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桃花源记 课时 课时 撰写 孙玉凤时间 2013/8/26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 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导学。 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 作者 :(约365-427),又名 诗人,散文家,别号 谥号 资料链接。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 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 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眾、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 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 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晋太元中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男女衣着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妻子邑人 间隔此中人语云 诣太守 无问津者 3、熟读课文。 ■课堂教学
1 课题 桃花源记 课时 3 课时 撰写 孙玉凤 时间 2013/8/26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 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导学。 1、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 》 。作者 :(约 365-427),又名 , 字 , 诗人,散文家, 别号 ,谥号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晋.太元中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男女衣着.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妻子邑.人 间.隔 此中人语.云 诣.太守 无问津.者 3、熟读课文。 ■课堂教学。 资料链接。 陶渊明 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 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 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 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 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 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1、情境导入 2、纠正预习错误。 3、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朗读指导 ①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如:“忽逢桃花林,夹岸徽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 句读得略平缓,b、c句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的读 出感情意味 4、对照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一段。 (1)重点词语。 捕鱼为业 缘溪行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甚异之 欲穷其林 (2)重点句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5、再读课文,思考: (1)概括本段的意思 (2)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布置作业
2 1、情境导入。 2、纠正预习错误。 3、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朗读指导: ① 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 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如“a 问今是.何世,b 乃.不知有汉,c 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 句读得略平缓,b、c 句宜有起伏;a 句后停顿略久些,b、c 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的读 出感情意味。 4、对照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一段。 (1)重点词语。 捕鱼为.业 缘.溪行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甚异.之 欲穷.其林 (2)重点句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5、再读课文,思考: (1)概括本段的意思。 (2)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课堂小测。(另附试卷) ■课堂教学 学习第二自然段。 l、熟读第二自然段,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重点词语 仿佛若有光 才通人 屋舍俨然 悉如外人 垂 黄发垂 阡陌交通 并怡然自乐 (2)重点句子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着,并怡然自乐。 2、再读课文,思考: (1)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2)本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 (3)本文中是怎样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 (4)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
3 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课堂小测。(另附试卷) ■课堂教学。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熟读第二自然段,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重点词语。 仿佛..若有光 才.通人 屋舍俨然.. 属.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阡陌交通.. 并.怡然..自乐 (2)重点句子。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再读课文,思考: (1)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 2)本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 ( 3)本文中是怎样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 ( 4)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熟读第三自然段,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重点词语。 乃大惊 具答之 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 妻子邑人 绝境 遂与外人间隔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皆叹惋 延至其家 辞去 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2)重点句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要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再读课文,思考: (1)哪些句子体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2)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桃花源人和渔人谈话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4 二 、学习第三自然段。 1、熟读第三自然段,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重点词语。 乃.大惊 具.答之 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 妻子..邑人 绝境.. 遂.与外人间隔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皆.叹惋 延.至其家 辞去. 语.云 不足为 ...外人道也 (2)重点句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再读课文,思考: (1)哪些句子体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2)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桃花源人和渔人谈话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5)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高 开?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2、完成学案 第三课时 ■课前小测。 ■课堂教学 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l、熟读第四、五、六自然段,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重点词语。 既出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及郡下 诣太守 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 欣然规往_ 未果,寻病终 无问津者 (2)重点句子。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后遂无问津者
5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5)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 开? ■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2、 完成学案。 第三课时 ■课前小测。 ■课堂教学。 一、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熟读第四、五、六自然段,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重点词语。 既.出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及.郡下 诣.太守 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 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无问津..者 (2)重点句子。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后遂无问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