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及分组总要求 每组4-5人,推举一名负责人,在实验课程中,组织协调项目 的正常开展。 各小组成员协商,在实验课程开始前,共同商定一个题目,该 题目是小组接下来实验所需完成的项目。 学习委员统计各分组情况,填写分组名单 各小组根据所选题目搜集资料,准备第一次实验一一可行性研 究报告。 每次实验都随机由1-2个小组对该次实验内容进行5分钟左右的 简单汇报,各小组对汇报情况打分
实验及分组总要求 每组4-5人,推举一名负责人,在实验课程中,组织协调项目 的正常开展。 各小组成员协商,在实验课程开始前,共同商定一个题目,该 题目是小组接下来实验所需完成的项目。 学习委员统计各分组情况,填写分组名单。 各小组根据所选题目搜集资料,准备第一次实验——可行性研 究报告。 每次实验都随机由1-2个小组对该次实验内容进行5分钟左右的 简单汇报,各小组对汇报情况打分
参考书目 (1)蔡敏等,UML基础和Rose建模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 (2)李芷,软件工程方法与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3)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 (4)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五版)学习辅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5)周苏,软件工程学试验科学出版社,2005年
参考书目 (1)蔡敏等,UML基础和Rose建模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 (2)李芷,软件工程方法与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3)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 (4)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五版)学习辅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5)周苏,软件工程学试验.科学出版社,2005年
第1章软件工程学概述 11软件危机 12软件工程 13软件生命周期 14软件过程
第1章 软件工程学概述 1.1 软件危机 1.2 软件工程 1.3 软件生命周期 1.4 软件过程
11软件危机 软件发展的历程: 60年代中期以前:通用硬件相当普遍,软件却是为某个具体的应用而 编写的,常采用“个体生产方式”。 60年代中到70年代中:随着软件规模的扩大,软件开发需几个人协同 完成,即采用“作坊生产方式”。随着软件需求量、规模及复杂度的增大, 作坊生产方式已不能够适应软件生产需要,出现“软件危机”。 软件工程时代:为应对软件危机,适应软件发展,诞生了“工程化生 产”方式。将工程学中的原理、方法应用在软件设计和开发中来,即软件 工程
1.1 软件危机 软件发展的历程: 60年代中期以前:通用硬件相当普遍,软件却是为某个具体的应用而 编写的,常采用“个体生产方式” 。 60年代中到70年代中:随着软件规模的扩大,软件开发需几个人协同 完成,即采用“作坊生产方式” 。随着软件需求量、规模及复杂度的增大, 作坊生产方式已不能够适应软件生产需要,出现“软件危机” 。 软件工程时代:为应对软件危机,适应软件发展,诞生了“工程化生 产” 方式。将工程学中的原理、方法应用在软件设计和开发中来,即软件 工程
典型的软件危机事件: 60年代美国BM公司开发BM360机的操作系统,耗费 5000人·年的工作量,工期一再推迟,结果依然不理想。 项目负责人 Brook后来对整个过程反思,总结经验和教 训,写成了《人月神话》,被称为程序员的“圣经” 1968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计算机科学家在西德召开国 际会议,讨论软件危机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 使用了“软件工程”一词,软件工程学由此开始研究
60年代美国IBM公司开发IBM360机的操作系统,耗费 5000人·年的工作量,工期一再推迟,结果依然不理想。 项目负责人Brook后来对整个过程反思,总结经验和教 训,写成了《人月神话》,被称为程序员的“圣经”。 1968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计算机科学家在西德召开国 际会议,讨论软件危机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 使用了“软件工程”一词,软件工程学由此开始研究。 典型的软件危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