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自我效能理论 1、提出者:班杜拉 2、观点:(P62-63)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强化:三种直接强 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P63-65) 、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 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时是启发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 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学习迁移的概述 1、定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种类(P72-74)①正迁移与负迁移;②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③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④同化性迁移、顺应 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3、作用(P74)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 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关键环节;③迁移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早期的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3、经验类化说(贾德):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现代的迁移理论 1、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主张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 安德森:认为产生式是认知的基本成分,由一个或多个条件一一动作配对构成。 加特纳、吉克: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关键。 2、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3、迁移的实质(Pη9)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整合是新旧经验的一体化现象,即通过分析、抽象、综合、概括 等认知活动,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在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 系统。整合可以通过同化、顺应与重组来实现 第三节迁移与教学(P78-83)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 识性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P84-88) 知识 1、定义: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类型:①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②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 2、知识学习类型: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②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3、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 4、知识学习的作用: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三点P88) ①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③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第二节知识的获得 1、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条件是:①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 加工
- 6 - 五、自我效能理论 1、提出者:班杜拉 2、观点:(P62-63)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强化:三种直接强 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P63-65)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 径培养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时是启发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 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概述 1、定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种类(P72-74)①正迁移与负迁移;②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③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④同化性迁移、顺应 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3、作用(P74)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 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关键环节;③迁移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3、经验类化说(贾德):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二、现代的迁移理论 1、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主张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 安德森:认为产生式是认知的基本成分,由一个或多个条件——动作配对构成。 加特纳、吉克: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关键。 2、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3、迁移的实质(P79)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整合是新旧经验的一体化现象,即通过分析、抽象、综合、概括 等认知活动,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在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 系统。整合可以通过同化、顺应与重组来实现。 第三节迁移与教学(P78-83)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二、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 识性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P84-88) 一、知识: 1、定义: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类型:①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②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 2、知识学习类型: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②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3、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获得 → 知识保持 → 知识提取 4、知识学习的作用: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三点 P88) ①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③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1、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条件是:①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 加工
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 2、知识直观 (1)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P91-93)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②加强词与形象配合③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④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知识概括: (1)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2)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P94-97):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②正确运用变式③科学地进行比较④启发学生进 行自觉概括⑤ 第三节知识的保持 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贮存时容 信息来源 信息处理 瞬时 注意一短记:未注 025-2秒大刺激 忆 意一消失 感觉记忆(直接 短时5秒-2+2记忆) 复述一长记:不复 记忆分钟 述一消失 组长时记忆(工作 块记忆) 解决问题 长时1分钟 无短时记忆:瞬时充分、深度加工 记忆终生 限度记忆 提取 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1、遗忘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P99)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遗忘理论(P100-101)一遗忘原因 ①痕迹衰退说(最古老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消退随时间推移自动发生 ②干扰说(占统治地位):前摄抑制、后摄抑制 是由于在学习和加快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③同化说(奥苏伯尔):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④动机说(弗洛伊德):遗忘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压抑理论) 3、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P101-104) ①深度加工材料 ②有效运用记忆术 ③进行组块化编码 ④适当过度学习 ⑤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技能的概述 1、定义: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特点(三点P105-106):①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不同于本能行为。②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由一系 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③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 动本身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3、种类:(P106-107) ①操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②心智技能:能力技能、认知技能 4、作用(P108):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Pl08-113)
- 7 - 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 2、知识直观 (1)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P91-93)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②加强词与形象配合③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④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知识概括: (1)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2)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P94-97):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②正确运用变式③科学地进行比较④启发学生进 行自觉概括⑤ 第三节知识的保持 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贮存时 间 容 量 信息来源 信息处理 瞬时 记忆 0.25-2秒 大 刺激 注意-短记;未注 意-消失 短时 记忆 5 秒-2 分钟 7 +2 组 块 感觉记忆(直接 记忆) 长时记忆(工作 记忆) 复述-长记;不复 述-消失 解决问题 长时 记忆 1 分钟一 终生 无 限度 短时记忆;瞬时 记忆 充分、深度加工, 提取 二、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1、遗忘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P99)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遗忘理论(P100-101)——遗忘原因 ①痕迹衰退说(最古老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消退随时间推移自动发生。 ②干扰说(占统治地位):前摄抑制、后摄抑制 是由于在学习和加快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③同化说(奥苏伯尔):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④动机说(弗洛伊德):遗忘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压抑理论) 3、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P101-104) ①深度加工材料 ②有效运用记忆术 ③进行组块化编码 ④适当过度学习 ⑤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 1、定义: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特点(三点 P105-106):①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不同于本能行为。②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由一系 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③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 动本身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3、种类:(P106-107) ①操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②心智技能:能力技能、认知技能 4、作用(P108):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P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