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 Wheat Stripe rust 条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在西欧和北美太平洋沿岸麦区广泛发生。在我国是小麦 种锈病中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和西北春 麦区,流行年份可造成巨大损失。1950、1964和1990年发生的三次大流行,分别使我国小 麦减产60亿、36亿和25亿kg。小麦条锈病在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田块甚至 绝收 症状 小麦条锈病夏孢子堆 小变条锈病冬孢 子堆 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及穗部。小麦受害后,叶片表面出现褪绿斑, 以后产生黄色疱状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长椭圆形, 在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 小麦上三种锈病的症状有时容易混淆。田间诊断时,可根据“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 个大红斑”加以区分。在幼苗叶片上夏孢子堆密集时,叶锈病与条锈病有时亦难以区分,但 因条锈病有系统侵染,其孢子堆有多重轮生现象 病原 学名:条形柄锈菌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 tritici Eriks,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病原形态:夏孢子堆长椭圆形,0.3~05mm×0.5-lmm,裸露后呈粉状,橙黄色。夏孢 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32~40μm×22-29μm,孢子壁无色,壁厚1~2um,内 含物黄色,具6~16个发芽孔,排列不规则。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 灰黑色。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36-68μm×12-20μm,顶 端壁厚3~5μm,褐色,上浓下淡,柄短,有色。小麦条锈菌迄今尚未发现有性态,故锈孢 子和性孢子不详
小麦条锈病 Wheat Stripe Rust 条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在西欧和北美太平洋沿岸麦区广泛发生。在我国是小麦 三种锈病中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和西北春 麦区,流行年份可造成巨大损失。1950、1964 和 1990 年发生的三次大流行,分别使我国小 麦减产 60 亿、36 亿和 25 亿 kg。小麦条锈病在流行年份可减产 20%~30%,严重田块甚至 绝收。 症状 小麦条锈病夏孢子堆 小麦条锈病冬孢 子堆 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及穗部。小麦受害后,叶片表面出现褪绿斑, 以后产生黄色疱状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长椭圆形, 在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 小麦上三种锈病的症状有时容易混淆。田间诊断时,可根据“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 个大红斑”加以区分。在幼苗叶片上夏孢子堆密集时,叶锈病与条锈病有时亦难以区分,但 因条锈病有系统侵染,其孢子堆有多重轮生现象。 病原 学名:条形柄锈菌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sp. tritici Eriks.,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病原形态:夏孢子堆长椭圆形,0.3~0.5mm×0.5~1mm,裸露后呈粉状,橙黄色。夏孢 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32~40m×22~29m,孢子壁无色,壁厚 1~2m,内 含物黄色,具 6~16 个发芽孔,排列不规则。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 灰黑色。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36~68m×12~20m,顶 端壁厚 3~5m,褐色,上浓下淡,柄短,有色。小麦条锈菌迄今尚未发现有性态,故锈孢 子和性孢子不详
@ 、 2 2 图2-13种小麦锈菌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上为夏孢子堆,下为冬孢子堆) 1:小麦条锈菌2:小麦秆锈3:小麦叶锈菌 病原生物学∷小麦条锈菌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温度较低。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适温为 10~15℃: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2~3℃,最高温度20~26℃,最适温度7~10℃:侵入适 温9~12℃。夏孢子萌发不需光照,但侵入后需光照。光照充足时,病菌在植物上能正常生 病原菌生理分化:小麦条锈菌主要寄生于小麦上,有些小种同时可侵染大麦和黑麦,另 外还有多种禾草寄主,如山羊草属、鹅冠草属、冰草属、雀麦属、披碱草属、大麦属、黑麦 属和小麦属等。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该菌的转主寄主。 条锈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通过鉴别寄主可以把条锈菌划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由 于各国生产上所用主栽品种不同,且不断更换,鉴别寄主也在不断充实和调整。我国从50 年代起,先后鉴定出条中1号至31号共31个小种和40多个致病类型。各个时期都出现了 相应的优势小种。20世纪80年代中期,条中25号出现频率最高:1988年起,条中29号居 于首位:1993~1995年新命名的条中30号和31号小种出现频率不断上升,至1996年,条 中31号已跃居首位。目前,条锈菌已进入以条中30号和31号为代表的 Hybrid46和水源 l1致病类型占优势的新时期 侵染过程
图 2-1 3 种小麦锈菌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上为夏孢子堆,下为冬孢子堆) 1:小麦条锈菌 2:小麦秆锈 3:小麦叶锈菌 病原生物学:小麦条锈菌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温度较低。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适温为 10~15℃;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 2~3℃,最高温度 20~26℃,最适温度 7~10℃;侵入适 温 9~12℃。夏孢子萌发不需光照,但侵入后需光照。光照充足时,病菌在植物上能正常生 长和发育;光照不足时,生长发育受抑。夏孢子的萌发和入侵需饱和湿度或叶面具水滴(水 膜)。条锈菌夏孢子不耐高温,在 36℃下经 2d 即失去生活力。 病原菌生理分化:小麦条锈菌主要寄生于小麦上,有些小种同时可侵染大麦和黑麦,另 外还有多种禾草寄主,如山羊草属、鹅冠草属、冰草属、雀麦属、披碱草属、大麦属、黑麦 属和小麦属等。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该菌的转主寄主。 条锈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通过鉴别寄主可以把条锈菌划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由 于各国生产上所用主栽品种不同,且不断更换,鉴别寄主也在不断充实和调整。我国从 50 年代起,先后鉴定出条中 1 号至 31 号共 31 个小种和 40 多个致病类型。各个时期都出现了 相应的优势小种。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条中 25 号出现频率最高;1988 年起,条中 29 号居 于首位;1993~1995 年新命名的条中 30 号和 31 号小种出现频率不断上升,至 1996 年,条 中 31 号已跃居首位。目前,条锈菌已进入以条中 30 号和 31 号为代表的 Hybrid 46 和水源 11 致病类型占优势的新时期。 侵染过程
侵入期:生活力良好的夏孢子随气 流传到感病植株的侵染部位后,遇适宜 的温度(7~10℃)和湿度(有水膜或100% 相对湿度),2~3h即可萌发长出芽管 芽管沿叶表生长,遇气孔后,形成顶端 略膨大的附着胞。附着胞下方长出侵入 丝,在气孔下腔内形成泡囊,再长出侵 染菌丝,在叶肉细胞间隙蔓延生长,以 球形、囊状或分支状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图2-2小麦条锈菌的侵染结构(仿商鸿生) 内,夺取寄主的营养。电镜观察表明,.夏孢子2·芽管3。附着胞(其下方为侵染丝) 泡囊5。侵染菌丝6。吸器母细胞7。吸器 在侵染菌丝形成吸器的过程中,始终未 刺破寄主细胞质膜,仅使寄主细胞质膜在吸器侵入部位产生凹陷。田间影响侵入的决定性因 素是湿度和水膜,因锈病盛发季节温度常处于适温范围,降雨和夜露便成为制约锈菌侵入的 重要条件。侵入除受温、湿度影响外,小麦气孔数目和开闭习性,以及叶表的理化性质,也 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这是品种间抗侵入特性不同的主要原因。 扩展期:锈菌侵入感病品种后,遇适宜条件,菌丝体经45d即可形成圆形或长圆形菌 落,菌落经叶片整体透明染色即可镜检到。之后便在寄主表皮下集结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 堆成熟后突破表皮散出夏孢子。条锈菌具有系统侵染特性,菌丝可在寄主组织内不断扩展蔓 延,当侵入点形成首批孢子堆后,可由外缘菌丝继续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孢子堆。在幼苗 叶上,孢子堆排列成轮状:在成株叶片中,由于受维管束限制,菌落只能沿叶脉之间上下蔓 延,这样孢子堆就呈虚线状排列,这是条锈病症状的主要特点。一个侵染点在寄主状况和环 境条件适宜时,其蔓延可上至叶尖,下到叶鞘 在扩展期间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温度。适温下,潜育期最短;温度过高或过低,潜育 期均延长。光照时间长、强度大,潜育期短、产孢量大:偏施氮肥可降低植株抗性,有利于 锈菌的发育,潜育期也会缩短:增施磷肥可増强植株抗性,延长了潜育期 在抗病品种组织内的扩展状况视品种抗病程度而定。在免疫或近免疫品种组织内,锈菌 受到强烈抑制,完全不能发育。在高抗品种组织内,锈菌发育严重受抑。在中抗品种组织内, 锈菌发育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发病期:锈菌是严格寄生菌,致病特点是先不杀死寄主细胞,而是利用其代谢产物,最 终导致其死亡。因此在感病品种上,首先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到发病后期,病组织才由绿变 黄变枯;在免疫品种上,不出现任何肉眼可见症状;在近免疫品种上,仅形成微小枯斑:在 抗病品种上,产生小而少的孢子堆,有的孢子堆不破裂,同时迅速形成枯黄斑,限制其发展 在发病期的显著特征是病菌持续大量产生夏孢子。在感病品种正常生长条件下,条锈菌 每个孢子堆日产孢1800个左右,持续8~10d,每cm2叶面日产孢量可达25000个,这就是 小麦锈病爆发流行的内在原因。 影响锈菌孢子堆形成和产孢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湿度、光照和营养条件。在适温、 高湿、光照正常和偏施氮肥情况下有利于孢子产生,尤其以湿度最为重要,小麦条锈菌产孢 期所需相对湿度为50%以上。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单位时间的产孢数呈指数增长。温度、 光照和湿度也影响产孢速度和持续时间 由此可以看出,各发病阶段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侵入阶段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湿度, 潜育阶段主要是温度,发病阶段产孢和孢子形成的关键因素是湿度。了解各发病阶段的影响
侵入期:生活力良好的夏孢子随气 流传到感病植株的侵染部位后,遇适宜 的温度(7~10℃)和湿度(有水膜或 100% 相对湿度),2~3h 即可萌发长出芽管。 芽管沿叶表生长,遇气孔后,形成顶端 略膨大的附着胞。附着胞下方长出侵入 丝,在气孔下腔内形成泡囊,再长出侵 染菌丝,在叶肉细胞间隙蔓延生长,以 球形、囊状或分支状吸器伸入寄主细胞 内,夺取寄主的营养。电镜观察表明, 在侵染菌丝形成吸器的过程中,始终未 刺破寄主细胞质膜,仅使寄主细胞质膜在吸器侵入部位产生凹陷。田间影响侵入的决定性因 素是湿度和水膜,因锈病盛发季节温度常处于适温范围,降雨和夜露便成为制约锈菌侵入的 重要条件。侵入除受温、湿度影响外,小麦气孔数目和开闭习性,以及叶表的理化性质,也 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这是品种间抗侵入特性不同的主要原因。 扩展期:锈菌侵入感病品种后,遇适宜条件,菌丝体经 4~5d 即可形成圆形或长圆形菌 落,菌落经叶片整体透明染色即可镜检到。之后便在寄主表皮下集结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 堆成熟后突破表皮散出夏孢子。条锈菌具有系统侵染特性,菌丝可在寄主组织内不断扩展蔓 延,当侵入点形成首批孢子堆后,可由外缘菌丝继续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孢子堆。在幼苗 叶上,孢子堆排列成轮状;在成株叶片中,由于受维管束限制,菌落只能沿叶脉之间上下蔓 延,这样孢子堆就呈虚线状排列,这是条锈病症状的主要特点。一个侵染点在寄主状况和环 境条件适宜时,其蔓延可上至叶尖,下到叶鞘。 在扩展期间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温度。适温下,潜育期最短;温度过高或过低,潜育 期均延长。光照时间长、强度大,潜育期短、产孢量大;偏施氮肥可降低植株抗性,有利于 锈菌的发育,潜育期也会缩短;增施磷肥可增强植株抗性,延长了潜育期。 在抗病品种组织内的扩展状况视品种抗病程度而定。在免疫或近免疫品种组织内,锈菌 受到强烈抑制,完全不能发育。在高抗品种组织内,锈菌发育严重受抑。在中抗品种组织内, 锈菌发育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发病期:锈菌是严格寄生菌,致病特点是先不杀死寄主细胞,而是利用其代谢产物,最 终导致其死亡。因此在感病品种上,首先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到发病后期,病组织才由绿变 黄变枯;在免疫品种上,不出现任何肉眼可见症状;在近免疫品种上,仅形成微小枯斑;在 抗病品种上,产生小而少的孢子堆,有的孢子堆不破裂,同时迅速形成枯黄斑,限制其发展。 在发病期的显著特征是病菌持续大量产生夏孢子。在感病品种正常生长条件下,条锈菌 每个孢子堆日产孢 1800 个左右,持续 8~10d,每 cm2 叶面日产孢量可达 25000 个,这就是 小麦锈病爆发流行的内在原因。 影响锈菌孢子堆形成和产孢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湿度、光照和营养条件。在适温、 高湿、光照正常和偏施氮肥情况下有利于孢子产生,尤其以湿度最为重要,小麦条锈菌产孢 期所需相对湿度为 50%以上。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单位时间的产孢数呈指数增长。温度、 光照和湿度也影响产孢速度和持续时间。 由此可以看出,各发病阶段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侵入阶段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湿度, 潜育阶段主要是温度,发病阶段产孢和孢子形成的关键因素是湿度。了解各发病阶段的影响 图 2-2 小麦条锈菌的侵染结构(仿商鸿生) 1.夏孢子 2。芽管 3。附着胞(其下方为侵染丝) 4.泡囊 5。侵染菌丝 6。吸器母细胞 7。吸器
因素,对于控制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病害循环 越夏: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低温病害,不耐高温,因此越夏便成为条锈病侵染循环中的关 键环节。据测定,旬平均气温低至2℃,侵入的菌丝体仍可缓慢扩展,旬均温超过22℃,侵 染便完全停止,受侵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夏孢子在相对湿度为40%时,0℃下可存活433d 5℃时可存活179d,15℃可存活47~89d,25℃只有10余天,36℃仅可存活2d。在相对湿 度80%以上时,其存活寿命变短。 夏季最热一旬均温超过22~23℃,条锈菌便不能越夏,这可作为条锈菌越夏的温度上限 条锈菌以连续侵染的方式在夏季冷凉山区和高原地区的晚熟小麦、自生麦苗和其他越夏寄主 (如黑麦和禾本科杂草等)上越夏,并以前两种为主。我国东部平原麦收后高温高湿,气温 远超过其越夏温度上限,且小麦收获至秋苗出土的时间间隔长达数月,夏孢子显然不能在此 越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高寒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条锈菌可在晩熟冬麦、春麦 及自生麦苗上越夏。其中西北和川西北越夏区是东部广大麦区秋苗感病的主要菌源基地,陇 南和陇东是引起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关键地区。云南、新疆越夏菌源的作用主要仅限于该 地区。华北地区的越夏菌源很少。 秋苗发病:越夏后的病菌,秋季随气流从越夏区逐步向冬麦区传播蔓延,侵染秋苗。距 越夏区越近,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重。陇东、陇南早播麦田9月上旬播种,9月底至10 月初就出现病叶。因各年越夏区菌量不等,各年田间病叶率变动也较大。一般年份要先形成 发病中心,最终才能导致全田发病:重病年份该地区发病田块一开始便出现多数单片病叶 不经发病中心阶段便可引致全田发病。距越夏区越远、播期越迟,秋苗发病就越轻。关中东 部和黄河以北麦区多在10~11月才出现病叶,江淮麦区要到11月以后才出现病叶,而且几 率极低 越冬:冬季当气温降至1~2℃时,条锈病便停止发展。病菌以侵入叶组织的菌丝体休止 越冬。只要受侵叶片未被冻死,病菌即可渡过寒冬。条锈菌能否越冬的临界温度为最冷月平 均气温-6~-7℃,但麦田若有积雪覆盖,即使气温低于-10℃仍能安全越冬。以常年气候而言, 我国条锈菌越冬的地理北限为,东起山东德州,经河北石家庄、山西介休,西至陕西黄陵 线。该线以北越冬率很低,以南则每年均可越冬,且越冬率较高。 在条锈菌越冬区北部如华北、关中等地区,秋苗发病程度与其越冬率有显著的相关性。 单片病叶不能越冬,只有秋苗期形成的发病中心才能顺利越冬。华北平原南部及其以南各地 冬季温暖湿润,小麦仍呈缓慢生长状态,条锈菌可在冬季正常侵染,不存在越冬问题。在江 淮、江汉和四川盆地等麦区,条锈菌可在冬季持续侵染蔓延,成为来年侵染北方麦田的菌源 基地,这些地区也称为“冬繁区 春季流行:小麦条锈菌越冬之后,早春旬均温上升到2~3℃,旬最高气温上升到2~9℃ 时,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开始复苏产孢。此时若遇春雨和结露,越冬病叶产生的孢子就能侵 染返青后的新生叶片,使症状向上部和周围叶片扩展,引起春季流行 各越冬区因生态条件和菌源不同,条锈病的春季流行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春季流行程 度取决于当地的雨湿条件。华北北部地区一般3月下旬越冬病叶开始产孢,若春雨及时,整 个春季可繁殖4~5代。陕西关中则在2月上中旬越冬病叶开始显症产孢,春季可繁殖7~8 代。条件适宜,条锈菌在整个春季流行中,有效繁殖倍数高达百万倍以上
因素,对于控制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病害循环 越夏: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低温病害,不耐高温,因此越夏便成为条锈病侵染循环中的关 键环节。据测定,旬平均气温低至 2℃,侵入的菌丝体仍可缓慢扩展,旬均温超过 22℃,侵 染便完全停止,受侵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夏孢子在相对湿度为 40%时,0℃下可存活 433d, 5℃时可存活 179d,15℃可存活 47~89d,25℃只有 10 余天,36℃仅可存活 2d。在相对湿 度 80%以上时,其存活寿命变短。 夏季最热一旬均温超过 22~23℃,条锈菌便不能越夏,这可作为条锈菌越夏的温度上限。 条锈菌以连续侵染的方式在夏季冷凉山区和高原地区的晚熟小麦、自生麦苗和其他越夏寄主 (如黑麦和禾本科杂草等)上越夏,并以前两种为主。我国东部平原麦收后高温高湿,气温 远超过其越夏温度上限,且小麦收获至秋苗出土的时间间隔长达数月,夏孢子显然不能在此 越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高寒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条锈菌可在晚熟冬麦、春麦 及自生麦苗上越夏。其中西北和川西北越夏区是东部广大麦区秋苗感病的主要菌源基地,陇 南和陇东是引起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关键地区。云南、新疆越夏菌源的作用主要仅限于该 地区。华北地区的越夏菌源很少。 秋苗发病:越夏后的病菌,秋季随气流从越夏区逐步向冬麦区传播蔓延,侵染秋苗。距 越夏区越近,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重。陇东、陇南早播麦田 9 月上旬播种,9 月底至 10 月初就出现病叶。因各年越夏区菌量不等,各年田间病叶率变动也较大。一般年份要先形成 发病中心,最终才能导致全田发病;重病年份该地区发病田块一开始便出现多数单片病叶, 不经发病中心阶段便可引致全田发病。距越夏区越远、播期越迟,秋苗发病就越轻。关中东 部和黄河以北麦区多在 10~11 月才出现病叶,江淮麦区要到 11 月以后才出现病叶,而且几 率极低。 越冬:冬季当气温降至 1~2℃时,条锈病便停止发展。病菌以侵入叶组织的菌丝体休止 越冬。只要受侵叶片未被冻死,病菌即可渡过寒冬。条锈菌能否越冬的临界温度为最冷月平 均气温-6~ -7℃,但麦田若有积雪覆盖,即使气温低于-10℃仍能安全越冬。以常年气候而言, 我国条锈菌越冬的地理北限为,东起山东德州,经河北石家庄、山西介休,西至陕西黄陵一 线。该线以北越冬率很低,以南则每年均可越冬,且越冬率较高。 在条锈菌越冬区北部如华北、关中等地区,秋苗发病程度与其越冬率有显著的相关性。 单片病叶不能越冬,只有秋苗期形成的发病中心才能顺利越冬。华北平原南部及其以南各地, 冬季温暖湿润,小麦仍呈缓慢生长状态,条锈菌可在冬季正常侵染,不存在越冬问题。在江 淮、江汉和四川盆地等麦区,条锈菌可在冬季持续侵染蔓延,成为来年侵染北方麦田的菌源 基地,这些地区也称为“冬繁区”。 春季流行:小麦条锈菌越冬之后,早春旬均温上升到 2~3℃,旬最高气温上升到 2~9 ℃ 时,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开始复苏产孢。此时若遇春雨和结露,越冬病叶产生的孢子就能侵 染返青后的新生叶片,使症状向上部和周围叶片扩展,引起春季流行。 各越冬区因生态条件和菌源不同,条锈病的春季流行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春季流行程 度取决于当地的雨湿条件。华北北部地区一般 3 月下旬越冬病叶开始产孢,若春雨及时,整 个春季可繁殖 4~5 代。陕西关中则在 2 月上中旬越冬病叶开始显症产孢,春季可繁殖 7~8 代。条件适宜,条锈菌在整个春季流行中,有效繁殖倍数高达百万倍以上
条锈病在田间的发病过程与菌源的来源密切相关。以当地越冬菌源为主的地区,春季流 行要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全田发病三个阶段。但在越冬菌量大、冬季温暖潮湿和条锈 病能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可直接造成全田发病。春季流行可划分为几个连续的、具有不同流 行特点的时期,即始发期、点片期、普发期和严重期。始发期是指由越冬病叶到新病叶出现 的时期,这时温湿度条件刚进入病菌侵染所需的下限,病菌开始复苏并缓慢增殖,但病菌绝 对增值量不大,复苏时间早晚视各地的温度而定。点片期指新病叶出现到形成发病中心的时 期,此时的温湿度条件和植株发育有利于病害发展,病叶发展速度呈百倍上升。条件不适或 极度干旱时,增长速度减慢或停止,甚至死亡。普发期指由点片到全田普遍发病的时期,此 时的特点是田间病叶率激增。严重期也称为爆发期,指普遍率达100%,严重度达25%以上 的时期,此期主要特点是严重度急剧上升,其来临愈早,流行程度愈重,减产幅度愈大 在以外来菌源为主的地区,田间发病的特点是大面积突发,病情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地 气象条件所确定的最大值。田间病叶分布均匀,发病部位多在旗叶和下一叶,找不到或很难 找到基部病叶向上部和四周叶片蔓延的中心。一般锈病以本地菌源危害较大,若外来菌源来 得早且数量大时,亦可引起严重危害。如华北地区发生的3次大流行就是如此 春季流行是小麦条锈病危害的主要时期。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前题下,在我国多数 麦区,决定春季流行的关键因素是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量。越冬菌量大,春季降雨量多,容 易引起条锈病流行。 流行区系 小麦锈菌夏孢子能随气流远距离传播,使小麦锈病的流行范围涵盖不同自然生态地理 区、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大陆。在相当大的地域内,锈病流行过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故将其称为“大区流行”。锈菌在特定区域内越夏和越冬,菌源进行有规律的交流而辗转完 成其周年循环。这些各有特点而又相互联系的地区,组成了病害流行的地区系统,称为“流 行区系”。我国己初步确定小麦条锈病有三个流行区系,即: 中东部流行区系:这是我国小麦条锈病最大的流行区系。该区系在青藏高原东缘、四川 盆地西北部和黄土高原西南部交汇处的广大地区形成一个大范围的越夏基地。条锈菌在该地 越夏后,分几条路线向东北、东南部广大麦区传播,引致秋苗发病。其传播方式可逐级扩大 传播,亦可远距离传播。该区系波及的流行范围东至海岸线,北迄内蒙、辽南,南到湖北、 安徽、河南和四川盆地,包括若干个流行区。其中关中、晋南、豫东南、汉中、川西盆地和 甘肃泾渭流域等地为常发区,淮北、豫中平原、冀中南、晋中等地为易发区,冀中东、陇东 中部高原等地为偶发区 云南流行区系:条锈菌可在滇中、滇西、滇西北和滇西南高海拔地区越夏,其菌源作用 仅限于在本地区危害。 新疆流行区系:本区小麦条锈病主要在伊犁、阿克苏、喀什等地流行危害,组成一个与 内地隔离的独立区系。条锈菌可在本区越冬和越夏,春季前期气温回升快,后期气温偏低, 均有利于条锈病流行。关键时期的雨量制约流行强度。 另外,陇南、云南部分地区,条锈菌可在本区越冬和越夏,构成周年循环。西藏也可以 形成自身的流行区系。 条锈病的传播距离可达l000km以上,孢子对高空环境(如温度和射线)有较强的抗耐 力。因此,只要有充足的菌量,适当的上升气流、水平风力、下沉气流或降雨等天气因素 沉降区种植有大面积感病品种和适宜发病的生态条件。病菌远距离传播就会成功
条锈病在田间的发病过程与菌源的来源密切相关。以当地越冬菌源为主的地区,春季流 行要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全田发病三个阶段。但在越冬菌量大、冬季温暖潮湿和条锈 病能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可直接造成全田发病。春季流行可划分为几个连续的、具有不同流 行特点的时期,即始发期、点片期、普发期和严重期。始发期是指由越冬病叶到新病叶出现 的时期,这时温湿度条件刚进入病菌侵染所需的下限,病菌开始复苏并缓慢增殖,但病菌绝 对增值量不大,复苏时间早晚视各地的温度而定。点片期指新病叶出现到形成发病中心的时 期,此时的温湿度条件和植株发育有利于病害发展,病叶发展速度呈百倍上升。条件不适或 极度干旱时,增长速度减慢或停止,甚至死亡。普发期指由点片到全田普遍发病的时期,此 时的特点是田间病叶率激增。严重期也称为爆发期,指普遍率达 100%,严重度达 25%以上 的时期,此期主要特点是严重度急剧上升,其来临愈早,流行程度愈重,减产幅度愈大。 在以外来菌源为主的地区,田间发病的特点是大面积突发,病情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地 气象条件所确定的最大值。田间病叶分布均匀,发病部位多在旗叶和下一叶,找不到或很难 找到基部病叶向上部和四周叶片蔓延的中心。一般锈病以本地菌源危害较大,若外来菌源来 得早且数量大时,亦可引起严重危害。如华北地区发生的 3 次大流行就是如此。 春季流行是小麦条锈病危害的主要时期。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前题下,在我国多数 麦区,决定春季流行的关键因素是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量。越冬菌量大,春季降雨量多,容 易引起条锈病流行。 流行区系 小麦锈菌夏孢子能随气流远距离传播,使小麦锈病的流行范围涵盖不同自然生态地理 区、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大陆。在相当大的地域内,锈病流行过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故将其称为“大区流行”。锈菌在特定区域内越夏和越冬,菌源进行有规律的交流而辗转完 成其周年循环。这些各有特点而又相互联系的地区,组成了病害流行的地区系统,称为“流 行区系”。我国已初步确定小麦条锈病有三个流行区系,即: 中东部流行区系:这是我国小麦条锈病最大的流行区系。该区系在青藏高原东缘、四川 盆地西北部和黄土高原西南部交汇处的广大地区形成一个大范围的越夏基地。条锈菌在该地 越夏后,分几条路线向东北、东南部广大麦区传播,引致秋苗发病。其传播方式可逐级扩大 传播,亦可远距离传播。该区系波及的流行范围东至海岸线,北迄内蒙、辽南,南到湖北、 安徽、河南和四川盆地,包括若干个流行区。其中关中、晋南、豫东南、汉中、川西盆地和 甘肃泾渭流域等地为常发区,淮北、豫中平原、冀中南、晋中等地为易发区,冀中东、陇东 中部高原等地为偶发区。 云南流行区系:条锈菌可在滇中、滇西、滇西北和滇西南高海拔地区越夏,其菌源作用 仅限于在本地区危害。 新疆流行区系:本区小麦条锈病主要在伊犁、阿克苏、喀什等地流行危害,组成一个与 内地隔离的独立区系。条锈菌可在本区越冬和越夏,春季前期气温回升快,后期气温偏低, 均有利于条锈病流行。关键时期的雨量制约流行强度。 另外,陇南、云南部分地区,条锈菌可在本区越冬和越夏,构成周年循环。西藏也可以 形成自身的流行区系。 条锈病的传播距离可达 1000km 以上,孢子对高空环境(如温度和射线)有较强的抗耐 力。因此,只要有充足的菌量,适当的上升气流、水平风力、下沉气流或降雨等天气因素, 沉降区种植有大面积感病品种和适宜发病的生态条件。病菌远距离传播就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