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小说题目为“麦穗的故事”,一方面概括了文章关于士兵麦穗的成长这一主要 内容;另一方面对应文中多处关于麦子的梦,意蕴丰富,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写了一个憨厚的乡村男孩,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现代军人的过程,运用 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坚韧、进取、富有责任感的军人的形象。 C.小说塑造了以主人公麦穗为代表的边疆战士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 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在风中站成了一个‘沙人””的副连长,不断鼓励麦穗的 营长 D.复习时,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麦穗开始了长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因为生活 艰苦、单调寂寞,他边唱边流泪,最终坚忍不拔的精神与战友们的鼓励助他顺利 考上军校 8.小说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9.小说结尾写到“麦穗睡着梦见了麦子,梦里的麦子谦逊地低下头,站得整整齐 齐,像一个个当兵的好小伙子”,改为“麦穗梦见青稞己然灌浆,泛着淡淡的金 黄,迎着雪域高原的寒风”好不好,为什么?(6分) 、古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哲宗立,(苏轼)复朝奉郎、七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轼起于忧患 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夸者。轼曰:“昔林希同 在馆中,年且长。”确曰:“希固当先公耶?”卒不许。二年,兼侍读。每进 读至治乱兴衰、邪正得失之际,未尝不反复开导,觊有所启悟。哲宗虽恭默不言 辄首肯之。尝读祖宗《宝训》,因及时事,轼历言:“今赏罚不明,善恶无所劝 沮;又黄河势方北流,而强之使东;复人入镇戎,杀掠数万人,帅臣不以闻。每 事如此,恐浸成衰乱之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 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 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 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大臣议迁之岭南。 轼密疏:“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 政为小累。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宣 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轼出郊,用前执政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银合,慰劳甚 厚。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夸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辦, 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七年,徙扬州。旧发运 司主东南漕法,听操舟者私载物货,故操舟者辄富厚,以官舟为家,补其敝漏 且周船夫之乏,故所载率皆速达无虞。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 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轼请复旧,从之。未阅岁,以兵部尚书召兼侍读。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B.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C.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D.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有主持,执掌意;知州,地方行政机构州之长官。元祐年间,苏轼知登州 写下了“西北望,射天狼”的词句
A.小说题目为“麦穗的故事”,一方面概括了文章关于士兵麦穗的成长这一主要 内容;另一方面对应文中多处关于麦子的梦,意蕴丰富,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写了一个憨厚的乡村男孩,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现代军人的过程,运用 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坚韧、进取、富有责任感的军人的形象。 C.小说塑造了以主人公麦穗为代表的边疆战士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 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在风中站成了一个‘沙人'”的副连长,不断鼓励麦穗的 营长。 D.复习时,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麦穗开始了长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因为生活 艰苦、单调寂寞,他边唱边流泪,最终坚忍不拔的精神与战友们的鼓励助他顺利 考上军校。 8.小说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结尾写到“麦穗睡着梦见了麦子,梦里的麦子谦逊地低下头,站得整整齐 齐,像一个个当兵的好小伙子”,改为“麦穗梦见青稞己然灌浆,泛着淡淡的金 黄,迎着雪域高原的寒风” 好不好,为什么?(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哲宗立,(苏轼)复朝奉郎、七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轼起于忧患 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夸者。轼曰:“昔林希同 在馆中,年且长。”确曰:“希固当先公耶? ”卒不许。二年,兼侍读。每进 读至治乱兴衰、邪正得失之际,未尝不反复开导,觊有所启悟。哲宗虽恭默不言, 辄首肯之。尝读祖宗《宝训》,因及时事,轼历言:“今赏罚不明,善恶无所劝 沮;又黄河势方北流,而强之使东;复人入镇戎,杀掠数万人,帅臣不以闻。每 事如此,恐浸成衰乱之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 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 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 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大臣议迁之岭南。 轼密疏:“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 政为小累。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 宣 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轼出郊,用前执政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银合,慰劳甚 厚。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夸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辦, 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七年,徙扬州。旧发运 司主东南漕法,听操舟者私载物货,故操舟者辄富厚,以官舟为家,补其敝漏, 且周船夫之乏,故所载率皆速达无虞。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 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轼请复旧,从之。未阅岁,以兵部尚书召兼侍读。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B.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C.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D.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知,有主持,执掌意;知州,地方行政机构州之长官。元祐年间,苏轼知登州, 写下了“西北望,射天狼”的词句
B.古代多以右为上,为贵,为高。文中的“朝中无出公右者”与“位在廉颇之右” 句中的“右”的意思是相同的 C.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称。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烽 火扬州路”的意思是相同的。 D.牒,文书:度牒,官府发给出家僧道的凭证,宋时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军政费 用。苏轼易米救饥,即卖度牒之利。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侍帝读经,冀有启悟。每次在皇帝面前诵读到治乱兴衰及朝政得失的时候, 都反复开导,希望皇帝能有所启发。哲宗虽沉默不言,却常常赞成 B.苏轼主掌贡举,关怀士子。苏轼主持礼部考试,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 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约束,使他们能展其能。 C.苏轼密疏进言,秉持忠诚。听到谏官对蔡确的处置,苏轼上疏密奏,提出自已 的建议,太后接受了苏轼的建议,在他外任之时,给予优厚的慰劳。 D.苏轼担任知州,德泽生民。杭州饥疫并发,苏轼请求减免赋税,用度牒换米以 救饥者;扬州船家因禁私载而生活困苦,苏轼请求恢复旧制得到允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 高适 人曰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②,愧尔东西南北人! 【注】:①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杜二拾遗:即杜甫。②二千石: 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此时,高适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 14.以下对于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思故乡”是说杜甫,也是说诗人,一个“思”字将二人的情感紧密地联结起 来 B.梅花开满枝条,让人空自断肠,这“断肠”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 C.诗人身在南蕃,想参预朝政却不能,难免心中百忧又千虑,其忧国情怀于此可 见 D.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闲散自适,而今携书佩剑奔走宦途,慷慨豪 迈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B.古代多以右为上,为贵,为高。文中的“朝中无出公右者”与“位在廉颇之右” 句中的“右”的意思是相同的。 C.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称。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烽 火扬州路”的意思是相同的。 D.牒,文书;度牒,官府发给出家僧道的凭证,宋时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军政费 用。苏轼易米救饥,即卖度牒之利。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苏轼侍帝读经,冀有启悟。每次在皇帝面前诵读到治乱兴衰及朝政得失的时候, 都反复开导,希望皇帝能有所启发。哲宗虽沉默不言,却常常赞成。 B.苏轼主掌贡举,关怀士子。苏轼主持礼部考试,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 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约束,使他们能展其能。 C.苏轼密疏进言,秉持忠诚。听到谏官对蔡确的处置,苏轼上疏密奏,提出自己 的建议,太后接受了苏轼的建议,在他外任之时,给予优厚的慰劳。 D.苏轼担任知州,德泽生民。杭州饥疫并发,苏轼请求减免赋税,用度牒换米以 救饥者;扬州船家因禁私载而生活困苦,苏轼请求恢复旧制得到允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 高适 人曰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②,愧尔东西南北人! 【注】:①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杜二拾遗:即杜甫。②二千石: 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此时,高适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 14.以下对于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思故乡”是说杜甫,也是说诗人,一个“思”字将二人的情感紧密地联结起 来。 B.梅花开满枝条,让人空自断肠,这“断肠”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 同。 C.诗人身在南蕃,想参预朝政却不能,难免心中百忧又千虑,其忧国情怀于此可 见。 D.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闲散自适,而今携书佩剑奔走宦途,慷慨豪 迈。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