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历史人物传记主要是表现主人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突出作用。这篇课文虽属节选,但仍可 从中看出诸葛亮在推动汉末的纷乱局势向三国分立的方向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全文大致分 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 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 备推荐诸葛亮,这件事本来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 “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第三部分 (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 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第四部分(第6段)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 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选材精当,详略分明。历史人物传记,叙事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保持事件的完整性,有 些事情不可不说,但又不宜多说,这就要求选材得当、语言精炼。课文这个特点十分突出。例如 刘备访诸葛亮源于徐庶的推荐,这本来需要说明徐庶为什么推荐诸葛亮、刘备为什么接受徐庶的 推荐,为什么亲自去邀请等等。对这些问题作者都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了回答:“先主屯新野”, 说明刘备当时处境极其困难,需要贤人来帮助他:“卧龙”一喻和上文的“谓为信然”,说明诸葛 亮在徐庶心中的地位:“先主器之”则表现了刘备对徐庶的重视和信任。又如刘备三顾茅庐,仅 用“凡三往,乃见”一句带过,略去了前两次的情形不说:而对策的密谈性质则仅用“屏人” 语就指明了。 、词语解释 1、亮躬耕于陇亩亲自2、好为《梁父吟》喜欢 3、身长八尺身体4、时人莫之许也承认、同意 5、惟博陵崔州平只有6、谓为信然说:确实这样 7、屯新野驻扎8、先主器之器重 9、谓先主曰对……说,告诉10、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 11、不可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12、宜枉驾顾之屈尊:拜访 13、先主遂诣亮于是:拜访 14、凡三往总共 15、因屏人曰于是:命人退避16、汉室倾颓崩溃、衰败 17、孤不度德量力衡量:估计18、欲信大义“信”通“伸”,伸张 19、遂用猖獗因此:失败20、然志犹未已仍、还;止 21、君谓计将安出计策:怎样:产生22、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23、非惟天时只是24、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已经 25、此诚不可与争锋的确26、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可以凭借:谋取 27、利尽南海物资:全部取得2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资助、给予 29、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兴旺富裕:爱抚、爱惜30、帝室之胄后代 31、总揽英雄广泛地罗致32、外结好孙权友好 33、命一上将将荆州将领:率领34、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亲自 35、百姓孰敢箪食壶浆谁:用箪盛饭,用壶盛浆36、以迎将军来 37、诚如是果真:这样3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 39、岂有意乎有(这种)打算40、岂愿见之乎是否(可)
预见。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历史人物传记主要是表现主人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突出作用。这篇课文虽属节选,但仍可 从中看出诸葛亮在推动汉末的纷乱局势向三国分立的方向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全文大致分 四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 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第二部分(第 2 段)写徐庶向刘 备推荐诸葛亮,这件事本来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 “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第三部分 (第 3 至 5 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 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第四部分(第 6 段)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 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选材精当,详略分明。历史人物传记,叙事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保持事件的完整性,有 些事情不可不说,但又不宜多说,这就要求选材得当、语言精炼。课文这个特点十分突出。例如 刘备访诸葛亮源于徐庶的推荐,这本来需要说明徐庶为什么推荐诸葛亮、刘备为什么接受徐庶的 推荐,为什么亲自去邀请等等。对这些问题作者都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了回答:“先主屯新野”, 说明刘备当时处境极其困难,需要贤人来帮助他;“卧龙”一喻和上文的“谓为信然”,说明诸葛 亮在徐庶心中的地位;“先主器之”则表现了刘备对徐庶的重视和信任。又如刘备三顾茅庐,仅 用“凡三往,乃见”一句带过,略去了前两次的情形不说;而对策的密谈性质则仅用“屏人”一 语就指明了。 一、词语解释 1、亮躬.耕于陇亩 亲自2、好为.《梁父吟》 喜欢 3、身.长八尺 身体4、时人莫之许.也 承认、同意 5、惟.博陵崔州平 只有6、谓.为信然.. 说;确实这样 7、屯.新野 驻扎8、先主器.之 器重 9、谓.先主曰. 对……说,告诉 10、此人可就.见 接近、趋向 11、不可屈致.. 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12、宜枉驾顾 ...之 屈尊;拜访 13、先主遂诣..亮 于是;拜访 14、凡.三往 总共 15、因屏人 ...曰 于是;命人退避 16、汉室倾颓..崩溃、衰败 17、孤不度.德量.力 衡量;估计 18、欲信.大义 “信”通“伸”,伸张 19、遂用猖獗 ...因此;失败 20、然志犹.未已. 仍、还;止 21、君谓计.将安出.. 计策;怎样;产生 22、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23、非惟.天时 只是24、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已经 25、此诚.不可与争锋 的确26、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可以凭借;谋取 27、利尽..南海 物资;全部取得 2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大概;资助、给予 29、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兴旺 富裕;爱抚、爱惜 30、帝室之胄.后代 31、总揽..英雄 广泛地罗致 32、外结好.孙权 友好 33、命.一上将将..荆州 将领;率领 34、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亲自 35、百姓孰.敢箪.食壶浆. 谁;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36、以.迎将军 来 37、诚.如是. 果真;这样 3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一天天 39、岂有意 ...乎 有(这种)打算 40、岂愿..见之乎 是否(可)
41、每自比于管仲常常42、君与俱来一起 43、抑亦人谋而且44、挟天子挟持、控制 45、因之以成帝业凭借、依靠46、若跨有荆益占据 47、愿君勿复言希望;再48、所以资将军用来……的 (一).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2.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二).古今异义 1.将军宜枉顾之 (顾古义:拜访 今义:照顾) 2.凡三往 (凡古义:总共 今义:平凡 3孤不度德量力 (孤古义:王侯自称今义:孤独 4.此殆所以资将军 (殆古义:大概 5.遂用猖獗 (用古义:因此 今义:使用) 6.遂用猖獗 (猖獗古义:失败 今义:凶狠而放肆) 7.抑亦人谋也 (抑古义:而且 今义:压抑 8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古义:可以把今义:表示许可) (三).一词多义 谓为信然 (谓:说) 谓先主曰 (谓:对……说) 君谓计将安出 (谓 2.为好为《梁父吟》 唱) 谓为信然 (为:是) 以弱为强者 (为:变为) 贤能为之用 (为:被)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为:结为) 3.已然志犹未已 (已:停止)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已:已经)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4.遂由是先主遂诣亮 (遂 遂用猖獗 (遂:就) 然操遂能克绍 (遂:终于) 5.诚此诚不可与争锋 (诚:确实)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诚:如果) 6.因因屏人曰 (因:于是,就此)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因:凭借) 7.然谓为信然 (然:这样)
41、每.自比于管仲 常常42、君与俱.来 一起 43、抑亦..人谋 而且44、挟.天子 挟持、控制 45、因.之以成帝业 凭借、依靠 46、若跨.有荆益 占据 47、愿.君勿复.言 希望;再 48、所以..资将军 用来……的 (一).通假字 1. 欲信大义于天下 ( 信,通“伸”,伸张) 2.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 (二).古今异义 1.将军宜枉顾.之 (顾 古义:拜访 今义:照顾) 2.凡.三往 (凡 古义:总共 今义:平凡 ) 3.孤.不度德量力 (孤 古义:王侯自称 今义:孤独) 4.此殆.所以资将军 (殆 古义:大概 今义:危险) 5.遂用.猖獗 (用 古义:因此 今义:使用) 6.遂用猖獗.. (猖獗 古义:失败 今义:凶狠而放肆) 7.抑.亦人谋也 (抑 古义:而且 今义:压抑) 8.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 古义:可以把 今义:表示许可) (三).一词多义 1. 谓 谓.为信然 (谓: 说) 谓.先主曰 (谓: 对……说) 君谓.计将安出 (谓: 说) 2. 为 好为.《梁父吟》 (为: 唱) 谓为.信然 (为: 是) 以弱为.强者 (为: 变为) 贤能为.之用 (为: 被)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为: 结为) 3.已 然志犹未已. (已: 停止)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已: 已经) 自董卓已.来 (已: 通“以”) 4.遂 由是先主遂.诣亮 (遂: 就) 遂.用猖獗 (遂: 就) 然操遂.能克绍 (遂: 终于) 5.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 (诚: 确实)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诚: 如果) 6.因 因.屛人曰 (因: 于是,就此)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因: 凭借) 7.然 谓为信然. (然: 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