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1碳循环 (二) C Cycle基本过程 c Cycle是从光合作用固定空气中的CO2开始的。 1.大气库与生物组分之间的循环 (1)特点:①这是一生物过程 ②属于气相循环 主主 目菜
§4-2-1 碳循环 •(二)C Cycle基本过程 • •C Cycle是从光合作用固定空气中的CO2开始的。 •1.大气库与生物组分之间的循环 •(1)特点:①这是一生物过程 • ②属于气相循环 退出 主目录 主菜单 返回
§4-2-1碳循环 (大气CO2 (2)过程 光合作用/匙 治中斜同,的中 (光) CO2通过绿色植物的光 呼吸作用、燃烧,式的 (暗) 器 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 CO2和水形成CH2O,然 扩散扩散 后在系统中流动,其流 动途径:①沿食物链传酸 死物 废物 浮游生物 递:这种过程是最理想险 的,C一直在生态系统 腐化 的生物组分中。②生物 死物 碳化作用 的呼吸作用,使CO2返 翻泥炭 件豆 煤 回到大气 腐化有机体 石油和天然气 是一,合引 化石燃料 返 图112)碳在生系统中的循点(根据R.LSmt196主目录 主菜
§ 4 - 2 -1 碳循环 • (2) 过程 • CO2通过绿色植物的光 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 CO 2和水形成CH 2 O,然 后在系统中流动,其流 动途径:①沿食物链传 递:这种过程是最理想 的, C一直在生态系统 的生物组分中。②生物 的呼吸作用,使CO 2 返 回到大气 。 退出 主目录 主菜单 返回
54-2-1碳循环 2.大气与海洋间的交换 (1)特点:①这是一自然过程,生物不能控制。②海 洋溶解的CO2是大气库中CO2的50倍,因而海洋对大气中 的[CO2]具有缓冲机制。 (2)过程: 3.沉积循环: ·(1)特点:①这是一自然过程—这种途径C素经化 石、石灰岩或油页岩等固态过程,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离 开了气相循环,离开了生物圈,进入了地质大循环。② 这是自然界最大一个库。 (2)过程 主目录 庄菜
§4-2-1 碳循环 •2.大气与海洋间的交换 •(1)特点:①这是一自然过程,生物不能控制。②海 洋溶解的CO2是大气库中CO2的50倍,因而海洋对大气中 的[CO2]具有缓冲机制。 •(2)过程: •3.沉积循环: •(1)特点:①这是一自然过程——这种途径C素经化 石、石灰岩或油页岩等固态过程,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离 开了气相循环,离开了生物圈,进入了地质大循环。② 这是自然界最大一个库。 •(2)过程 退出 主目录 主菜单 返回
54-2-1碳循环 人类活动的干预 在空气中,CO2≈0.04%,但自第二次工业革命 1850年)后,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开采化石燃料,从 而将几百万年前被光合作用固定的C通过燃烧又释放到 大气中。据统计每年燃烧矿石释放到大气中的CO2约50 60亿吨,虽然大部分被海洋吸收而缓冲,但仍有1/4 保留在大气中,使大气CO2逐年上升。过去一百年, 280μumo1.mo1-1→355μmol.mol-1 由于CO2对红外线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因此CO2的增 加将产生“温室效应”。虽然|(CO↑有利于光合作用 增强,但也导致全球近地表温度升高,这对全球的气候 大气环境。降雨.将产生一系列不利于人类的影响。 主目录 庄菜
§4-2-1 碳循环 •4.人类活动的干预 • 在空气中,[CO2 ]≈0.04%,但自第二次工业革命 (1850年)后,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开采化石燃料,从 而将几百万年前被光合作用固定的C通过燃烧又释放到 大气中。据统计每年燃烧矿石释放到大气中的CO2约50 -60亿吨,虽然大部分被海洋吸收而缓冲,但仍有1/4 保留在大气中,使大气[CO2 ]逐年上升。过去一百年, 280mol.mol-1→ 355 mol.mol-1 。 • 由于CO2对红外线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因此CO2的增 加将产生“温室效应” 。虽然[CO2 ]↑有利于光合作用 增强,但也导致全球近地表温度升高,这对全球的气候, 大气环境。降雨……等将产生一系列不利于人类的影响。 退出 主目录 主菜单 返回
§4-2-1碳循环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流的问题 养分循环的两种控制 (1)生物控制:通过食物链控制 (2)人为控制:通过食物输入、产品输出等控制 °2.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要求促进和保护生物控制 这就面临两个选择:动植物残体的去向 (1)肥料:提高地力(以有机物形式返回土壤) 主目录 庄菜
§4-2-1 碳循环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流的问题 •1.养分循环的两种控制: (1)生物控制:通过食物链控制 (2)人为控制:通过食物输入、产品输出等控制 •2.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要求促进和保护生物控制 •这就面临两个选择:动植物残体的去向 •(1)肥料:提高地力(以有机物形式返回土壤) 退出 主目录 主菜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