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 概念: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体工作能力暂时性 降低,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后又司以恢复原有 机能水平的生理现象。 1880年 Mosso 1978年 Edwards 二、 分类: 中枢性疲劳 1、根据发生机理和表现 外周性疲劳 混合性疲劳 全身性疲劳 2、发生部位 局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 一、概念: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体工作能力暂时性 降低,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后又可以恢复原有 机能水平的生理现象。 1880年 Mosso 1978年 Edwards 二、分类: 中枢性疲劳 1、根据发生机理和表现 外周性疲劳 混合性疲劳 全身性疲劳 2、发生部位 局部性疲劳
三、产生机理 衰竭学说 能源物质的消耗 如ATP糖原 堵塞学说—一 体内代谢产物的堆积,如L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PH、水盐代谢紊乱、 血浆渗透压改变 突变理论一一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改变之间的三 维空间关系改变 保护性抑制学说一一运动时大量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质长 时间耗能增多,为避免耗能过多而产生保护性抑制 自由基损伤学说 疲劳链学说 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学说
三、产生机理 ◼ 衰竭学说——能源物质的消耗 如ATP 糖原 ◼ 堵塞学说——体内代谢产物的堆积,如HL ◼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PH、水盐代谢紊乱、 ◼ 血浆渗透压改变 ◼ 突变理论——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改变之间的三 维空间关系改变 ◼ 保护性抑制学说——运动时大量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质长 时间耗能增多,为避免耗能过多而产生保护性抑制 ◼ 自由基损伤学说 ◼ 疲劳链学说 ◼ 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学说
四、判断方法 一)主观感觉 ①精神 ②下肢酸痛感 ③食欲及食量 ④睡眠 ⑤排汗量 (二)客观体征 ①面色②排汗量③呼吸④动作及注意力
四、判断方法 (一)主观感觉 ①精神 ②下肢酸痛感 ③食欲及食量 ④睡眠 ⑤排汗量 (二)客观体征 ①面色 ②排汗量 ③呼吸 ④动作及注意力
(三)生理、生化指标 1、心率(HR) ①基础心率:增加10次/分 ②运动后即刻心率: ③运动后心率恢复: 2、肌力:①背肌力与握力 ②呼吸肌耐力:5次肺活量
(三)生理、生化指标 1、心率(HR) ①基础心率:增加10次/分 ②运动后即刻心率: ③运动后心率恢复: 2、肌力:①背肌力与握力 ②呼吸肌耐力:5次肺活量
3、生物电:①肌电图:肌电振幅增大,频率降低 ②心电图$-T段下移、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③脑电图:慢波成分 4、神经系统机能: ①膝跳反射阈值 ②反应时 ③皮肤空间阈 ④闪光融合频率
3、生物电:①肌电图:肌电振幅增大,频率降低 ②心电图S-T段下移、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③脑电图:慢波成分 4、神经系统机能: ①膝跳反射阈值 ②反应时 ③皮肤空间阈 ④闪光融合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