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_物理方法),其中浄化 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坯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 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其他 1)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 化物。 (2)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CuSO4+5H2O=CuS046H20 水的吸收:常用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铁粉 二、氢气H2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Ⅰ)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2H1+0些2H:0点燃前,要验纯(方法?)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2)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H2+ CuO Cu+H20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H、C、CQ)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Zn+H2SO4=ZnS04+H2↑Zn+2Hcl=ZnCl2+H2↑ 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浓盐酸有强挥发性 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的原因_浓硫酸和硝酸有强氧化性 4、氢能源 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三、分子与原子 原子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四、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构成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H、O、M、C1 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1)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 点燃 4、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 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 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其他 (1) 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 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CuSO4+5H2O = CuSO4·5H2O 水的吸收:常用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铁粉。 二、氢气 H2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1)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2H2+O2====2H2O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2) 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H2 + CuO === Cu + H2O 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 H2、C、CO)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Zn + H2 SO4 = ZnSO4 +H2↑ Zn + 2HCl = ZnCl2 +H2↑ 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 浓盐酸有强挥发性 ; 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的原因 浓硫酸和硝酸有强氧化性 。 4、氢能源 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三、分子与原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四、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 构成 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2、O2、N2、Cl2。 离子:NaCl 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分类 惮质: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纯净物 (一种元素) 种物质)(化合物:「有机化合物CH、CHOH、GH2O、淀粉、蛋白质(多 种元素 氧化物 无机化合物 酸 HCl H2SO HNO3 NaOH Ca(OH) KOH 盐 Nacl Cuso Na, CO3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学案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核内质子数 原子核 (带电) 最外层上有2 原子核 个电子 原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 第一电子层 (带负电)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 电荷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4)决定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 电子数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2、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注意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 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一一元素符号一一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书写方法: 表示某种元素 b、意义 如O:氧元素 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C、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0:只表示3个氧原子 有关元素周期表 *发现:门捷列夫 7横行(7个周期)各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加 *排列依据 18纵行(16族)各族最电外层电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化学性质相似)
分类 单质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纯净物 (一种元素) (一种物质)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CH4、C2H5OH、C6H12O6、淀粉、蛋白质(多 种元素) 氧化物 H2O CuO CO2 无机化合物 酸 HCl H2SO4 HNO3 碱 NaOH Ca(OH)2 KOH 盐 NaCl CuSO4 Na2CO3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学案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 电荷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 上 (4)三决定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 电子数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 最外层电子数为 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 均为稳定结构) 2、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注意: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 O2、O3 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 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书写方法: b、意义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 如 Fe、He 、C 、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 3O:只表示 3 个氧原子 c、有关元素周期表 *发 现:门捷列夫 *排列依据 +12 2 8 2 原子核 核内质子数 第一电子层 最外层上有 2 个电子 (带 电) (不带电) 电 ) (带 电) 原子 原子核 电子 质子 中子 正 负 表示某种元素 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 O: 氧元素 一个氧原子 7 横行(7 个周期) 18 纵行(16 族) 各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加 各族最电外层电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化学性质相似)
*注:原子序数=质子数 金属元素:如Mg、A,最外层电子数特点:< d、分类 非金属元素:如N、C,最外层电子数特点:≥4 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最外层电子数特点:2或 e、元素之最:地壳:0、Si、Al、Fe 细胞:0、C、H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二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同种元素的原 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子与离子比较 质子数>电子数:则为阳离子,如A1)0质子数相等 原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 ②电子数及最外 质子数<电子数:则为阴离子,O 层电子数不同 ③电子层数可能 相同 (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粒子的种类 原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别 符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用阳离子符号表 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物质的组成的表示 1、化合价 a、写法及意义:Mg: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MgC1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b、几种数字的含义 Fe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个亚铁离子 2H20两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 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d、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 2、化学式 a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 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N2、Cl2。 b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3,CH除外) (2)意义:如化学式H2O的意义:4点化学式Fe的意义:3点 (3)计算 a、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b、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c、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知识点 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秧类、数貝、质曩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注:原子序数=质子数 d、分类 e、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C、H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 Fe3+ :一个铁离子带 3 个单位正电荷 (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 (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粒子的种类 原 子 离 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 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符 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阳离子符号表示 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二、物质的组成的表示: 1、化合价 a、写法及意义: Mg:镁元素化合价为+2 价 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 价 b、几种数字的含义 Fe2+ 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2+:3 个亚铁离子 2H2O 两个水分子, 每个水分子含有 2 个氢原子 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d、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 0 2、化学式 (1)写法: a 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 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 O2、H2、N2、Cl2 。 b 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3,CH4 除外) (2)意义:如化学式 H2O 的意义:4 点 化学式 Fe 的意义:3 点 (3)计算: a、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b、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c、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知识点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金属元素:如 Mg、Al,最外层电子数特点:< 4非金属元素:如 N、C,最外层电子数特点:≥4 稀有气体元素:如 He、Ne。最外层电子数特点:2 或 8 质子数>电子数:则为阳离子,如 Al3+ 质子数<电子数:则为阴离子,O2-- 同种元素的原 子与离子比较: ①质子数相等 ②电子数及最外 层电子数不同, ③电子层数可能 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