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 5.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草命性的统 6.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7.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 授课时数:4学时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 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沦基础。 学要点: 1.世界的物质性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事物的普联系和永恒发展 4.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6.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 教学重点: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水恒发展 2对立统一规律是字宙的根本规律 授课时数:8学时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敦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要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5.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6.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7.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重点: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伸 授课时数:4学时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8
8 4.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 5.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7.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授课时数:4 学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 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沦基础。 教学要点: 1.世界的物质性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4.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6.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2.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授课时数:8 学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要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5.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6.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7.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重点: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授课时数:4 学时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 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数学要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4.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5.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授课时数:6学时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提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 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教学要点: 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4。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上与经济信机 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教学重点:1如何深化认识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 2.怎样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论剥削的新变化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 授课时数:6学时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主 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 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教学要点: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 9
9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 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要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4.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5.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授课时数:6 学时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提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 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教学要点: 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4.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教学重点:1.如何深化认识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 2.怎样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论剥削的新变化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 授课时数:6 学时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主 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 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教学要点: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
3.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 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5.当代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重点:资本输出与华断资本的国际扩张 授课时数:4学时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了解补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提补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 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 义政堂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教学要点: 1社会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3.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 5.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6.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7.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8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9.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授课时数:3学时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数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关 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 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敏学要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4.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5.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6,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授课时数:3学时 六、课程教学方式及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原则为理论联系实际、启发讲述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主 要采取课堂讲授和谈论的方法,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七、课程考核方法 10
10 3.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 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5.当代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重点: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 授课时数:4 学时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 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 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教学要点: 1.社会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20 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5.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6.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7.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8.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9.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授课时数:3 学时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祟高的社会理想 数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关 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 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教学要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4.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5.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6.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授课时数:3 学时 六、课程教学方式及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原则为理论联系实际、启发讲述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主 要采取课堂讲授和谈论的方法,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七、课程考核方法
1、课后作业:10分 2、课堂参与和考勤:20分 3、闭卷考试:70分 八、审核人 金锦花 九、学院审定程序说明 在课程组讨论基础上,执笔人编写大纲,审核人及教研室审核后提出修改建议,课程组再 次讨论,执笔人进行修改后,提交学院教学委员会审定定稿。 十、编写日期 2013年10月 十一、审定日期 20151210
11 1、课后作业: 10 分 2、课堂参与和考勤: 20 分 3、闭卷考试: 70 分 八、审核人 金锦花 九、学院审定程序说明 在课程组讨论基础上,执笔人编写大纲,审核人及教研室审核后提出修改建议,课程组再 次讨论,执笔人进行修改后,提交学院教学委员会审定定稿。 十、编写日期 2013 年 10 月 十一、审定日期 201512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51003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英文名称: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学时/学分:30/2 课程类别:普通教有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选用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编,高等教有出版社2013年出版 主要教学参考书 一、课程简介 通过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课程目的及其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目的与要求: (1)了解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带来的深重苦难: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 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近代 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和自豪感。 (2)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 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不同的政治方案, 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 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 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3)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墙,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普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 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米取 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 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应毕业要求指标 点:油气方向7.3 (4)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 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固体方向74:油气方向7.1)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51003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英文名称: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学时/学分:30/2 课程类别:普通教育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选用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年出版 主要教学参考书 一、课程简介 通过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课程目的及其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目的与要求: (1)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带来的深重苦难;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 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近代 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和自豪感。 (2)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 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不同的政治方案, 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 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 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3)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 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 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 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应毕业要求指标 点:油气方向 7.3) (4)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 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固体方向 7.4;油气方向 7.1)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