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 重点、难点: 《蜡烛》 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亲爱的爸爸妈妈》 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珍视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三.新课讲解: (一)《蜡烛》 正音、解词: 瓦砾(l) 地窖(jio) 匍匐(pufu) (chuai)
《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 二. 重点、难点: 《蜡烛》 1. 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 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亲爱的爸爸妈妈》 1. 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2.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 珍视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三. 新课讲解: (一)《蜡烛》 1. 正音、解词: 瓦砾(lì) 地窖(jiào) 匍匐(pú fú) 揣 (chuāi)
鞠躬( Ju gong) 闪烁(shuo) 肃穆(mu) 颤(chan) 巍巍 永垂不朽(xi)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2.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 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 《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 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 死者》等。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 3.课文背景资料简介: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 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 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 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E” 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 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4.整体感知: (1)概述故事
鞠躬(jū gōng) 闪烁(shuò) 肃穆(mù) 颤(chàn) 巍巍 永垂不朽(xiǔ)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2. 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 年开始写作。1938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 年 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 《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 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 死者》等。1949 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 一书。 3. 课文背景资料简介: 1944 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 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 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 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 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 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 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4. 整体感知: (1)概述故事:
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 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 烈士表达敬意 (2)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7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位战士牺牲了。 第二部分(8~13段):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这位战士牺牲的经过。 第三部分(14~31段):详写老妇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安葬红军烈士,还在坟堆上 点上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 第四部分(32~44段):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尸体时,却发现坟堆、老妇人和烛光。 (3)题解 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 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深入剖析: (1)文中反复描写的作用 A.炮火(11次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显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 临危不惧。(反复写炮火,几乎隔几行就写一次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 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B.蜡烛(6次描写) 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 情谊的见证。 C.黑围巾(4次交代) 表达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给予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 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D.老妇人的动作(3次“爬”、3次“跪”)
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 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 45 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 烈士表达敬意。 (2)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7 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位战士牺牲了。 第二部分(8~13 段):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这位战士牺牲的经过。 第三部分(14~31 段):详写老妇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安葬红军烈士,还在坟堆上 点上藏了 45 年的结婚喜烛。 第四部分(32~44 段):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尸体时,却发现坟堆、老妇人和烛光。 (3)题解: 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 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 深入剖析: (1)文中反复描写的作用: A. 炮火(11 次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显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 临危不惧。(反复写炮火,几乎隔几行就写一次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 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B. 蜡烛(6 次描写) 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 情谊的见证。 C. 黑围巾(4 次交代) 表达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给予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 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D. 老妇人的动作(3 次“爬”、3 次“跪”)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 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2)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 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 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6.整体把握 (1)主旨: 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 情 (2)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 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 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 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 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字词 琉璃(lil) 晨曦(xi 瞥(pie)见 给(j i)予 珐琅( fa lang) 箱箧(qe) 赃(zng)物眼花缭(lido)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 2.作家作品及简介背景
3 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3 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 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2)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 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 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6. 整体把握: (1)主旨: 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 情。 (2)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 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 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 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 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 字词: 琉璃(liú lí) 晨曦(xī) 瞥(piē)见 给(j ǐ)予 珐琅(fà láng) 箱箧(qiè) 赃(zāng)物 眼花缭(liáo)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 2. 作家作品及简介背景: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 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 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造成这 场劫难的指挥者之一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 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一年后,雨果就英 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 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 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2.整体感知: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 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3.深入剖析 有感情地朗读①④段,找出作者评价圆明园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⑤一⑩段,找出作 者讽刺侵略者的语句,想想哪些是反语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 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 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 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 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4.小结: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 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 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三)《亲爱的爸爸妈妈》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 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 鸦片战争。1860 年 10 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造成这 场劫难的指挥者之一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 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本文是 1861 年 11 月 25 日,圆明园被焚毁一年后,雨果就英 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为环绕福 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 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 145 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2. 整体感知: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 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3. 深入剖析: 有感情地朗读①—④段,找出作者评价圆明园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⑤—⑩段,找出作 者讽刺侵略者的语句,想想哪些是反语。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 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 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 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 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4. 小结: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 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 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三)《亲爱的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