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BI一BV)》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大学英语BI-V 课程名称:高等数学B1-B 英文名称:College English level1-4 开课学期:第一至四学期 学时/学分:310/12 课程类别:普通教有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选用教材 《全新版大学英》14册: 《体验英语综合教程》1-4册: 《新视野读写教程》14册: 《新编大学英语》1-4册: 《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4册: 主要教学参考书 《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1.4: 《新视野大学英语扩展教程》14: 《体验英语听说教程》1-4册: 《大学体验英语快速阅读》14 一、课程介绍 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充分考忠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 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 条件。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有课程, 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 文化知识的传授。 Introduction In designing College English couses requirements for cultivating competence i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and corresponding teaching hours and credits should be adequately allocated.Moreover.the extensive use of advanced infommation technology should be encouraged,computer-and Web-based courses should be developed,and students should be provided with favorable environment and facilities for language College English course design should help students to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while developing their ability to use English,especially their ability to listen and speak in English.It should ensure that students make steady progress in English proficieny throughout thei undergraduate studies,and it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individualized learning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ir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specialties
33 《大学英语(BⅠ—BⅣ)》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大学英语 BⅠ-Ⅳ 课程名称:高等数学 BI-BII 英文名称:College English level 1-4 开课学期:第一至四学期 学时/学分:310/12 课程类别:普通教育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选用教材 《全新版大学英》1-4 册; 《体验英语综合教程 》1-4 册; 《新视野读写教程》1-4 册; 《新编大学英语》1-4 册; 《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4 册; 主要教学参考书 《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1-4; 《新视野大学英语扩展教程》1-4; 《体验英语听说教程 》1-4 册; 《大学体验英语快速阅读》1-4 一、课程介绍 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 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 条件。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 文化知识的传授。 Introduction In designing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requirements for cultivating competence i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and corresponding teaching hours and credits should be adequately allocated. Moreover, the extensive use of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ould be encouraged, computer- and Web-based courses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students should be provided with favorable environment and facilities for language learning. College English course design should help students to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while developing their ability to use English, especially their ability to listen and speak in English. It should ensure that students make steady progress in English proficiency throughout their undergraduate studies, and it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ir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specialties
二、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 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 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于一体的教学体系。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 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 养。(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周体方向9.3:油气方向9.1) 三、教学要求 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本科生应分别达到以下三个层次的要求: (1)一般要求 1,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能基本听懂 慢速英语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30词左右,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 巧帮助理解 2.口语表达能力: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 和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谈,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 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 3.阅读理解能力:能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在快速 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能基本读懂国内英文报刊,掌 握中心意思,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材料。能在阅读 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4.书面表达能力: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 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 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捉基本的写作技能 5.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器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00英语单 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250个汉字。译文基本流畅,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6.推荐词汇量: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4500个单词和700个词组(含中学应掌握的词汇), 其中22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学会熟练运用,包括口头和书面 表达两个方面 7。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识别基本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不犯重大和基本的错误。 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应达到上述各项要求。 (2)较高要求 1,听力理解能力: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人士的谈话和讲座,能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 国内英语广播或电视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50词左右,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 能基本听懂外国专家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 2.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和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较好地掌握会话策略,能 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事件、理由等,表达思想清楚,语音、语 调基本正确 3.阅读理解能力:能基本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杂志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阅读速度为 每分钟7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能就阅读材料进行 略读或寻读。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 34
34 二、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 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 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于一体的教学体系。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 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 养。(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固体方向 9.3;油气方向 9.1) 三、教学要求 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本科生应分别达到以下三个层次的要求: (1)一般要求 1.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能基本听懂 慢速英语节目,语速为每分钟 130 词左右,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 巧帮助理解。 2.口语表达能力: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 和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谈,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 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 3.阅读理解能力:能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 70 词。在快速 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 100 词。能基本读懂国内英文报刊,掌 握中心意思,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材料。能在阅读 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4.书面表达能力: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 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 120 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 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 5.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 300 英语单 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 250 个汉字。译文基本流畅,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6.推荐词汇量;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 4500 个单词和 700 个词组(含中学应掌握的词汇), 其中 2200 个单词为积极词汇,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学会熟练运用,包括口头和书面 表达两个方面。 7.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识别基本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不犯重大和基本的错误。 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应达到上述各项要求。 (2)较高要求 1.听力理解能力: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人士的谈话和讲座,能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 国内英语广播或电视节目,语速为每分钟 150 词左右,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 能基本听懂外国专家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 2.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和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较好地掌握会话策略,能 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事件、理由等,表达思想清楚,语音、语 调基本正确。 3.阅读理解能力:能基本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杂志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阅读速度为 每分钟 70 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 120 词。能就阅读材料进行 略读或寻读。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
4.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一般性的主题基本表达个人观点,能写所学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 能撰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能描述各种图表,能在半小时内写出160词的英文,内容完整 条理清楚,文理通顺。 5.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翻译一般英语国家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 语科普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5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300个汉字。译文基本通顺 达意,无重大理解和语言错误。 6.推荐词汇量: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5500个单词和1200个词组(包括中学和一般要求应 该掌握的词汇),其中2200个单词(包括一般要求应该掌握的积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7.跨文化交标能力:可以辨别较细微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较少出现跨文化语用失误 我校各基地班学生应达到上述各项要求,对一些大学英语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非英语专 业本科生可以要求自己达到上述各项要求。 (3)更高要求 1.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内容稍长的对话、短文等,并在其结构较为复杂、观点较为隐含 时也能理解要点,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能听懂所学专业的讲座,掌握其中心大 意,抓住要点。 2.口语表达能力:能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较为流利、准确地进行对话或讨论,能用简练的 语言概括内容较长、语言稍难的文本或讲话,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宜读论文并能参加讨论。 3.阅读理解能力:能读懂有一定难度的文章,理解其意义,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原版教材 和英语国家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能通过快速阅读的相 关技巧,找到所学专业文献的核心内容。 4.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一般性主题比较自如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做到文章结构清晰、内容 丰富、逻辑性强。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的报告和论文。能在半小时内写出200词的说明 文成议论文,内容完整,文理通顺,里想麦达洁楚。 5。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科普、文化、评论等文章,能 翻译反映中国国情或文化的介绍性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4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 350个汉字,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误译现象,文字通顺、达意,语言错误较少。 6.推荐词汇量: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6500个单词和170个词组(包括中学、 一般要求和 较高要求应该掌捏的词汇,但不包括专业词汇),其中3500个单词(包括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应 该堂握的积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7.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英语文化中大部分文化常识,并在跨文化交际场景中自由运用,基 本不出现语用失误。 我校少数优秀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可以要求自己达到上述各项要求。 四、教学安排 1.实行学分制 我校本科生大学英语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12学分,修满12学分,即达到授予学士学 位资格的要求。 2.实行分级教学 新生入学后,参加校内统一组织的英语分级测试。根据分级测试+成绩,开设大学英语提高 和大学英语普通班课程,提高班的学生直接进入二级班学习,普通班的学生正常从一级开始学习, 修满一学期且通过期末考试者,可获3学分,同时升入上较高一级别的课程。对学生在本级别期 末考试未通过者,必须对该级别课程进行重修,否则不能获得学分。 35
35 4.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一般性的主题基本表达个人观点,能写所学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 能撰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能描述各种图表,能在半小时内写出 160 词的英文,内容完整, 条理清楚,文理通顺。 5.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翻译一般英语国家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 语科普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 350 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 300 个汉字。译文基本通顺、 达意,无重大理解和语言错误。 6.推荐词汇量: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 5500 个单词和 1200 个词组(包括中学和一般要求应 该掌握的词汇),其中 2200 个单词(包括一般要求应该掌握的积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7.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辨别较细微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较少出现跨文化语用失误。 我校各基地班学生应达到上述各项要求,对一些大学英语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非英语专 业本科生可以要求自己达到上述各项要求。 (3)更高要求 1.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内容稍长的对话、短文等,并在其结构较为复杂、观点较为隐含 时也能理解要点,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能听懂所学专业的讲座,掌握其中心大 意,抓住要点。 2.口语表达能力:能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较为流利、准确地进行对话或讨论,能用简练的 语言概括内容较长、语言稍难的文本或讲话,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能参加讨论。 3.阅读理解能力:能读懂有一定难度的文章,理解其意义,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原版教材 和英语国家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能通过快速阅读的相 关技巧,找到所学专业文献的核心内容。 4.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一般性主题比较自如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做到文章结构清晰、内容 丰富、逻辑性强。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的报告和论文。能在半小时内写出 200 词的说明 文或议论文,内容完整,文理通顺,思想表达清楚。 5.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科普、文化、评论等文章,能 翻译反映中国国情或文化的介绍性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 400 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 350 个汉字,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误译现象,文字通顺、达意,语言错误较少。 6.推荐词汇量: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 6500 个单词和 1700 个词组(包括中学、一般要求和 较高要求应该掌握的词汇,但不包括专业词汇),其中 3500 个单词(包括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应 该掌握的积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7.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英语文化中大部分文化常识,并在跨文化交际场景中自由运用,基 本不出现语用失误。 我校少数优秀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可以要求自己达到上述各项要求。 四、教学安排 1.实行学分制 我校本科生大学英语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 12 学分,修满 12 学分,即达到授予学士学 位资格的要求。 2.实行分级教学 新生入学后,参加校内统一组织的英语分级测试。根据分级测试+成绩,开设大学英语提高班 和大学英语普通班课程。提高班的学生直接进入二级班学习,普通班的学生正常从一级开始学习, 修满一学期且通过期末考试者,可获 3 学分,同时升入上较高一级别的课程。对学生在本级别期 末考试未通过者,必须对该级别课程进行重修,否则不能获得学分
3.起点为一级且要达到一般要求的学生,基础阶段的必修课学时为246学时左右,安排 在第一至第四学期,每学期64学时左右。 4.本科生大学英语修满12学分者,方可获得授予学士学位资格。 五、考核方式 我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评估采用多维化和量规划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能够真实地评价学生的 潜能、学业成就,为改进教学提供信息,进而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 1.形成性评估: 形成性评估的评估主体十分多元,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教务部门 和未来用人单位等多维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评估等。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学习档案记 录、访谈和座谈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通过组织入 学分级水平测试,每学期阶段测试等手段,考察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和情感态度等,逐步建立起 一整套形成性评估指标体系,以便指导教学活动 2.终结性评估 学生的终结性学习成果主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期中、期末测试成绩为主,以各类型的英语水平 考试为参考,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评价 期末测试试卷以本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和背景,综合评价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此 评估模块中,期末试卷成绩占70%,平时表现(含期中)占总成绩的30%。学生在完成学校规 定的校内测试外,还可以选择参加全国统一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托福、雅思等海外考试 机构的英语测试来考察英语运用水平和能力。国内外的统一水平考试也可以侧面考核教学的效 见。 六、执笔人 郑树堂、李荫华、崔艳辉等 七、审核人 金锦花 八、学院审定程序说明 在课程组讨论基础上,执笔人编写大纲,审核人及教研室审核后提出修改建议,课程组再 次讨论,执笔人进行修改后,提交学院教学委员会审定定稿。 九、编写日期 2013年12月 十、审定日期 20151210
36 3.起点为一级且要达到“一般要求”的学生,基础阶段的必修课学时为 246 学时左右,安排 在第一至第四学期,每学期 64 学时左右。 4.本科生大学英语修满 12 学分者,方可获得授予学士学位资格。 五、考核方式 我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评估采用多维化和量规划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能够真实地评价学生的 潜能、学业成就,为改进教学提供信息,进而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 1. 形成性评估: 形成性评估的评估主体十分多元,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教务部门 和未来用人单位等多维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评估等。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学习档案记 录、访谈和座谈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通过组织入 学分级水平测试,每学期阶段测试等手段,考察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和情感态度等,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形成性评估指标体系,以便指导教学活动。 2.终结性评估 学生的终结性学习成果主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期中、期末测试成绩为主,以各类型的英语水平 考试为参考,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评价。 期末测试试卷以本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和背景,综合评价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此 评估模块中,期末试卷成绩占 70%,平时表现(含期中)占总成绩的 30%。学生在完成学校规 定的校内测试外,还可以选择参加全国统一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托福、雅思等海外考试 机构的英语测试来考察英语运用水平和能力。国内外的统一水平考试也可以侧面考核教学的效 果。 六、执笔人 郑树堂、李荫华、崔艳辉等 七、审核人 金锦花 八、学院审定程序说明 在课程组讨论基础上,执笔人编写大纲,审核人及教研室审核后提出修改建议,课程组再 次讨论,执笔人进行修改后,提交学院教学委员会审定定稿。 九、编写日期 2013 年 12 月 十、审定日期 20151210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922001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英文名称:Computing sci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64(含实验学时16)/3.5 课程类别:普通教有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选用教材:大学计算机高等教有出版宋长龙主编 主要教学参考书 计算思维导论高等教有出版陈国良主编 大学计算机高等教育出版龚沛曾主编 大学计算机实用技术指导及习题解答高等教有出版宋长龙主编 一、课程介绍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该课程注重对 学生逻辑思维、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应用拓展能力的培养。本课程旨在在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为学 习后续课程做必要的知识储备,培养计算思维、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的能力,使学生在各自的 专业领域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思维方法,在较高层次上 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工作、科研和日常生活等社会实俄中可能偶到的难颗。 本课程所讲述的内容有计算机与社会信息化、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及应用、操作系统基础知识 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Visual Basic程 序设计和款件开发基础等共10章,教学部分共包含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以期末无纸化 考试形式结课。 Introduction "Computing sci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is the fundamental cours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whose major is non-computing science.It focuses more on improving students'logical think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and the ability of applied computing The purpose of curriculum design in this book is to expand student's vision,to foster students computing abilities,to improve students'ability of identifying.analyzing and problem soving and as it builds upa strong foundation for subsque studies for students.It also helps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professional field to apply the knowledge of computing science to their own research interests,and may increase the potential for computing science applications The content of this book includes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and applicatior of micro computer.OS foundation knowledge.computer network.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 algorithms and data structure Visual Basic program design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 foundation,total ten chapters,it will take 48 theoretical lessons.16 lab tutorials.The examination is based on computer test. 37
37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922001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英文名称:Computing sci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64 (含实验学时 16)/3.5 课程类别:普通教育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选用教材:大学计算机.高等教育出版.宋长龙 主编 主要教学参考书 计算思维导论.高等教育出版.陈国良 主编. 大学计算机.高等教育出版.龚沛曾 主编. 大学计算机实用技术指导及习题解答.高等教育出版.宋长龙 主编. 一、课程介绍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该课程注重对 学生逻辑思维、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应用拓展能力的培养。本课程旨在在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为学 习后续课程做必要的知识储备,培养计算思维、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各自的 专业领域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思维方法,在较高层次上 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工作、科研和日常生活等社会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难题。 本课程所讲述的内容有计算机与社会信息化、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及应用、操作系统基础知识、 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Visual Basic 程 序设计和软件开发基础等共 10 章,教学部分共包含理论 48 学时,实验 16 学时,以期末无纸化 考试形式结课。 Introduction “Computing sci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cours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whose major is non-computing science. It focuses more on improving students’ logical think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nd the ability of applied computing. The purpose of curriculum design in this book is to expand student’s vision, to foster students computing abilitie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identifying, analyzing and problem solving, and also it builds up a strong foundation for subsequent studies for students. It also helps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professional field to apply the knowledge of computing science to their own research interests, and may increase the potential for computing science applications. The content of this book includes: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ociety、Compos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 computer 、 OS foundation knowledge、 computer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 algorithms and data structure、multiple media、Visual Basic program design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total ten chapters, it will take 48 theoretical lessons,16 lab tutorials. The examination is based on computer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