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周国平)自主学习辅导 【课外古诗背诵】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前两句是说:雨后初晴,极目远望,空中无丝毫尘埃,显得 特别明净淸新。三、四句是说:城门楼临靠着河边渡口,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 五、六句是说:田野外的江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最后两句写在 农忙的月份,全家出动在田野干活的情景。本诗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袅(niao):细长柔弱。如:袅娜 馨(xin):散布得远的香气。如:馨香。 屑(xie):1.碎末。如:木屑。2.琐碎。如:屑屑。本文取此义。3.认为值得(做)。如: 不屑一顾 憩(qi):休息。如:小憩 曳(ye):拖;拉;牵引。如:曳光弹。 词语识记 琐屑:琐碎。 休憩:休息 祝祷:祝愿祷告 黯然失色:没有光彩,失去色泽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冥想:深沉的思索和想象。萦绕:萦回 举目无亲:指人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多用于形容流浪异乡的人 【预习效果反馈】 1.作者把“家”比作“一只船”的前提是什么? 2.为什么“家”是“永远的岸”? 本文的体裁是,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是 4.作者把“家”比作了
《家》(周国平)自主学习辅导 【课外古诗背诵】 [原文]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前两句是说:雨后初晴,极目远望,空中无丝毫尘埃,显得 特别明净清新。三、四句是说:城门楼临靠着河边渡口,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 五、六句是说:田野外的江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最后两句写在 农忙的月份,全家出动在田野干活的情景。本诗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袅(niǎo):细长柔弱。如:袅娜。 馨(xīn):散布得远的香气。如:馨香。 屑(xiè):1.碎末。如:木屑。2.琐碎。如:屑屑。本文取此义。3.认为值得(做)。如: 不屑一顾。 憩(qì):休息。如:小憩。 曳(yè):拖;拉;牵引。如:曳光弹。 二、词语识记 琐屑:琐碎。 休憩:休息。 祝祷;祝愿祷告。 黯然失色:没有光彩,失去色泽。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冥想:深沉的思索和想象。 萦绕:萦回。 举目无亲:指人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多用于形容流浪异乡的人。 【预习效果反馈】 1.作者把“家”比作“一只船”的前提是什么? 2.为什么“家”是“永远的岸”? 3.本文的体裁是 ,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是 。 4.作者把“家”比作了 、 和
【课堂跟讲】 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 是离人几行清泪。”家是游子 的永远的岸。 2.文学(文体)常识 (1)周国平,作家。1998年以前作品结集为 (1~6卷),译 (2)散文是同 并列的一种文体。它有一个显著的特 点是“ 。散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 、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是一只船 层 人生是一种漂流 温暖的港湾 家是永远的岸入 (引子) 生发) (二)段落层次 1.第1段:引子: 2.第2~6段:第一节: 3.第7~12段:第二节: 4.第13~16段:第三节: (三)写作特点 1.语言凝练,意蕴深长 2.用了四个比喻句,使文章层层递进,思考深度逐层加深。 3.写作借鉴:本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简洁生动。如本文开篇先把“人生 比作一种漂流”,由此生发出“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 后三个比喻简洁生动地表达出了作者对“家”的哲学思考。 、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一)重难点句子 1.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句话表现出尼采对女人的讽刺和批评。作者引用的目的在于说明在家中难免有吵吵闹 闹,难免有家务拖累时的闲言碎语,这都是正常现象 2.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
【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 , 。 ,是离人几行清泪。”家是游子 的永远的岸。 2.文学(文体)常识 (1)周国平, 作家。1998 年以前作品结集为 (1~6 卷),译 有 、 。 (2)散文是同 、 、 并列的一种文体。它有一个显著的特 点是“ ”。散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 、 与 。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二)段落层次 1.第 1 段:引子: 。 2.第 2~6 段:第一节: 。 3.第 7~12 段:第二节: 。 4.第 13~16 段:第三节: 。 (三)写作特点 1.语言凝练,意蕴深长。 2.用了四个比喻句,使文章层层递进,思考深度逐层加深。 3.写作借鉴:本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简洁生动。如本文开篇先把“人生 比作一种漂流”,由此生发出“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 后三个比喻简洁生动地表达出了作者对“家”的哲学思考。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重难点句子 1.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句话表现出尼采对女人的讽刺和批评。作者引用的目的在于说明在家中难免有吵吵闹 闹,难免有家务拖累时的闲言碎语,这都是正常现象。 2.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
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这句话幽默地说明了“家是温暖的港湾”这一主题,也对尼采的讽喻给予有力的回击 (二)对课文第一节的诠译 本节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渔舟飘香、孩童在船上嬉戏的优美的江南水乡画,让人感觉 到了水上人家的温馨、安乐,自然而然让读者感悟到“家是一只船”产生共鸣 【当堂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屑()憩()冥()曳()巢() 2.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并分析其本体、喻体 【课后巩固练习】 基础题(4分)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漂过(piao) 荡舟(dang) 驶来(shi) B.泰然(tai) 莫测(me) 耳畔(pan) C.祝祷(dao) 温馨(xin) 陶冶(y) D.琐屑(xido) 暗然(an) 永恒(heng) 2.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2分) A.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B.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 C.小明家的房子很高大,像一座大宫殿似的。 D.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归去。 、整体感悟(7分) 1.“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 这句话中的“点点风帆”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发出这样的祝祷?(4分,每问2分) 2.“傍晩,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 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课文阅读题(8分)
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这句话幽默地说明了“家是温暖的港湾”这一主题,也对尼采的讽喻给予有力的回击。 (二)对课文第一节的诠译 本节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渔舟飘香、孩童在船上嬉戏的优美的江南水乡画,让人感觉 到了水上人家的温馨、安乐,自然而然让读者感悟到“家是一只船”产生共鸣。 【当堂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屑( ) 憩( ) 冥( ) 曳( ) 巢( ) 2.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并分析其本体、喻体。 【课后巩固练习】 一、基础题(4 分)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漂过(piǎo) 荡舟(dàng) 驶来(shǐ) B.泰然(tài) 莫测(mè) 耳畔(pàn) C.祝祷(dǎo) 温馨(xīn) 陶冶(yě) D.琐屑(xiāo) 黯然(àn) 永恒(héng) 2.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2 分) A.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B.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 C.小明家的房子很高大,像一座大宫殿似的。 D.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归去。 二、整体感悟(7 分) 1.“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 这句话中的“点点风帆”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发出这样的祝祷?(4 分,每问 2 分) 2.“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 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 分) 三、课文阅读题(8 分)
阅读课文第三节(第13~16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举英雄奥德修斯的例子,要证明文中的哪一句话?(1分) 2.你知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句话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吗?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 吗?(2分) 3.你能举出两个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词中的句子吗?(2分) 4.请你用现代汉语表述文中引用的马致远的《寿阳曲·潇湘夜雨》。(3分) 四、类文阅读题(11分) 小院吟 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 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 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擀面条了吧?”说 得大伙直乐 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 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 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 立了起来。 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篮。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叉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 起来 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 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 ()了小板凳,凑到我的眼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 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 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 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 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 小院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 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 都充满了小院,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 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 1.第四段括号里应填的一个最恰当的词是。(1分)
阅读课文第三节(第 13~16 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举英雄奥德修斯的例子,要证明文中的哪一句话?(1 分) 2.你知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句话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吗?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 吗?(2 分) 3.你能举出两个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词中的句子吗?(2 分) 4.请你用现代汉语表述文中引用的马致远的《寿阳曲·潇湘夜雨》。(3 分) 四、类文阅读题(11 分) 小院吟 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 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 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擀面条了吧?”说 得大伙直乐。 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 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 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 立了起来。 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篮。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 起来。 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 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 ( )了小板凳,凑到我的眼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 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 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 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 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 小院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 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 都充满了小院,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 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 1.第四段括号里应填的一个最恰当的词是 。(1 分)
2.第二段写出小院怎样的特点?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出来?(2分) 3.第二段中,画线的“望着这新鲜的世界”一句,写出了谁的什么感受?请具体说明。 (2分) 4.文中统领全篇的一句话是: (1分) 5.说说第3段中画线的两句话不能前后调换的原因。(2分) 6.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请把它写在下面。(3分) 赏析:《小院吟》和《家》都是以“家”为内容的文章,都写出了对家的热爱之情。《小 院吟》通过写小院的干净,突出了母亲的勤劳:通过写小院里的葡萄,写出了母亲对生活的 热爱:通过写小院里的香椿,表现了母亲的热情好客。本文多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字里行间 突出了母亲对小院的挚爱,也蕴含了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家》通过四个比喻句,“人生是 种漂流”、“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前一个是引子,由此生 发出以下三个比喻句。后三个逐层深入,阐释了作者对“家”的哲学思考。在思考中,显示 了作者对“家”的依恋之情。语言上,两篇文章都有用词准确、语句优美的特点,不同之处 是,《家》的语言凝练,《小院吟》的语言则自然,贴切。 五、中考题(2004,江西省,15分) 心中芦苇 张驰 ①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 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 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東;在纤桥旁_A_(摇撼摇动摇曳),蓬蓬勃 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黑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 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 依旧洁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夫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 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 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 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 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2.第二段写出小院怎样的特点?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出来?(2 分) 3.第二段中,画线的“望着这新鲜的世界”一句,写出了谁的什么感受?请具体说明。 (2 分) 4.文中统领全篇的一句话是: (1 分) 5.说说第 3 段中画线的两句话不能前后调换的原因。(2 分) 6.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请把它写在下面。(3 分) 赏析:《小院吟》和《家》都是以“家”为内容的文章,都写出了对家的热爱之情。《小 院吟》通过写小院的干净,突出了母亲的勤劳;通过写小院里的葡萄,写出了母亲对生活的 热爱;通过写小院里的香椿,表现了母亲的热情好客。本文多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字里行间 突出了母亲对小院的挚爱,也蕴含了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家》通过四个比喻句,“人生是 一种漂流”、“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前一个是引子,由此生 发出以下三个比喻句。后三个逐层深入,阐释了作者对“家”的哲学思考。在思考中,显示 了作者对“家”的依恋之情。语言上,两篇文章都有用词准确、语句优美的特点,不同之处 是,《家》的语言凝练,《小院吟》的语言则自然,贴切。 五、中考题(2004,江西省,15 分) 心中芦苇 张 驰 ①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 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 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 A (摇撼 摇动 摇曳),蓬蓬勃 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黑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 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 依旧洁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夫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 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 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 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 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