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对常年性和季节性剩余的估计 农业常年剩余劳动力数=现有农业劳动力总数 农忙季节需要的劳动力 现有农业劳动力总量 农忙时需的总工日 每个劳动力可提供的工日数 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数=现有农业劳动力总 数一农闲季节需要劳动力
• ⒋对常年性和季节性剩余的估计 • 农业常年剩余劳动力数=现有农业劳动力总数— 农忙季节需要的劳动力 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数=现有农业劳动力总 数—农闲季节需要劳动力 每个劳动力可提供的工日数 农忙时需的总工日 = 现有农业劳动力总量 —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与规律 ()次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概念与方式 概 观点一:指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向非农业产业的流动或 向城市的流动 观点二:不仅是向非农产业与城市的流动,还包括农业 内部由种植业向林、牧、渔业的流动,或者说是农业内 部各业之间的流动。 评价:一般是指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 2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 (1)部门转移:即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的流动。 2)空间转移,即由农村转向城市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与规律 • 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概念与方式 • ⒈概念 • 观点一:指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向非农业产业的流动或 向城市的流动。 • 观点二:不仅是向非农产业与城市的流动,还包括农业 内部由种植业向林、牧、渔业的流动,或者说是农业内 部各业之间的流动。 • 评价:一般是指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 • ⒉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 • ⑴部门转移:即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的流动。 • ⑵空间转移,即由农村转向城市
()次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1.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或 不变),使一些农业劳动力成为剩余,同时 产业的发展又需要劳动力,于是这些剩余劳动 力就必然要向二、三产业转移 2.一般来说,农业劳动生产率往往明显低于 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受利益驱使农业劳动力必 然向二、三产业转移。 3城市比农村有更多的优越性,也极大地吸引着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次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
• ㈡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 ⒈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或 不变),使一些农业劳动力成为剩余,同时二、 三产业的发展又需要劳动力,于是这些剩余劳动 力就必然要向二、三产业转移。 • ⒉一般来说,农业劳动生产率往往明显低于二、 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受利益驱使农业劳动力必 然向二、三产业转移。 • ⒊城市比农村有更多的优越性,也极大地吸引着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 ㈢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 ⒈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
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 重逐步下降。 (1)人均GDP在300美元以下,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 的比重缓慢下降,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三 分之二以上。 (2)人均GDP300800美元,农业劳动力占的比重为三分 之二至50%。 (3)人均GDP800—2500美元,农业劳动力占的比重为 50%至三分之 (4)人均GDP25005000美元,比重为三分之一至十分之 5)人均GDP5000美元以上,比重为10%以下。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 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即如果
• 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 重逐步下降。 • ⑴人均GDP在300美元以下,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 的比重缓慢下降,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三 分之二以上。 • ⑵人均GDP300—800美元,农业劳动力占的比重为三分 之二至50%。 • ⑶人均GDP800—2500美元,农业劳动力占的比重为 50%至三分之一。 • ⑷人均GDP2500—5000美元,比重为三分之一至十分之 一。 • (5)人均GDP5000美元以上,比重为10%以下。 • ⒉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 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即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