞核 核仁 核液 染色质 目前有人把三大部分又归成膜相结构和非膜相结构两大类(根据 膜的有无)。其中后者的非膜相结构包括质相结构和核相结构两个部 分的内容。 细胞膜 2 细胞基质 内质网 1 量 核糖体 质相结构
高尔基复合体1 中心体 核膜2 非膜相结构核仁 膜相结构线粒体2等的外膜 核基质 溶酶体1 染色质核相结构 叶绿体2 细胞壁 液泡1 质体 具有遗传功能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内质网 细胞:一—生命的基本单位 切多细胞的生物体,在它的生命刚刚开始的时候,都只是一个 细胞—合子,合子经过无数次的分裂,最后才成为多细胞的复合体 所以无论有性或无性生殖,都是以细胞为基础的。母细胞分裂产生子 细胞,子细胞分裂又产生它的子细胞,所以多细胞的个体是通过子子 代代分裂产生的,而且子代又与亲代相似,可见细胞的分裂过程也就 是遗传物质从亲代传给子代细胞的过程,换句话说:子代从母代细胞 分裂出来的时候,也说是从亲代细胞得到遗传物质的时候,所以细胞 既是生物的结构单位,机能单位,繁殖单位,又是遗传物质的家园。 第二节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 细胞的分裂是遗传的必经之路,那么在细胞的内部又是什么物质 在起遗传作用呢?经研究得之主要的遗传物质是细胞核内的染色体, 生物的各种性状是靠染色体世代相传的 在细胞分裂时在胞核内可以被碱性染料染成很深颜色的遗传物 质的载体叫做染色体。 染色体的发现与研究简史 早在19世纪中叶(1848年前后)植物学家 H meister在研究紫
高尔基复合体 1 中心体 核膜 2 非膜相结构 核仁 膜相结构 线粒体 2 等的外膜 核基质 溶酶体 1 染色质 核相结构 叶绿体 2 细胞壁 液泡 1 质体 具有遗传功能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内质网 细胞:——生命的基本单位 一切多细胞的生物体,在它的生命刚刚开始的时候,都只是一个 细胞——合子,合子经过无数次的分裂,最后才成为多细胞的复合体。 所以无论有性或无性生殖,都是以细胞为基础的。母细胞分裂产生子 细胞,子细胞分裂又产生它的子细胞,所以多细胞的个体是通过子子 代代分裂产生的,而且子代又与亲代相似,可见细胞的分裂过程也就 是遗传物质从亲代传给子代细胞的过程,换句话说:子代从母代细胞 分裂出来的时候,也说是从亲代细胞得到遗传物质的时候,所以细胞 既是生物的结构单位,机能单位,繁殖单位,又是遗传物质的家园。 第二节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 细胞的分裂是遗传的必经之路,那么在细胞的内部又是什么物质 在起遗传作用呢?经研究得之主要的遗传物质是细胞核内的染色体, 生物的各种性状是靠染色体世代相传的。 在细胞分裂时在胞核内可以被碱性染料染成很深颜色的遗传物 质的载体叫做染色体。 一、染色体的发现与研究简史: 早在 19 世纪中叶(1848 年前后)植物学家 H.fmeister 在研究紫
鸭趾草属(τ redescanticq)的花粉母细胞时,染色体就已经被发现了, 并描绘成图形载于生物学文献中,1873年又被 Schreder在茎顶端生 长点细胞中了现到了。1880年 Waldeyer把它定名为“染色体。” Chromosome chromo= color some= bocly。并把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和 受精过程中的行为,作了详细的描述 从遗传学的角度,虽在豌豆试验中,孟德尔已指定:遗传性状受遗传 因子所控制,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双存在,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 自母本。在性细胞中,成单存在并含成对中的一个。但没有谈到遗传 因子在细胞中的位置,更没有谈到遗传因子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没有 解决了遗传因子和细胞中的什么结构相对应的向下。一直到1903年, Sutton和 Boveri根据他们长期研究的结果,发现在杂交菌种中,遗传 因子的行为与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完全平行。提出了 基因在染色体上。以后摩尔根的工作,不仅验证明上述论断的正确性, 而且信为基因在染色体上成直线排列,这就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奠定 了基础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中除了病毒和噬菌 体之外,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大多数生物的细胞都很小,须借助于显微 镜,才能看到细胞的结构,包括染色体在内,至于噬菌体在光学显微 镜或电子显微镜下也可以看到染色体的存在。染色体在细胞间期一般 看不到,必须在细胞分裂期,经过一定的处理才能看到一些能被碱性 染料着色的点状或杆状的小体所以叫做染色体
鸭趾草属(Tredescanticq)的花粉母细胞时,染色体就已经被发现了, 并描绘成图形载于生物学文献中,1873 年又被 Schreder 在茎顶端生 长点细胞中了现到了。1880 年 Waldeyer 把它定名为“染色体。” Chromosome Chromo=color some=bocly 。并把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和 受精过程中的行为,作了详细的描述。 从遗传学的角度,虽在豌豆试验中,孟德尔已指定:遗传性状受遗传 因子所控制,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双存在,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 自母本。在性细胞中,成单存在并含成对中的一个。但没有谈到遗传 因子在细胞中的位置,更没有谈到遗传因子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没有 解决了遗传因子和细胞中的什么结构相对应的向下。一直到 1903 年, Sutton 和 Boveri 根据他们长期研究的结果,发现在杂交菌种中,遗传 因子的行为与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完全平行。提出了 基因在染色体上。以后摩尔根的工作,不仅验证明上述论断的正确性, 而且信为基因在染色体上成直线排列,这就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奠定 了基础。 二、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中除了病毒和噬菌 体之外,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大多数生物的细胞都很小,须借助于显微 镜,才能看到细胞的结构,包括染色体在内,至于噬菌体在光学显微 镜或电子显微镜下也可以看到染色体的存在。染色体在细胞间期一般 看不到,必须在细胞分裂期,经过一定的处理才能看到一些能被碱性 染料着色的点状或杆状的小体所以叫做染色体
在染色体上,有一个相对不被染色的部位叫做“着丝点”着丝点 两侧的染色体,叫“染色体臂”,长的叫长臂,短的叫短臂,各个染 色体的着丝点位置是恒定的,因而着丝点的位置直接关系染色体的形 态表现。 根据着丝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以把它分成三种类型: 1.中间着丝点染色体:着丝眯恰巧位于染色体的中部,由于染色体 被分成等长的两臂,所以又叫等臂染色体,细胞分裂旱,纺锤丝附着 在着丝点上,当在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向两极牵引时,表现为Ⅴ 形又叫V形染色体 2.近中着丝点染色体: 着丝点的位置偏向染色体的一端,因形成的两臂不等,所以又叫异臂 染色体,又叫L染色体。 3.近端着丝点染色体:着丝点靠近染色体的末端,形成一个长臂及 一个极短的臂,短臂有时不易被觉察,又叫棒状染色体。此外某些染 色体的形状极其粗短,状似颗粒,叫粒状染色体,例:水稻第η、第 5和第10号染色体,长/短臂之比分别为1.03,205600判断各层何型 染色体 103 2.05 6 型染色体L形染色体棒状染色义 粒状染色体 根据长臂与短臂的比值,可在细胞分裂后期看到染色体形态的不同, 凡比值接近于1的,染色体将呈V形,比值接近或大于2的,将呈L 形;如比值更大,将呈棒状
在染色体上,有一个相对不被染色的部位叫做“着丝点”着丝点 两侧的染色体,叫“染色体臂”,长的叫长臂,短的叫短臂,各个染 色体的着丝点位置是恒定的,因而着丝点的位置直接关系染色体的形 态表现。 根据着丝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以把它分成三种类型: 1.中间着丝点染色体:着丝眯恰巧位于染色体的中部,由于染色体 被分成等长的两臂,所以又叫等臂染色体,细胞分裂旱,纺锤丝附着 在着丝点上,当在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向两极牵引时,表现为 V 形又叫 V 形染色体。 2.近中着丝点染色体: 着丝点的位置偏向染色体的一端,因形成的两臂不等,所以又叫异臂 染色体,又叫 L 染色体。 3.近端着丝点染色体:着丝点靠近染色体的末端,形成一个长臂及 一个极短的臂,短臂有时不易被觉察,又叫棒状染色体。此外某些染 色体的形状极其粗短,状似颗粒,叫粒状染色体,例:水稻第 7、第 5 和第 10 号染色体,长/短臂之比分别为 1.03,2.05,6.00 判断各层何型 染色体 1.03 2.05 6.00 V 型染色体 L 形染色体 棒状染色体 粒状染色体 根据长臂与短臂的比值,可在细胞分裂后期看到染色体形态的不同, 凡比值接近于 1 的,染色体将呈 V 形,比值接近或大于 2 的,将呈 L 形;如比值更大,将呈棒状
不同物种染色体的形态不一致,同一物种细胞内各染色体组内的 各染色体的形态也不相同。但每一物种细胞内染色体的形状,大小又 是相对稳定的,从而可以做为鉴定的标准 染色体组型分析:对生物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所进行的分 析,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或称核型分析。 染色体的细微结构 1.染色丝:每条染色体都有两条平行的染色丝,他们相互盘绕 成螺旋形,这是染色体的最基本的结构。 2.染色粒:在分裂期的染色体上,通过光学显微镜就可以观察到 的像念珠状的由一连串的珠状物构成的染色质,这种珠状物就叫做染 色粒。是染色质固缩了的珠状小粒的总称。在染色丝上由于染色质的 集中,就形成了染色粒,其排列有一定的形式,而且粒之间的距离往 往也是一定的,也就是说:染色粒的位置和相对的距离都是比较固定 的 3.着丝粒:在染色体的两臂之间缢痕即“内缩”内缩的区域内 有一个相对不着色或着色极浅的颗粒称为着丝粒。它的特点是(1) 可以进行复制,由一个变成二个(2)细胞分裂的纺锤丝附着在着丝 粒上纺锤丝附着的着丝粒区域这就是通常所称的着丝点(3)着丝点 的位置是衡定的,可以做为鉴定标准。所以可以用着丝点的位置来给 染色体命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对染色体向两极牵引具有决 定性的作用。如果某一染色体发生断裂而形成染色体的断片,则缺失 了着丝点的断片将不能正常地随着细胞分裂而分向两极,因而常会丢
不同物种染色体的形态不一致,同一物种细胞内各染色体组内的 各染色体的形态也不相同。但每一物种细胞内染色体的形状,大小又 是相对稳定的,从而可以做为鉴定的标准。 染色体组型分析:对生物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所进行的分 析,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或称核型分析。 三、染色体的细微结构 1.染色丝:每条染色体都有两条平行的染色丝,他们相互盘绕 成螺旋形,这是染色体的最基本的结构。 2.染色粒:在分裂期的染色体上,通过光学显微镜就可以观察到 的像念珠状的由一连串的珠状物构成的染色质,这种珠状物就叫做染 色粒。是染色质固缩了的珠状小粒的总称。在染色丝上由于染色质的 集中,就形成了染色粒,其排列有一定的形式,而且粒之间的距离往 往也是一定的,也就是说:染色粒的位置和相对的距离都是比较固定 的。 3.着丝粒:在染色体的两臂之间缢痕即“内缩”内缩的区域内 有一个相对不着色或着色极浅的颗粒称为着丝粒。它的特点是(1) 可以进行复制,由一个变成二个(2)细胞分裂的纺锤丝附着在着丝 粒上纺锤丝附着的着丝粒区域这就是通常所称的着丝点(3)着丝点 的位置是衡定的,可以做为鉴定标准。所以可以用着丝点的位置来给 染色体命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对染色体向两极牵引具有决 定性的作用。如果某一染色体发生断裂而形成染色体的断片,则缺失 了着丝点的断片将不能正常地随着细胞分裂而分向两极,因而常会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