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练习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质朴简洁、善于运用譬喻的语言特点。 积累“即”“其”“以”等虚词和“住”“爽”“寻”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探究课文疑点和难点,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知识梳理】 1.填空。 (1)佛教与 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2)佛教史上 朝禅宗六祖 弘法的《》是汉人高僧所著的 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它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把 的禅宗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3)佛教信徒总是言必称“佛”。狭义的“佛”是指两千多年前诞生在印度的 广义的“佛”是指大千世界所有 的共称 2.下列对于佛教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是从域外传入我国的。但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定,一般比较通 行的说法,佛教是在唐朝僧人玄奘从印度取经后开始传入中国的 B.佛教的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一时 期佛教发展的真实写照。 C.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际文化交流活跃,佛教综合南北思想体系,发展 为许多新的宗派。其中禅宗结合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传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D.五代以后,佛教开始走向衰落。但是,在长期的传播中,佛教的思想已经内化进了中 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3、佛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带来了浪漫主义的绮丽想象,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B.佛教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西游记》中菩提祖师半夜传法术 给孙悟空的情节是从佛典记载的禅宗五祖达摩三更传法给六祖慧能的传说中取来的 C.佛教对古典小说和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渗透也很严重,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 “世事无常”思想,在魏晋以后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很多的表现 D.在形式方面,佛教对于律诗和俗文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作用。如佛教的传入,导致了 音韵学上四声的发现,从而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题材的开创。 4、什么是禅宗?禅宗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经典原文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练习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质朴简洁、善于运用譬喻的语言特点。 3.积累“即”“其”“以”等虚词和“住”“爽”“寻”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探究课文疑点和难点,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知识梳理】 1.填空。 (1)佛教与 、 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2)佛教史上 朝禅宗六祖 弘法的《 》是汉人高僧所著的 唯一被尊 为“ 经”的 著作。 它确立 了唐 以后中 国禅宗 发展主 流的 基本框 架,把 “ , ”的禅宗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3)佛教信徒总是言必称“佛”。狭义的“佛”是指两千多年前诞生在印度的 , 广义的“佛”是指大千世界所有 的共称。 2.下列对于佛教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是从域外传入我国的。但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定,一般比较通 行的说法,佛教是在唐朝僧人玄奘从印度取经后开始传入中国的。 B.佛教的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一时 期佛教发展的真实写照。 C.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际文化交流活跃,佛教综合南北思想体系,发展 为许多新的宗派。其中禅宗结合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传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D.五代以后,佛教开始走向衰落。但是,在长期的传播中,佛教的思想已经内化进了中 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3、佛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带来了浪漫主义的绮丽想象,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B.佛教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西游记》中菩提祖师半夜传法术 给孙悟空的情节是从佛典记载的禅宗五祖达摩三更传法给六祖慧能的传说中取来的。 C.佛教对古典小说和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渗透也很严重,佛教的“因果报应 ”观念、 “世事无常”思想,在魏晋以后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很多的表现。 D.在形式方面,佛教对于律诗和俗文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作用。如佛教的传入,导致了 音韵学上四声的发现,从而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题材的开创。 4、什么是禅宗?禅宗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经典原文
《坛经》两则 【语言积累】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慧能一闻,言下便悟。言下:一言之下,顿时 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住:停留 C、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见性,悟彻清净的佛性 D、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利:锋利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B、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C、如为六代祖 衣将为信禀 D、法以心传心 何以渐顿?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1)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信禀 (2)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3)世人尽传南能北秀 受传 (4)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说: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2)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3)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文本解读】 5、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慧能受法》一文的主要内容。 6、从慧能受法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禅宗“ ”的主 张,即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7、弘忍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金刚经》,传法后告诫慧能不要久 要迅速离开此地。从这两个细节中可以看出弘忍的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坛经》是佛教史上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它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 的基本框架 、弘忍选择慧能作为禅宗六祖,是因为他所作的偈子更彻底的体现了佛教“空”的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坛经》两则 【语言积累】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言下:一言之下,顿时 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 住:停留 C、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见:见性,悟彻清净的佛性 D、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利:锋利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B、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C、如为.六代祖 衣将为.信禀 D、法以.心传心 何以.渐顿?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1)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 信禀: ... (2)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受: (3)世人尽传.南能北秀 传: (4)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 说: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2)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3)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文本解读】 5、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慧能受法》一文的主要内容。 6、从慧能受法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禅宗“ , ”的主 张,即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7、弘忍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金刚经》,传法后告诫慧能不要久留, 要迅速离开此地。从这两个细节中可以看出弘忍的 。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坛经》是佛教史上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它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 的基本框架。 B、弘忍选择慧能作为禅宗六祖,是因为他所作的偈子更彻底的体现了佛教“空”的
思想,符合禅宗提倡的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的观念。 C、“慧能一闻,言下便悟。”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也符合 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 D、课文虽选自佛经,却没有其他佛经那种拗口的语言和繁琐的经义,语言浅显且富 有趣味 9、下面对课文《南能北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能北秀”是人们对弘忍死后禅宗所形成的南北二宗的称呼。这种划分的依据 是地域的不同,二是悟道方式的不同。 B、“南能北秀”虽然南北地域不同,但他们的师承实际上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 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认识上,他们也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 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 C、“南能北秀”的悟道方式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即“法即一种,见有 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因此禅宗南北两宗始终是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 D、法本身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 同。所以,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 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法。 【问题探究】 10、两千多年的佛教传播,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丰富了我们 的汉语词汇。今天我们使用的很多词语和成语,都来自佛经。如:“世界”“信心”“烦恼” 生老病死”“半斤八两”等,许多歇后语、俚语,如“泥菩萨过江一一自身难保”“远来的 和尚会念经”等,也是佛教世俗化后的产物。请查阅相关资料,仿照示例,完成下表。 词语 出处 意义 本来面 《坛经 原指内心纯真自性,后用来表示事物原来的样子 11、《坛经》虽是佛教经典,语言却富有趣味,请结合课文,简要赏析其语言特点。 12、什么是“南顿北渐”?请课外査阅相关资料,谈谈你对“顿”和“渐”的看法 相关读物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思想,符合禅宗提倡的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的观念。 C、“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也符合 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 D、课文虽选自佛经,却没有其他佛经那种拗口的语言和繁琐的经义,语言浅显且富 有趣味。 9、下面对课文《南能北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能北秀”是人们对弘忍死后禅宗所形成的南北二宗的称呼。这种划分的依据, 一是地域的不同,二是悟道方式的不同。 B、“南能北秀”虽然南北地域不同,但他们的师承实际上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 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认识上,他们也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 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 C、“南能北秀”的悟道方式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即“法即一种,见有 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因此禅宗南北两宗始终是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 D、法本身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 同。所以,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 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法。 【问题探究】 10、两千多年的佛教传播,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丰富了我们 的汉语词汇。今天我们使用的很多词语和成语,都来自佛经。如:“世界”“信心”“烦恼” “生老病死”“半斤八两”等,许多歇后语、俚语,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远来的 和尚会念经”等,也是佛教世俗化后的产物。请查阅相关资料,仿照示例,完成下表。 词语 出处 意义 本来面目 《坛经》 原指内心纯真自性,后用来表示事物原来的样子。 11、《坛经》虽是佛教经典,语言却富有趣味,请结合课文,简要赏析其语言特点。 12、什么是“南顿北渐”?请课外查阅相关资料,谈谈你对“顿”和“渐”的看法。 相关读物
《百喻经》六则 【语言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2)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3)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益爽面诣 (4)即烧为炭,诣市卖之, 5)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 (1)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2)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A、以盐美故而空食之 B、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C、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以其怖故,不能战斗 4、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内补足相应的省略成分 (1)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2)()极渴须()水。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2)若但尝一,何以可知? (3)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 (4)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文本解读】 6、下列对《百喻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是一部佛经,由南朝萧齐时天竺 僧人求那毗地译 B、全书共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戒,独留 寓言”,也是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 C、《百喻经》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一部佛经。他曾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 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唯《百喻经》最有条贯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百喻经》六则 【语言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益: (2) 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爽: (3) 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面目: (4)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 诣: (5) 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寻: 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 (1)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 ) (2)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 )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A、以.盐美故而空食之 B、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C、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D、以.其怖故,不能战斗 4、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内补足相应的省略成分。 (1)主人与( )食,( )嫌( )淡无味。 (2)( )极渴须( )水。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2)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 (3) 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 (4) 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文本解读】 6、下列对《百喻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是一部佛经,由南朝萧齐时天竺 僧人求那毗地译。 B、全书共两卷,共有 98 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戒,独留 寓言”,也是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 C、《百喻经》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一部佛经。他曾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 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唯《百喻经》最有条贯
D、《百喻经》中的故事大多短小,多讲愚人之事,看似很简单,解释也较通俗。从这 些故事可以看出,佛家关注的焦点和世俗是完全相同的。 7、阅读下面的故事,回答后面的问题。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 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 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 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1)、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既得盐美,便自念言 既:既然 B、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空:白白地 C、致令口爽,此亦复尔。复:同样 D、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徒:信徒 (2)、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 (3)、这则寓言原来是针对什么现象说的?现代人要如何避免发生像故事中那样的傻 事? 8、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课文中六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愚人食盐》: 《渴见水》: 《入海取沉水》: 《尝庵婆罗果》 《诈言马死》: 《驼瓮俱失》: 【问题探究】 9、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 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坚深的义理,化作浅易的故事, 使人乐于闻听,易于接受。《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请你课外阅读《百 喻经》中一些作品,并结合课文,评析《百喻经》善于运用譬喻说理的艺术特色 大视野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D、《百喻经》中的故事大多短小,多讲愚人之事,看似很简单,解释也较通俗。从这 些故事可以看出,佛家关注的焦点和世俗是完全相同的。 7、阅读下面的故事,回答后面的问题。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 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 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 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1)、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得盐美,便自念言 既:既然 B、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空:白白地 C、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复:同样 D、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徒:信徒 (2)、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 (3)、这则寓言原来是针对什么现象说的?现代人要如何避免发生像故事中那样的傻 事? 8、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课文中六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愚人食盐》: 《渴见水》: 《入海取沉水》: 《尝庵婆罗果》: 《诈言马死》: 《驼瓮俱失》: 【问题探究】 9、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 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坚深的义理,化作浅易的故事, 使人乐于闻听,易于接受。《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请你课外阅读《百 喻经》中一些作品,并结合课文,评析《百喻经》善于运用譬喻说理的艺术特色。 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