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缺感,尤其几个造型,更加无法定夺。叽叽喳喳地议论了一通,只好草草收场。第二天 肖菁去问胡萍,她轻描淡写地说:“我不知道呀。”肖菁知道她说的不是真话,但也没有办法。 星期六下午,他们准备继续排练,这次,肖菁一早就在黑板上写了通知。想想不放心,下课 时她又跑到胡萍的座位边,当面通知了一遍。胡萍点点头:“知道了。”下午,她仍然没有 来,还有另外一个同学也没来。少两个人,更不好排练,大家随便走走场,空谈了一会,就 散伙了。星期一,肖菁急切地问胡萍为何不来,她说:“我家里有事,走不开。”问另一个 同学,她支支吾吾地说了实话:“胡萍叫我去看电影,她说她请客,我不想去,她一定要我 去…”肖菁很生气,脸憋得通红,一言不发,良久,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她差点哭出来 选拔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其他班的节目都排得像模像样了,他们班还稀稀落落地不成样子。 同学们都很焦急。胡萍幸灾乐祸地对别人说:“她这个人,组织能力太差,一点水平也没有 我们班肯定没希望了。”肖菁耐下性子,又去找胡萍:“我水平确实不高,我只是尽力而为 演出是我们班级集体的事情,要靠大家一齐努力。今天下午我们继续排练,请你一定到,好 吗?”肖菁的态度认真而诚恳,胡萍愣愣地看着她,没有答应也没有不答应。下午,胡萍来 了。虽然她是最后一个到场,姗姗来迟,但八个人总算第一次全部到齐了。肖菁为此很高兴。 她提议,请胡萍当主角。她说:‘我们八个人应该扬长避短。这个节目既要有粗犷的集体舞, 又要有细腻的独舞。胡萍的舞蹈功力比较好,让她担任独舞,我们其他人力求动作整齐,精 神饱满,与她配合默契。这样,这个节目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大家一致赞同,胡萍心里 也热乎乎的,很得意。她没想到,肖菁依然很尊重她,让她担当重任。接下来的几次排练, 大家都很认真,胡萍尤其卖力,还出了不少好点子。结果,他们班的节目,不仅通过了选拔 还夺得了全校二等奖。别小看,全校一共才两个二等奖,在他们班的历史上,这是最好的成 绩了。在皆大欢喜以后,大家对肖菁的“领导才能”都很佩服,连班主任也在全班面前公开赞 扬她。她却说:“当初,我差一点沉不住气,想去老师那儿告状,又想辞职不干,假如那样 做了,后果真不堪设想…”宽容不是无能,体谅也不是懦弱,肖菁的“成功”能给我们一些 什么启发呢?体谅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培养 对于从小任性惯了的孩子,这种培养显得格外急迫,格外重要,这是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 否则,很可能四处碰壁,徒增烦恼。不会体谅别人的人,永远也得不到别人的体谅。如果我 们学会了体谅,体谅别人的心情、体谅别人的处境.我们的心胸就能容纳更多的东西,我 们的眼睛就能发现更多的美,我们的生活就能增添更多的乐趣。试试吧,生活不会欺騙你。 2.跨越世纪的一代—“中学生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启示 录 (刘深、程赤兵 转眼又是世纪的转折点。中国的五千万中学生正面临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他们有平稳 安定的成长环境,却又将走向变革动荡的社会。十几年后,这一代人将成为不可忽视的建设 力量。如今的他们在想些什么?最近,我们对北京、天津、重庆、沈阳四个城市的中学生(男 38名,女57名)做了一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试图从其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情感:丰富细腻的自我封闭 一些小问题首先引起了我们浓厚的兴趣:如果你的朋友提议做一件你认为不妥的事,你 的态度会是什么?回答“不去做,也劝他不做”或“不去做,但不反对他做”的分别占48%和 37%,答“情愿去做”的只有4%。如果你周围的人都赞成或反对一件事,你的态度是什么?答 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占总人数的92%。乍一看,现在的中学生显出一种冷静,而和其他 些小故事联系起来,你就会发现他们是保持着自己的个性,这种努力显现出前几代人从未有 过的执著。北京80中为同学制作校服,征求上来的学生意见让老师大吃一惊:“我们要穿黑
欠缺感,尤其几个造型,更加无法定夺。叽叽喳喳地议论了一通,只好草草收场。第二天, 肖菁去问胡萍,她轻描淡写地说:“我不知道呀。”肖菁知道她说的不是真话,但也没有办法。 星期六下午,他们准备继续排练,这次,肖菁一早就在黑板上写了通知。想想不放心,下课 时她又跑到胡萍的座位边,当面通知了一遍。胡萍点点头:“知道了。” 下午,她仍然没有 来,还有另外一个同学也没来。少两个人,更不好排练,大家随便走走场,空谈了一会,就 散伙了。星期一,肖菁急切地问胡萍为何不来,她说:“我家里有事,走不开。” 问另一个 同学,她支支吾吾地说了实话:“胡萍叫我去看电影,她说她请客,我不想去,她一定要我 去……” 肖菁很生气,脸憋得通红,一言不发,良久,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她差点哭出来。 选拔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其他班的节目都排得像模像样了,他们班还稀稀落落地不成样子。 同学们都很焦急。胡萍幸灾乐祸地对别人说:“她这个人,组织能力太差,一点水平也没有, 我们班肯定没希望了。” 肖菁耐下性子,又去找胡萍:“我水平确实不高,我只是尽力而为。 演出是我们班级集体的事情,要靠大家一齐努力。今天下午我们继续排练,请你一定到,好 吗?” 肖菁的态度认真而诚恳,胡萍愣愣地看着她,没有答应也没有不答应。下午,胡萍来 了。虽然她是最后一个到场,姗姗来迟,但八个人总算第一次全部到齐了。肖菁为此很高兴。 她提议,请胡萍当主角。她说:“我们八个人应该扬长避短。这个节目既要有粗犷的集体舞, 又要有细腻的独舞。胡萍的舞蹈功力比较好,让她担任独舞,我们其他人力求动作整齐,精 神饱满,与她配合默契。这样,这个节目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大家一致赞同,胡萍心里 也热乎乎的,很得意。她没想到,肖菁依然很尊重她,让她担当重任。接下来的几次排练, 大家都很认真,胡萍尤其卖力,还出了不少好点子。结果,他们班的节目,不仅通过了选拔, 还夺得了全校二等奖。别小看,全校一共才两个二等奖,在他们班的历史上,这是最好的成 绩了。在皆大欢喜以后,大家对肖菁的“领导才能”都很佩服,连班主任也在全班面前公开赞 扬她。她却说:“当初,我差一点沉不住气,想去老师那儿告状,又想辞职不干,假如那样 做了,后果真不堪设想……” 宽容不是无能,体谅也不是懦弱,肖菁的“成功”能给我们一些 什么启发呢? 体谅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培养。 对于从小任性惯了的孩子,这种培养显得格外急迫,格外重要,这是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 否则,很可能四处碰壁,徒增烦恼。不会体谅别人的人,永远也得不到别人的体谅。如果我 们学会了体谅,体谅别人的心情、体谅别人的处境……我们的心胸就能容纳更多的东西,我 们的眼睛就能发现更多的美,我们的生活就能增添更多的乐趣。试试吧,生活不会欺骗你。 2.跨越世纪的一代──“中学生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启示 录 (刘深、程赤兵) 转眼又是世纪的转折点。中国的五千万中学生正面临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他们有平稳 安定的成长环境,却又将走向变革动荡的社会。十几年后,这一代人将成为不可忽视的建设 力量。如今的他们在想些什么?最近,我们对北京、天津、重庆、沈阳四个城市的中学生(男 38 名,女 57 名)做了一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试图从其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情感:丰富细腻的自我封闭 一些小问题首先引起了我们浓厚的兴趣:如果你的朋友提议做一件你认为不妥的事,你 的态度会是什么? 回答“不去做,也劝他不做”或“不去做,但不反对他做”的分别占 48%和 37%,答“情愿去做”的只有 4%。如果你周围的人都赞成或反对一件事,你的态度是什么?答 “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占总人数的 92%。乍一看,现在的中学生显出一种冷静,而和其他一 些小故事联系起来,你就会发现他们是保持着自己的个性,这种努力显现出前几代人从未有 过的执著。北京 80 中为同学制作校服,征求上来的学生意见让老师大吃一惊:“我们要穿黑
色中山装”,理由是“因为现在没人穿了”。北京日坛中学的学生徐昊曾对我们说:“你要有概 括中学生特色的想法你就错了。每个人的爱好、处事方法都迥然不同,谁也没法了解谁,谁 也没法改变谁。”于是,对个性的追求成了中学生的主流,这种内心独立性的增加使人感到 他们心态中的多层次与少秩序。比如,问卷中问到选择朋友的标准,大部分答案的比例不相 上下:性格相似占23%,兴趣相同占29%,对自己有帮助占27%。而要求朋友与自己“看法 致”的则明显少于其他各项,仅占15%。回答“‘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35%的人选择了“被 欺骗”’,31%的人选择了“被轻视”。而在“最大的苦恼”这一题下,选择最多的则是“没有知心 朋友”。有了委屈先向谁诉说?半数人选择“朋友”,42%的人“自己独自忍受”,一位男生还在 卷上批了一句:“没有值得诉说的人!”在对家长最大的希望中,76%的人要求家长给予自己 感情上的理解”。一方面承认自己不要求别人与自己一致,另一方面又要求别人的理解,这 便是中学生们忍受的矛盾与痛苦,也是他们最大的心灵特征 选择:多样化的缤纷世界 学生的个性与独立性为什么没有支点?我们设计了两道题:“你对家长的最大希望”和“做 个好老师的标准”。这两道题可以选择不惟一的答案。其中要求最多的是“理解”。谁是“不 理解”这条鸿沟的挖掘者呢?调查表明:63%的被调査者写课外作业的时间是每天1小时以上, 而半数以上的人课外活动时间每天却在1小时以下,甚至没有。他们课外活动的最主要形式 是“和朋友出去玩(又是朋友!)”体育活动”和“看电视”,甚至仅是“做做家务”。去年暑假,上 海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开辟的“中学生热线电话”接到了579人次的电话,比例最大的是倾诉 学习、考试、升学的问题(138人次)。有学生把升学称做“走向痛苦的深渊”。一位高二男生 说:“学校逼,家长压,弄得我昏头转向,情绪紧张,精神振作不起来,如果学习成绩不好 不知怎么做人。”一位高二女生这么形容她的家:“妈妈老是板着脸,爸爸又是一声不吭,家 里好像是一个冰窖,父母与我交谈的惟一内容就是学习,好像除了学习以外,我什么也不该 去想,不该去做。”为了让学生更加专心学习,一些父母师长的做法则更过分:私拆信件 偷看日记、没收撕毁课外书籍、禁止与异性交往。在问卷上,有的学生希望家长对自己不闻 不问,认为“这样更好些”。另一位高三学生则表示:“中学是我所经历的最讨厌的人生阶段。 既然学校与家庭无法满足他们,他们只好自己去扒开帷幕,以他们特有的热情去观察世界, 迎接世界。问卷上,55%的人认为业余爱好“十分重要”,32%的人认为“比较重要”;28%的 人喜欢读“有关人生”的书籍,25%的人爱读“内容好奇”的书。有47%的人最关心的新闻是“有 关政治”的,26%的人承认,对自己产生最大影响的是社会事件。他们看的课外书籍和从事 的课外活动也很丰富,问卷上各个选项的百分比比较平均。一位中学老师告诉我们,他听说 学生爱看琼瑶的书,便也找来几本琼瑶的书看,等他看完琼瑶,学生中又流行起弗洛伊德。 当这位老师开始和学生讨论弗洛伊德时,学生们得意地说:“弗洛伊德早过时了,我们现在 正研究老庄呢。”这位老师叹道:“我永远也赶不上他们。 成长:一厢情愿的努力追求 有人评价这群世纪末的中学生没有责任感和道德观,追求享受,是“垮掉的一代”。看看 问卷。你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答“事业”的占66%,答“金钱”的仅有7%。你认为对 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答“道德品质”的占50%,“知识水平”的占27%,“外表风度 只占7%。你认为最值得高兴的事情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55%)。你认为决定一 个人的命运的是:“自己的努力”(54%)。如果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你会主动道歉(50%)。人生 最可怕的事是:一事无成(59%)。也许事例比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北京二中的女生宋彦丽 听到自己被保送上大学的消息后,瞒着家里人怀揣十几块钱跑到农村游历。饿了帮人家割麦 子换馒头吃,困了睡在坟地里,摔伤了就嚼点草药糊在伤口上,最后身无分文蹭车回到了家: “这才知道中国什么样。”北京日坛中学的高二学生阎静曾在班里苦心经营一份墙报和一份 油印文学小册子,他们自己写稿、刻版、印刷。他们班还有摄影协会、文学社。他们说这是
色中山装”,理由是“因为现在没人穿了”。北京日坛中学的学生徐昊曾对我们说:“你要有概 括中学生特色的想法你就错了。每个人的爱好、处事方法都迥然不同,谁也没法了解谁,谁 也没法改变谁。” 于是,对个性的追求成了中学生的主流,这种内心独立性的增加使人感到 他们心态中的多层次与少秩序。比如,问卷中问到选择朋友的标准,大部分答案的比例不相 上下:性格相似占 23%,兴趣相同占 29%,对自己有帮助占 27%。而要求朋友与自己“看法 一致”的则明显少于其他各项,仅占 15%。回答“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35%的人选择了“被 欺骗”,31%的人选择了“被轻视”。而在“最大的苦恼”这一题下,选择最多的则是“没有知心 朋友”。有了委屈先向谁诉说?半数人选择“朋友”,42%的人“自己独自忍受”,一位男生还在 卷上批了一句:“没有值得诉说的人!” 在对家长最大的希望中,76%的人要求家长给予自己 “感情上的理解”。一方面承认自己不要求别人与自己一致,另一方面又要求别人的理解,这 便是中学生们忍受的矛盾与痛苦,也是他们最大的心灵特征。 选择:多样化的缤纷世界 学生的个性与独立性为什么没有支点?我们设计了两道题:“你对家长的最大希望”和“做 一个好老师的标准”。这两道题可以选择不惟一的答案。其中要求最多的是“理解”。谁是“不 理解”这条鸿沟的挖掘者呢?调查表明:63%的被调查者写课外作业的时间是每天1小时以上, 而半数以上的人课外活动时间每天却在 1 小时以下,甚至没有。他们课外活动的最主要形式 是“和朋友出去玩(又是朋友!)”“体育活动”和“看电视”,甚至仅是“做做家务”。去年暑假,上 海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开辟的“中学生热线电话”接到了 579 人次的电话,比例最大的是倾诉 学习、考试、升学的问题(138 人次)。有学生把升学称做“走向痛苦的深渊”。一位高二男生 说:“学校逼,家长压,弄得我昏头转向,情绪紧张,精神振作不起来,如果学习成绩不好, 不知怎么做人。”一位高二女生这么形容她的家:“妈妈老是板着脸,爸爸又是一声不吭,家 里好像是一个冰窖,父母与我交谈的惟一内容就是学习,好像除了学习以外,我什么也不该 去想,不该去做。”为了让学生更加专心学习,一些父母师长的做法则更过分:私拆信件、 偷看日记、没收撕毁课外书籍、禁止与异性交往。在问卷上,有的学生希望家长对自己不闻 不问,认为“这样更好些”。另一位高三学生则表示:“中学是我所经历的最讨厌的人生阶段。” 既然学校与家庭无法满足他们,他们只好自己去扒开帷幕,以他们特有的热情去观察世界, 迎接世界。问卷上,55%的人认为业余爱好“十分重要”,32%的人认为“比较重要”;28%的 人喜欢读“有关人生”的书籍,25%的人爱读“内容好奇”的书。有 47%的人最关心的新闻是“有 关政治”的,26%的人承认,对自己产生最大影响的是社会事件。他们看的课外书籍和从事 的课外活动也很丰富,问卷上各个选项的百分比比较平均。一位中学老师告诉我们,他听说 学生爱看琼瑶的书,便也找来几本琼瑶的书看,等他看完琼瑶,学生中又流行起弗洛伊德。 当这位老师开始和学生讨论弗洛伊德时,学生们得意地说:“弗洛伊德早过时了,我们现在 正研究老庄呢。”这位老师叹道:“我永远也赶不上他们。” 成长:一厢情愿的努力追求 有人评价这群世纪末的中学生没有责任感和道德观,追求享受,是“垮掉的一代”。看看 问卷。你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事业”的占 66%,答“金钱”的仅有 7%。你认为对 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答“道德品质”的占 50%,“知识水平”的占 27%,“外表风度” 只占 7%。你认为最值得高兴的事情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55%)。你认为决定一 个人的命运的是:“自己的努力”(54%)。如果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你会主动道歉(50%)。人生 最可怕的事是:一事无成(59%)。也许事例比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北京二中的女生宋彦丽, 听到自己被保送上大学的消息后,瞒着家里人怀揣十几块钱跑到农村游历。饿了帮人家割麦 子换馒头吃,困了睡在坟地里,摔伤了就嚼点草药糊在伤口上,最后身无分文蹭车回到了家: “这才知道中国什么样。” 北京日坛中学的高二学生阎静曾在班里苦心经营一份墙报和一份 油印文学小册子,他们自己写稿、刻版、印刷。他们班还有摄影协会、文学社。他们说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