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游日记 ·17 龙阁后北坪诸静室僧侣的居室取道皆然,更无他登之捷径也。 此室旷而不杂,幽而不悶,峻而不逼,呼吸通帝座,寤寐wmd 清醒与糊涂绝人寰,洵栖真道家修炼之术之胜处也。静主号启本,滇 人,与一徒同栖;而北坪则独一老僧也。白云之后,共十静 庐,因安氏乱,各出山去,惟此两庐有栖者。十二庐旁,各 有坎泉供勺,因知此山之顶,皆中空酝水,停而不流,又 奇也。晚返白云,暮雨复至。自然供茗炉旁,篝灯夜话,半 响乃卧。 十七日晨起已霁,而寒悄颇甚。先是重夹犹寒,余 以为阴风所致,有日当解,至是则日色皎然,而寒气如故,始 知此中夏不废垆,良有以耳。 白云山初名螺拥山,以建文君望白云而登,为开山之祖, 遂以“白云”名之。《一统志》有螺拥之名,谓山形如螺拥, 而不载建文遗迹,时犹讳言之也。土人讹其名为罗勇,今山 下有罗勇寨。土人居罗勇,而不知其为螺拥;土人知白云,而 不知即螺拥山。僻地无征,沧桑转盼如此! 白云山西为永丰庄北岭,即余来所逾岭也;东则自滇僧 静室而下,即东颓然,下对青崖,皆为绝壑;前则与南山 夹而成坞,即余来北上登级处也;后则从山顶穷极窈渺,北 抵龙潭,下为后坞,即余来时所泾岭南之八垒者也。此其近 址也。其远者:东抵青崖四十五里,西抵广顺三十里,东南 由蓊贵抵定番州三十里,北抵水车坝十五里。 白云山中有玄色、白色诸猿,每六六成行,轮朝寺下。据 僧言如此。余早晚止闻其声。又有菌甚美,大者出龙潭后深箐仆木间, 玉质花腴,盘朵径尺,即天花菜也。又有小者名八担柴,土人呼为茅
龙 阁 后 北 坪 诸 静 室 僧 侣 的 居 室 取 道 皆 然 , 更 无 他 登 之 捷 径 也 。 此 室 旷 而 不 杂 , 幽 而 不 閟 , 峻 而 不 逼 , 呼 吸 通 帝 座 , 寤 寐 w ù m è i 清 醒 与 糊 涂 绝 人 寰 , 洵 栖 真 道 家 修 炼 之 术 之 胜 处 也 。 静 主 号 启 本 , 滇 人 , 与 一 徒 同 栖 ; 而 北 坪 则 独 一 老 僧 也 。 白 云 之 后 , 共 十 静 庐 , 因 安 氏 乱 , 各 出 山 去 , 惟 此 两 庐 有 栖 者 。 十 二 庐 旁 , 各 有 坎 泉 供 勺 , 因 知 此 山 之 顶 , 皆 中 空 酝 水 , 停 而 不 流 , 又 一 奇 也 。 晚 返 白 云 , 暮 雨 复 至 。 自 然 供 茗 炉 旁 , 篝 灯 夜 话 , 半 响 乃 卧 。 十 七 日 晨 起 已 霁 , 而 寒 悄 颇 甚 。 先 是 重 夹 犹 寒 , 余 以 为 阴 风 所 致 , 有 日 当 解 , 至 是 则 日 色 皎 然 , 而 寒 气 如 故 , 始 知 此 中 夏 不 废 垆 , 良 有 以 耳 。 白 云 山 初 名 螺 拥 山 , 以 建 文 君 望 白 云 而 登 , 为 开 山 之 祖 , 遂 以 “ 白 云 ” 名 之 。 《 一 统 志 》 有 螺 拥 之 名 , 谓 山 形 如 螺 拥 , 而 不 载 建 文 遗 迹 , 时 犹 讳 言 之 也 。 土 人 讹 其 名 为 罗 勇 , 今 山 下 有 罗 勇 寨 。 土 人 居 罗 勇 , 而 不 知 其 为 螺 拥 ; 土 人 知 白 云 , 而 不 知 即 螺 拥 山 。 僻 地 无 征 , 沧 桑 转 盼 如 此 ! 白 云 山 西 为 永 丰 庄 北 岭 , 即 余 来 所 逾 岭 也 ; 东 则 自 滇 僧 静 室 而 下 , 即 东 隤 颓 然 , 下 对 青 崖 , 皆 为 绝 壑 ; 前 则 与 南 山 夹 而 成 坞 , 即 余 来 北 上 登 级 处 也 ; 后 则 从 山 顶 穷 极 窈 渺 , 北 抵 龙 潭 , 下 为 后 坞 , 即 余 来 时 所 泾 岭 南 之 八 垒 者 也 。 此 其 近 址 也 。 其 远 者 : 东 抵 青 崖 四 十 五 里 , 西 抵 广 顺 三 十 里 , 东 南 由 蓊 贵 抵 定 番 州 三 十 里 , 北 抵 水 车 坝 十 五 里 。 白 云 山 中 有 玄 色 、 白 色 诸 猿 , 每 六 六 成 行 , 轮 朝 寺 下 。 据 僧 言 如 此 。 余 早 晚 止 闻 其 声 。 又 有 菌 甚 美 , 大 者 出 龙 潭 后 深 箐 仆 木 间 , 玉 质 花 腴 , 盘 朵 径 尺 , 即 天 花 菜 也 。 又 有 小 者 名 八 担 柴 , 土 人 呼 为 茅 黔 游 日 记 一 · 1 7 ·
18· 徐霞客游记 枣,云南甚多。 自青崖而西,有司如之流,其西又有马铃寨东溪,其西 又有水车坝西溪,皆南流合于定番,而皆自石洞涌出。至白 云南,又有蓊贵锣鼓洞水及撒崖水,皆为白云山腹下流,皆 东合于定番州。其南又有水埠龙,在白云南三十里,有仙人洞。其北 五里又有金银洞、白牛崖。其上流亦自洞涌出,而南注于都泥江。则 此间水无非洞出者矣。 东望山脊蜿蜒,自龙里西南分支南下,回绕如屏,直抵 泗城界,此即障都泥而南趋者。其山回环而东,中围丹平、平 州诸司,即麦冲、横梁诸水南透六洞而下都泥,以此支环之 老龙之脊,自广顺北,东度上寨岭东,过头目岭,又东 北过龙里之南,又东过贵定县西南,又东过新添卫之桫木寨, 乃东南转,环蟒之南,东过为普林北岭,又东南抵独山州北, 乃东趋黎平南境,而东度沙泥北岭,以抵兴安分界。 贵州东三里为油凿关,其水西流:西十里为圣泉北岭,其 水东流;北十五里为老鸦关,其水南流为山宅溪;南三十里 为华仡佬桥,其水北流。四面之水,南最大,而西次之,北 穿城中又次之,东为最微:俱合于城南薛家洞,东经襄阳桥, 东北抵望风台,从其东又稍北,入老黄山东峡,乃东捣重峡 而去;当与水桥诸水,同下乌江者也。 十八日辞自然师下山。一里半,抵山麓。西一里半, 有数家在南麓,为永丰庄,皆白云寺中佃户也。由其前西向 尖峰峡中去,是为广顺州道:由其前西去南转,是为定番州 道:由其前北向逾岭,是为土地关道。先是自然为余策所从
枣 , 云 南 甚 多 。 自 青 崖 而 西 , 有 司 如 之 流 , 其 西 又 有 马 铃 寨 东 溪 , 其 西 又 有 水 车 坝 西 溪 , 皆 南 流 合 于 定 番 , 而 皆 自 石 洞 涌 出 。 至 白 云 南 , 又 有 蓊 贵 锣 鼓 洞 水 及 撒 崖 水 , 皆 为 白 云 山 腹 下 流 , 皆 东 合 于 定 番 州 。 其 南 又 有 水 埠 龙 , 在 白 云 南 三 十 里 , 有 仙 人 洞 。 其 北 五 里 又 有 金 银 洞 、 白 牛 崖 。 其 上 流 亦 自 洞 涌 出 , 而 南 注 于 都 泥 江 。 则 此 间 水 无 非 洞 出 者 矣 。 东 望 山 脊 蜿 蜒 , 自 龙 里 西 南 分 支 南 下 , 回 绕 如 屏 , 直 抵 泗 城 界 , 此 即 障 都 泥 而 南 趋 者 。 其 山 回 环 而 东 , 中 围 丹 平 、 平 州 诸 司 , 即 麦 冲 、 横 梁 诸 水 南 透 六 洞 而 下 都 泥 , 以 此 支 环 之 也 。 老 龙 之 脊 , 自 广 顺 北 , 东 度 上 寨 岭 东 , 过 头 目 岭 , 又 东 北 过 龙 里 之 南 , 又 东 过 贵 定 县 西 南 , 又 东 过 新 添 卫 之 桫 木 寨 , 乃 东 南 转 , 环 蟒 之 南 , 东 过 为 普 林 北 岭 , 又 东 南 抵 独 山 州 北 , 乃 东 趋 黎 平 南 境 , 而 东 度 沙 泥 北 岭 , 以 抵 兴 安 分 界 。 贵 州 东 三 里 为 油 凿 关 , 其 水 西 流 ; 西 十 里 为 圣 泉 北 岭 , 其 水 东 流 ; 北 十 五 里 为 老 鸦 关 , 其 水 南 流 为 山 宅 溪 ; 南 三 十 里 为 华 仡 佬 桥 , 其 水 北 流 。 四 面 之 水 , 南 最 大 , 而 西 次 之 , 北 穿 城 中 又 次 之 , 东 为 最 微 ; 俱 合 于 城 南 薛 家 洞 , 东 经 襄 阳 桥 , 东 北 抵 望 风 台 , 从 其 东 又 稍 北 , 入 老 黄 山 东 峡 , 乃 东 捣 重 峡 而 去 ; 当 与 水 桥 诸 水 , 同 下 乌 江 者 也 。 十 八 日 辞 自 然 师 下 山 。 一 里 半 , 抵 山 麓 。 西 一 里 半 , 有 数 家 在 南 麓 , 为 永 丰 庄 , 皆 白 云 寺 中 佃 户 也 。 由 其 前 西 向 尖 峰 峡 中 去 , 是 为 广 顺 州 道 ; 由 其 前 西 去 南 转 , 是 为 定 番 州 道 ; 由 其 前 北 向 逾 岭 , 是 为 土 地 关 道 。 先 是 自 然 为 余 策 所 从 , · 1 8 · 徐 霞 客 游 记
黔游日记 曰:“由广顺、安顺西出普定,其道近,而两顺之间,广順知州 柏兆福,欲归临清。安顺土知州,近为总府禁狱中。苗蛮伏莽可虑。不若 西北由东基出平坝抵普安,多行四十里,而地僻苗驯,可免 意外。”余思由两顺亦须三日行,走平坝路迂而行多,亦三日 可达普安,遂不西行而北逾岭,其岭即白云山之西垂也。共 里,越其北,有坞东北向;东南界即白云后龙潭之后,西 北界即南岭所环,转北而东,属于龙潭东峰之下者:其中平 坞一壑,南北长二里,水亦中洼下坠,两旁多犁为田,是名 八垒。北竟坞中,乃北逾石岭。共半里下,北度独木桥,有 坞自东北向西南,是为干沟,横渡之。北上半里,是为土地 关。下关半里,凿石坎停细流一盂,曰“一碗水”,行者以口 就而啜之。又西向一里半,出峡;由其北循山东北转,为水 车坝道。 由其西截坞直行,一里半,有村在北山下,是为谷精。从 村西转,又截坞而下,一里,转入山峡,有溪自西南而北,即 从北峡转而东去,是水车坝之上流也;其流自广顺州东北老 龙南谷来者。渡之,又西越山坡,旋下,溯西来小流入;其 流东注南来大溪,即同之直向东去。路溯溪南,山峡逼仄,时 攀石上下,二里余,乃西渡此水。从其北西向又半里,其北 削崖高穹,有洞上缀,其门南向,遂从其下西逾坳。坳间石 骨棱厉。逼属南山,回视前溪在其下,不知从何而出,当亦 透穴之流也。先是自然谓余,此间如马铃堡诸水,多从山穴 出,即水车坝水亦流自穴中者,不知即指此水,抑谓南来大 溪也。逾坳西稍下,约一里,有路交为“十”字:其南北皆 从山岭上下,有石蹬逶迤悠长而曲折,乃广顺达贵省道也:其东
曰 : “ 由 广 顺 、 安 顺 西 出 普 定 , 其 道 近 , 而 两 顺 之 间 , 广 顺 知 州 柏 兆 福 , 欲 归 临 清 。 安 顺 土 知 州 , 近 为 总 府 禁 狱 中 。 苗 蛮 伏 莽 可 虑 。 不 若 西 北 由 东 基 出 平 坝 抵 普 安 , 多 行 四 十 里 , 而 地 僻 苗 驯 , 可 免 意 外 。 ” 余 思 由 两 顺 亦 须 三 日 行 , 走 平 坝 路 迂 而 行 多 , 亦 三 日 可 达 普 安 , 遂 不 西 行 而 北 逾 岭 , 其 岭 即 白 云 山 之 西 垂 也 。 共 一 里 , 越 其 北 , 有 坞 东 北 向 ; 东 南 界 即 白 云 后 龙 潭 之 后 , 西 北 界 即 南 岭 所 环 , 转 北 而 东 , 属 于 龙 潭 东 峰 之 下 者 ; 其 中 平 坞 一 壑 , 南 北 长 二 里 , 水 亦 中 洼 下 坠 , 两 旁 多 犁 为 田 , 是 名 八 垒 。 北 竟 坞 中 , 乃 北 逾 石 岭 。 共 半 里 下 , 北 度 独 木 桥 , 有 坞 自 东 北 向 西 南 , 是 为 干 沟 , 横 渡 之 。 北 上 半 里 , 是 为 土 地 关 。 下 关 半 里 , 凿 石 坎 停 细 流 一 盂 , 曰 “ 一 碗 水 ” , 行 者 以 口 就 而 啜 之 。 又 西 向 一 里 半 , 出 峡 ; 由 其 北 循 山 东 北 转 , 为 水 车 坝 道 。 由 其 西 截 坞 直 行 , 一 里 半 , 有 村 在 北 山 下 , 是 为 谷 精 。 从 村 西 转 , 又 截 坞 而 下 , 一 里 , 转 入 山 峡 , 有 溪 自 西 南 而 北 , 即 从 北 峡 转 而 东 去 , 是 水 车 坝 之 上 流 也 ; 其 流 自 广 顺 州 东 北 老 龙 南 谷 来 者 。 渡 之 , 又 西 越 山 坡 , 旋 下 , 溯 西 来 小 流 入 ; 其 流 东 注 南 来 大 溪 , 即 同 之 直 向 东 去 。 路 溯 溪 南 , 山 峡 逼 仄 , 时 攀 石 上 下 , 二 里 余 , 乃 西 渡 此 水 。 从 其 北 西 向 又 半 里 , 其 北 削 崖 高 穹 , 有 洞 上 缀 , 其 门 南 向 , 遂 从 其 下 西 逾 坳 。 坳 间 石 骨 棱 厉 。 逼 属 南 山 , 回 视 前 溪 在 其 下 , 不 知 从 何 而 出 , 当 亦 透 穴 之 流 也 。 先 是 自 然 谓 余 , 此 间 如 马 铃 堡 诸 水 , 多 从 山 穴 出 , 即 水 车 坝 水 亦 流 自 穴 中 者 , 不 知 即 指 此 水 , 抑 谓 南 来 大 溪 也 。 逾 坳 西 稍 下 , 约 一 里 , 有 路 交 为 “ 十 ” 字 : 其 南 北 皆 从 山 岭 上 下 , 有 石 蹬 逶 迤 悠 长 而 曲 折 , 乃 广 顺 达 贵 省 道 也 ; 其 东 黔 游 日 记 一 · 1 9 ·
徐霞客游记 西即逾坳而西下峡中者。从峡西下半里,又闻水声潺潺,有 水深自坑底东注坳下,信乎即坳东透穴之水矣。溯之,山坞 复开,有村在西山下,是为东基下寨。从其前转而东北,则 下寨山之北突也。循之一里,又西北转,则西界山纯削为石, 而东界则土脊迤逦yIi折连綿。又北二里,有村当北冈之上,是 为东基上寨。寨中悬小支尽处,皆瓦房鳞次,非他苗寨所及。 由寨西北向半里,有泉飞流注腋间,中寨东而出,寨当其中 小支左右,皆祟冈峻峡。寨后复环一坞,良畴层倚焉,皆此 泉之所润,而透于东坳之下者也。蜿蜒上跻者一里,从岭上 复北逾顶者半里,下至坞中。望北峰夹立甚高,其下有坞自 西北来者,即上寨后注腋之水,从水车坝而南去者也:其下 有坞向东北坠音,即坞中东分之水,从华仡佬桥而北出者也。 其坞甚平,中犁为田。从田塍北上,又东北升岭,半里,逾 峰头而饭。于是北望遥山,开伏数里外,石峰屏列,俱不能 与此山并峻矣 北下甚坦,半里,路分两岐:一从东北行者,从黄泥堡、 天生桥而达省;一从西北行者,为野鸭塘出平坝道。遂从西 北下山,一里,抵山下。沿坡陀西行,渐有小水,俱从东北 去。二里,复溯水入峡,一里,复陟岭而上,又二里,遂西 过野鸭塘。有堡数十家在南山下,其前有塘潴水,直逼北山, 然东西皆高,不知从何而泄。即所谓野鸭塘是也。绕堡前西 南行半里,望西北山崖间有洞高穹,其前陇复有洞伏于下,乃 呼担夫少停行李路隅,余独从西岭横陟之。半里,遂陟下洞 之上。陇不甚高,然四面皆悬削不可下。复稍西,下山麓东 向行,遂得下洞。洞门南向,门中稍洼:其左透崖东出,另
西 即 逾 坳 而 西 下 峡 中 者 。 从 峡 西 下 半 里 , 又 闻 水 声 潺 潺 , 有 水 深 自 坑 底 东 注 坳 下 , 信 乎 即 坳 东 透 穴 之 水 矣 。 溯 之 , 山 坞 复 开 , 有 村 在 西 山 下 , 是 为 东 基 下 寨 。 从 其 前 转 而 东 北 , 则 下 寨 山 之 北 突 也 。 循 之 一 里 , 又 西 北 转 , 则 西 界 山 纯 削 为 石 , 而 东 界 则 土 脊 迤 逦 y l íì 曲 折 连 绵 。 又 北 二 里 , 有 村 当 北 冈 之 上 , 是 为 东 基 上 寨 。 寨 中 悬 小 支 尽 处 , 皆 瓦 房 鳞 次 , 非 他 苗 寨 所 及 。 由 寨 西 北 向 半 里 , 有 泉 飞 流 注 腋 间 , 中 寨 东 而 出 , 寨 当 其 中 。 小 支 左 右 , 皆 祟 冈 峻 峡 。 寨 后 复 环 一 坞 , 良 畴 层 倚 焉 , 皆 此 泉 之 所 润 , 而 透 于 东 坳 之 下 者 也 。 蜿 蜒 上 跻 者 一 里 , 从 岭 上 复 北 逾 顶 者 半 里 , 下 至 坞 中 。 望 北 峰 夹 立 甚 高 , 其 下 有 坞 自 西 北 来 者 , 即 上 寨 后 注 腋 之 水 , 从 水 车 坝 而 南 去 者 也 ; 其 下 有 坞 向 东 北 坠 音 , 即 坞 中 东 分 之 水 , 从 华 仡 佬 桥 而 北 出 者 也 。 其 坞 甚 平 , 中 犁 为 田 。 从 田 塍 北 上 , 又 东 北 升 岭 , 半 里 , 逾 峰 头 而 饭 。 于 是 北 望 遥 山 , 开 伏 数 里 外 , 石 峰 屏 列 , 俱 不 能 与 此 山 并 峻 矣 。 北 下 甚 坦 , 半 里 , 路 分 两 岐 : 一 从 东 北 行 者 , 从 黄 泥 堡 、 天 生 桥 而 达 省 ; 一 从 西 北 行 者 , 为 野 鸭 塘 出 平 坝 道 。 遂 从 西 北 下 山 , 一 里 , 抵 山 下 。 沿 坡 陀 西 行 , 渐 有 小 水 , 俱 从 东 北 去 。 二 里 , 复 溯 水 入 峡 , 一 里 , 复 陟 岭 而 上 , 又 二 里 , 遂 西 过 野 鸭 塘 。 有 堡 数 十 家 在 南 山 下 , 其 前 有 塘 潴 水 , 直 逼 北 山 , 然 东 西 皆 高 , 不 知 从 何 而 泄 。 即 所 谓 野 鸭 塘 是 也 。 绕 堡 前 西 南 行 半 里 , 望 西 北 山 崖 间 有 洞 高 穹 , 其 前 陇 复 有 洞 伏 于 下 , 乃 呼 担 夫 少 停 行 李 路 隅 , 余 独 从 西 岭 横 陟 之 。 半 里 , 遂 陟 下 洞 之 上 。 陇 不 甚 高 , 然 四 面 皆 悬 削 不 可 下 。 复 稍 西 , 下 山 麓 东 向 行 , 遂 得 下 洞 。 洞 门 南 向 , 门 中 稍 洼 ; 其 左 透 崖 东 出 , 另 · 2 0 · 徐 霞 客 游 记
黔游日记一 21 辟一门,门东北向,其后旋壑下陷,四面宽圆,虽洼而不暗。 既上,遂透东门而出。稍下,从峡中四陟上洞。洞门东向,前 有垒石为垣,后亦中洼而下,然不甚深,其上悬崖虽高,中 扃之玲珑,乳柱之夭矫,反不若下洞也。 既出,复从峡中下,转前陇之嘴而西,又经下洞前,则 前麓皆水草沮洳j心低湿之地,东与野(鸭)塘相连,而此即其 上流也。忽闻水声潺潺,自下洞前石根透出,历沮洳之坞,而 东潴于野鹎鸭)塘者也。又从西岭下半里,仍抵路隅,呼担 与顾奴,遂西缘山坳行。西望三峰攒列,外又有峰绕之,心 以为异。又西四里,有寨在南山下,又绕其前,循之左转。西 南半里,又逾一坳,于是西行峡中。其峡南北两界,排闼冲 开门户而前。北即所望三峰攒列者,但在其内,下望反不可 见:南则有崖高削,上有一石倒垂,石色独白,而状如羊,是 为羊吊崖。逾坳至此,又一里矣。其北崖中断,忽露顶上之 峰。盘穹矗竖意即回环高峻又挺拔陡峭,是为唐帽山;盖即前望三 峰,至是又转形变象耳。按志,唐帽在省城南八十里,天生 桥在金筑司北三十里。今天生桥在唐帽东北三十里,是天生 桥去省反近,而唐帽反远,不知当时何以分界也?自然言建 文君先驻唐帽,后驻白云;志言其处可以避兵,亦幽悶之区 矣。 又西一里余,有峡南向下,是为猪槽堡。路直西逾小脊 而下,三里,则坞开南北,路交“十”字于中,乃横截之,渡 小水。半里,有堡在西山上,曰柳家堡。又北半里,又有 堡在北陇上。于是循其右,复西上岭。一里,将及岭坳,有 泉淙淙自土穴出,其色乳白,浑而不清。逾岭下,共二里,复
辟 一 门 , 门 东 北 向 , 其 后 旋 壑 下 陷 , 四 面 宽 圆 , 虽 洼 而 不 暗 。 既 上 , 遂 透 东 门 而 出 。 稍 下 , 从 峡 中 四 陟 上 洞 。 洞 门 东 向 , 前 有 垒 石 为 垣 , 后 亦 中 洼 而 下 , 然 不 甚 深 , 其 上 悬 崖 虽 高 , 中 扃 之 玲 珑 , 乳 柱 之 夭 矫 , 反 不 若 下 洞 也 。 既 出 , 复 从 峡 中 下 , 转 前 陇 之 嘴 而 西 , 又 经 下 洞 前 , 则 前 麓 皆 水 草 沮 洳 j ū r ù 低 湿 之 地 , 东 与 野 ( 鸭 ) 塘 相 连 , 而 此 即 其 上 流 也 。 忽 闻 水 声 潺 潺 , 自 下 洞 前 石 根 透 出 , 历 沮 洳 之 坞 , 而 东 潴 于 野 ( 鸭 ) 塘 者 也 。 又 从 西 岭 下 半 里 , 仍 抵 路 隅 , 呼 担 与 顾 奴 , 遂 西 缘 山 坳 行 。 西 望 三 峰 攒 列 , 外 又 有 峰 绕 之 , 心 以 为 异 。 又 西 四 里 , 有 寨 在 南 山 下 , 又 绕 其 前 , 循 之 左 转 。 西 南 半 里 , 又 逾 一 坳 , 于 是 西 行 峡 中 。 其 峡 南 北 两 界 , 排 闼 冲 开 门 户 而 前 。 北 即 所 望 三 峰 攒 列 者 , 但 在 其 内 , 下 望 反 不 可 见 ; 南 则 有 崖 高 削 , 上 有 一 石 倒 垂 , 石 色 独 白 , 而 状 如 羊 , 是 为 羊 吊 崖 。 逾 坳 至 此 , 又 一 里 矣 。 其 北 崖 中 断 , 忽 露 顶 上 之 峰 。 盘 穹 矗 竖 意 即 回 环 高 峻 又 挺 拔 陡 峭 , 是 为 唐 帽 山 ; 盖 即 前 望 三 峰 , 至 是 又 转 形 变 象 耳 。 按 志 , 唐 帽 在 省 城 南 八 十 里 , 天 生 桥 在 金 筑 司 北 三 十 里 。 今 天 生 桥 在 唐 帽 东 北 三 十 里 , 是 天 生 桥 去 省 反 近 , 而 唐 帽 反 远 , 不 知 当 时 何 以 分 界 也 ? 自 然 言 建 文 君 先 驻 唐 帽 , 后 驻 白 云 ; 志 言 其 处 可 以 避 兵 , 亦 幽 閟 之 区 矣 。 又 西 一 里 余 , 有 峡 南 向 下 , 是 为 猪 槽 堡 。 路 直 西 逾 小 脊 而 下 , 三 里 , 则 坞 开 南 北 , 路 交 “ 十 ” 字 于 中 , 乃 横 截 之 , 渡 一 小 水 。 半 里 , 有 堡 在 西 山 上 , 曰 柳 家 堡 。 又 北 半 里 , 又 有 堡 在 北 陇 上 。 于 是 循 其 右 , 复 西 上 岭 。 一 里 , 将 及 岭 坳 , 有 泉 淙 淙 自 土 穴 出 , 其 色 乳 白 , 浑 而 不 清 。 逾 岭 下 , 共 二 里 , 复 黔 游 日 记 一 · 2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