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至罗彻斯特大学经济系任教授。 9年后到康奈尔大学任教授。1972年荣获洛 克菲勒( Rockefeller)讲座教授,到菲律宾大 学讲学。1980年筹备建立中华经济研究所, 次年任院长,1990年起任该院董事长。 2009420中宏(19) 《中宏》讲义,张延著。版权所有
2009-4-20 中宏(19) 《中宏》讲义,张延著。版权所有 11 • 1960年至罗彻斯特大学经济系任教授。 年至罗彻斯特大学经济系任教授。 9年后到康奈尔大学任教授。 年后到康奈尔大学任教授。1972年荣获洛 克菲勒(Rockefel1er Rockefel1er)讲座教授,到菲律宾大 讲座教授,到菲律宾大 学讲学。1980年筹备建立中华经济研究所, 年筹备建立中华经济研究所, 次年任院长,1990年起任该院董事长。 年起任该院董事长
1956年,蒋硕杰在美国经济评论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AER)上发表的 《流动偏好理论与可贷资金理论,乘数分析与 速度分析的一个综合》中指出:所有应用流动 偏好理论的经济学家,都犯了忽视货币供求中 的流量因素一一这个共同错误 2009420中宏(19) 《中宏》讲义,张延著。版权所有
2009-4-20 中宏(19) 《中宏》讲义,张延著。版权所有 12 • 1956年,蒋硕杰在美国经济评论 年,蒋硕杰在美国经济评论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AER )上发表的 《流动偏好理论与可贷资金理论,乘数分析与 流动偏好理论与可贷资金理论,乘数分析与 速度分析的一个综合 速度分析的一个综合》中指出:所有应用流动 中指出:所有应用流动 偏好理论的经济学家,都犯了 偏好理论的经济学家,都犯了忽视货币供求中 忽视货币供求中 的流量因素 —— 这个共同错误。 这个共同错误
文章认为:假如(1)交易性货币需求(即 凯恩斯的筹资的流动性需求得到充分的重 视;(2)针对利率和其他参数的变动而调整 持有货币的存量需求可以假定为能在瞬间 内完成,那么流动偏好理论就将等同于可 贷资金理论。 2009420中宏(19) 《中宏》讲义,张延著。版权所有
2009-4-20 中宏(19) 《中宏》讲义,张延著。版权所有 13 • 文章认为:假如 文章认为:假如(1)交易性货币需求 交易性货币需求(即 凯恩斯的筹资的流动性需求 凯恩斯的筹资的流动性需求)得到充分的重 视;(2)针对利率和其他参数的变动而调整 针对利率和其他参数的变动而调整 持有货币的存量需求可以假定为能在瞬间 持有货币的存量需求可以假定为能在瞬间 内完成,那么流动偏好理论就将等同于可 内完成,那么流动偏好理论就将等同于可 贷资金理论
而实际上,交易性货币需求的流量性质一贯 为应用流动偏好理论的经济学家们所忽视; 同时,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中,考虑到事 实上的时滯问题,在决定需求的诸变量和存 量供给再次变动之前,为适应货币存量需求 和现行利率而对货币存量需求进行充分的调 整是不可能在瞬间完成的。 2009420中宏(19) 《中宏》讲义,张延著。版权所有
2009-4-20 中宏(19) 《中宏》讲义,张延著。版权所有 14 • 而实际上,交易性货币需求的流量性质一贯 交易性货币需求的流量性质一贯 为应用流动偏好理论的经济学家们所忽视 为应用流动偏好理论的经济学家们所忽视; 同时,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中,考虑到 同时,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中,考虑到事 实上的时滞问题,在决定需求的诸变量和存 问题,在决定需求的诸变量和存 量供给再次变动之前,为适应货币存量需求 量供给再次变动之前,为适应货币存量需求 和现行利率而对货币存量需求进行充分的调 对货币存量需求进行充分的调 整是不可能在瞬间完成的。 整是不可能在瞬间完成的
1957年,蒋硕杰在AER上又发表《流动 偏好理论与可贷资金理论:回答》回应 G·奥克莱(G· Ackley)对上一篇文章的质 疑。更加明确指出正是这种非瞬时性的调 整,可贷资金理论及流量分析要比流动偏好 理论及存量分析更为正确可行。这是蒋硕杰 对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的初次批评。 2009420中宏(19) 《中宏》讲义,张延著。版权所有
2009-4-20 中宏(19) 《中宏》讲义,张延著。版权所有 15 • 1957年,蒋硕杰在AER上又发表《流动 偏好理论与可贷资金理论:回答 偏好理论与可贷资金理论:回答》回应 G · 奥克莱(G · Ackley)对上一篇文章的质 对上一篇文章的质 疑。更加明确指出正是这种非瞬时性的调 疑。更加明确指出正是这种非瞬时性的调 整,可贷资金理论及流量分析要比流动偏好 整,可贷资金理论及流量分析要比流动偏好 理论及存量分析更为正确可行。 理论及存量分析更为正确可行。这是蒋硕杰 对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的初次批评。 对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的初次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