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的故事:从乐师到金融奇才 http://finance.sinacomcn2004年05月20日03:27新闻晨报 现年78岁的格林斯潘喜爱音乐和运动,曾在纽约 时报广场派拉蒙剧院下面的一家夜总会里演奏萨克斯 管。音乐梦“破灭”转行经济学,1987年8月开始担 任美联储主席,历经四位总统,迄今已经4次担任此职 他导引下的美国经济经历过两次衰退、一次股市泡沫和 一次历史上最长的增长期。 格林斯潘是个“一打喷嚏,全球就得下雨”的“财神爷”,在克林顿时代创造出 通货膨胀型”经济奇迹。美国的一家媒体在1996年总统大选时说道:“谁当总统都无 所谓,只要让艾伦当联储主席就行。” 虽然格林斯潘一次次的直接干预虽然挽救了市场,但也加大了“道德风险”。有了 格林斯潘“看跌期权”的保护,投资者更加不顾风险。也许是意识到自己的威力太大 为了不至于给市场带来太大的冲击,格林斯潘讲话越来越“含糊”,他的名言因此而产 生:“如果你们认为确切地理解了我讲话的含义,那么,你们肯定是对我的讲话产生了 误解
格林斯潘的故事:从乐师到金融奇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 年 05 月 20 日 03:27 新闻晨报 现年 78 岁的格林斯潘喜爱音乐和运动,曾在纽约 时报广场派拉蒙剧院下面的一家夜总会里演奏萨克斯 管。音乐梦“破灭”转行经济学,1987 年 8 月开始担 任美联储主席,历经四位总统,迄今已经 4 次担任此职。 他导引下的美国经济经历过两次衰退、一次股市泡沫和 一次历史上最长的增长期。 格林斯潘是个“一打喷嚏,全球就得下雨”的“财神爷”,在克林顿时代创造出 “零 通货膨胀型”经济奇迹。美国的一家媒体在 1996 年总统大选时说道:“谁当总统都无 所谓,只要让艾伦当联储主席就行。” 虽然格林斯潘一次次的直接干预虽然挽救了市场,但也加大了“道德风险”。有了 格林斯潘“看跌期权”的保护,投资者更加不顾风险。也许是意识到自己的威力太大, 为了不至于给市场带来太大的冲击,格林斯潘讲话越来越“含糊”,他的名言因此而产 生:“如果你们认为确切地理解了我讲话的含义,那么,你们肯定是对我的讲话产生了 误解
格林斯潘十八年风雨盘点通胀纪录控于股掌 http://finance.sinacomcn2005年08月26日09:30金时网·金融时报 26日,美国货币政策领域的头头脑脑们又将齐聚堪萨斯城,参加美联储每年召开的 年度经济研讨会。与前几年诸如“重新思考稳定性政策”、“收入不均问题与政策选 择”等沉重话题相比,在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卸仼前的最后一次年度会议上,人们更关 注的话题是格林斯潘时代将留予未来何等借鉴。这一次,格老在做好开幕发言之后,更 多的时间将细听他人评说过去18年的风风雨雨 自1987年就任美联储主席以来,格林斯潘带领美国人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无 论是经历通货膨胀还是经济衰退,无论是承受别国金融危机的振荡还是陷入本土恐怖袭 击的阴影,格林斯潘的存在本身成为支撑美国民众信心的重要因素。盘点过去的18年, 作为美国货币政策制定的灵魂人物,格林斯潘的建树不可磨灭。 通胀纪录控于股掌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央行行长来说,在离任之际留给国人一个更好更健康的经济环 境都是他们的事业梦想。而今天,这个梦想的简化表述就是“价格稳定”,这已经成为 最大化稳定增长的最佳途径。比如,格林斯潘的前任保罗·沃尔克就将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年增长率由其就任时的15%压低到4%左右。从数字来看,显然任何继任者都无法 望其项背。那么格林斯潘做到了什么?目前,在能源价格上涨5%背景之下,美国的 CPI由其接任时的4.3%降至3.2%,去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CPI年增长率则下降了一半, 目前保持在2.1%的水平。 但如果仅是将这一成绩与1987年的数字进行简单的横向对比,就大大抹煞了格老 的功劳。事实上,格林斯潘的真正贡献在于18年来他不断地寻找更新更科学的衡量标
格林斯潘十八年风雨盘点 通胀纪录控于股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 年 08 月 26 日 09:30 金时网·金融时报 26 日,美国货币政策领域的头头脑脑们又将齐聚堪萨斯城,参加美联储每年召开的 年度经济研讨会。与前几年诸如“重新思考稳定性政策”、“收入不均问题与政策选 择”等沉重话题相比,在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卸任前的最后一次年度会议上,人们更关 注的话题是格林斯潘时代将留予未来何等借鉴。这一次,格老在做好开幕发言之后,更 多的时间将细听他人评说过去 18 年的风风雨雨。 自 1987 年就任美联储主席以来,格林斯潘带领美国人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无 论是经历通货膨胀还是经济衰退,无论是承受别国金融危机的振荡还是陷入本土恐怖袭 击的阴影,格林斯潘的存在本身成为支撑美国民众信心的重要因素。盘点过去的 18 年, 作为美国货币政策制定的灵魂人物,格林斯潘的建树不可磨灭。 通胀纪录控于股掌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央行行长来说,在离任之际留给国人一个更好更健康的经济环 境都是他们的事业梦想。而今天,这个梦想的简化表述就是“价格稳定”,这已经成为 最大化稳定增长的最佳途径。比如,格林斯潘的前任保罗·沃尔克就将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年增长率由其就任时的 15%压低到 4%左右。从数字来看,显然任何继任者都无法 望其项背。那么格林斯潘做到了什么?目前,在能源价格上涨 50%的背景之下,美国的 CPI 由其接任时的4.3%降至3.2%,去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CPI 年增长率则下降了一半, 目前保持在 2.1%的水平。 但如果仅是将这一成绩与 1987 年的数字进行简单的横向对比,就大大抹煞了格老 的功劳。事实上,格林斯潘的真正贡献在于 18 年来他不断地寻找更新更科学的衡量标
准来界定通胀水平,在PⅠ指数中考虑了“质量调整价格”等诸多因素,使得这一指数 能够更加精确地反映现实经济状况,提供有效决策依据。 CPI的一大改进就是允许消费者在一定类别内的替换选择。比如,将便宜的苹果换 成昂贵的桃子可能会提升生活成本,但是这并不计入通胀,因为通胀是指从货币购买力 的角度来考察价格水平的整体上扬或下降。格林斯潘并未就此止步,他进一步采用了核 心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照此计算,美国的实际生活成本年增长率仅为1.9%。日前, 美国劳工统计局编撰的一个系列将1978年至1998年的通胀年增长率调低0.45个百分 点,如果按现行计算方法,过去27年的CPI和核心CPI年增长率将下调0.38个百分点。 货币政策举重若轻 执掌美联储大印18年来,格林斯潘在制定货币政策过程中的表现使得任何人都无 法将其归入某一门派。他从不拘泥于仼何一种经济模型和理论,相反所有的理论不过是 格林斯潘口袋里的后备资源,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主张升息时格林斯潘抖出威克塞尔 模式,力主降息时他又打出凯恩斯理论的大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2000年11月时格 林斯潘曾表示担心通胀走高的危险,而在6个星期后他却出奇不意地在两次联储会议期 间将利率削减了50个基点。在自去年6月以来的连续10次加息过程中,格林斯潘也是 表现得气定神闲。不容置疑,他就像一位技法高超的魔术师,让人捉摸不定,结果却总 是令人喜出望外。也许,变幻莫测的金融世界需要的就是拥有如此自信与判断力的掌舵 者吧 数字面前意眼独具 在纷繁的经济数据面前,没有谁比格林斯潘的目光更加独到了。在前联储经济学家 的眼中,格林斯潘总是能够把看似全不相干的数据整合到一起,然后呈递给人们一个有 机的丝丝入扣的经济全景
准来界定通胀水平,在 CPI 指数中考虑了“质量调整价格”等诸多因素,使得这一指数 能够更加精确地反映现实经济状况,提供有效决策依据。 CPI 的一大改进就是允许消费者在一定类别内的替换选择。比如,将便宜的苹果换 成昂贵的桃子可能会提升生活成本,但是这并不计入通胀,因为通胀是指从货币购买力 的角度来考察价格水平的整体上扬或下降。格林斯潘并未就此止步,他进一步采用了核 心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照此计算,美国的实际生活成本年增长率仅为 1.9%。日前, 美国劳工统计局编撰的一个系列将 1978 年至 1998 年的通胀年增长率调低 0.45 个百分 点,如果按现行计算方法,过去 27 年的 CPI 和核心 CPI 年增长率将下调 0.38 个百分点。 货币政策举重若轻 执掌美联储大印 18 年来,格林斯潘在制定货币政策过程中的表现使得任何人都无 法将其归入某一门派。他从不拘泥于任何一种经济模型和理论,相反所有的理论不过是 格林斯潘口袋里的后备资源,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主张升息时格林斯潘抖出威克塞尔 模式,力主降息时他又打出凯恩斯理论的大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2000 年 11 月时格 林斯潘曾表示担心通胀走高的危险,而在 6 个星期后他却出奇不意地在两次联储会议期 间将利率削减了 50 个基点。在自去年 6 月以来的连续 10 次加息过程中,格林斯潘也是 表现得气定神闲。不容置疑,他就像一位技法高超的魔术师,让人捉摸不定,结果却总 是令人喜出望外。也许,变幻莫测的金融世界需要的就是拥有如此自信与判断力的掌舵 者吧。 数字面前慧眼独具 在纷繁的经济数据面前,没有谁比格林斯潘的目光更加独到了。在前联储经济学家 的眼中,格林斯潘总是能够把看似全不相干的数据整合到一起,然后呈递给人们一个有 机的丝丝入扣的经济全景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统计数字公布以前,格林斯潘就预感到了生产力的结构性 上扬。因此,在通胀增速开始减缓的背景之下,他顶住了来自联储内外的升息压力以降 低经济增速。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风险管理与泡沫管理 格林斯潘在货币政策中引入了风险管理的概念,而以往人们一向认为这个概念更适 合于美联储管辖之下的大小银行而非美联储本身。对此,格林斯潘强调政策制定者必须 考虑整体经济的风险,对风险进行量化,计算相关成本,并以此为依据作出货币政策。 那么在出现资产泡沫时风险管理的方法到哪里去了呢?格林斯潘曾经历了上世纪 90年代末技术和网络股泡沫以及眼下潜在的房市泡沫,他在管理与泡沫相关的风险时采 取的是以静制动的方法,即任泡沫自行膨胀至破裂后再来收拾残局。如果在1996年12 月格林斯潘首次提出存在不合理的过热增长时即戳破泡沫,则美国经济将为此付出巨大 成本。而从风险的角度讲,显然任泡沫破灭的风险要大于预先控制的风险。因此,在风 险管理与泡沫管理的取舍上,格林斯潘机智而有度的妥协令人耳目一新,更为后人提供 了可贵的借鉴 18年风雨一路走来,格林斯潘战果累累,赢得了从上到下的信任与尊重。然而,无 论格老本人是否愿意,无论美国民众是否愿意,格林斯潘时代终将结束,而格林斯潘给 美联储带来的光环对于任何一个继任者来说都将构成巨大压力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在统计数字公布以前,格林斯潘就预感到了生产力的结构性 上扬。因此,在通胀增速开始减缓的背景之下,他顶住了来自联储内外的升息压力以降 低经济增速。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风险管理与泡沫管理 格林斯潘在货币政策中引入了风险管理的概念,而以往人们一向认为这个概念更适 合于美联储管辖之下的大小银行而非美联储本身。对此,格林斯潘强调政策制定者必须 考虑整体经济的风险,对风险进行量化,计算相关成本,并以此为依据作出货币政策。 那么在出现资产泡沫时风险管理的方法到哪里去了呢?格林斯潘曾经历了上世纪 90 年代末技术和网络股泡沫以及眼下潜在的房市泡沫,他在管理与泡沫相关的风险时采 取的是以静制动的方法,即任泡沫自行膨胀至破裂后再来收拾残局。如果在 1996 年 12 月格林斯潘首次提出存在不合理的过热增长时即戳破泡沫,则美国经济将为此付出巨大 成本。而从风险的角度讲,显然任泡沫破灭的风险要大于预先控制的风险。因此,在风 险管理与泡沫管理的取舍上,格林斯潘机智而有度的妥协令人耳目一新,更为后人提供 了可贵的借鉴。 18 年风雨一路走来,格林斯潘战果累累,赢得了从上到下的信任与尊重。然而,无 论格老本人是否愿意,无论美国民众是否愿意,格林斯潘时代终将结束,而格林斯潘给 美联储带来的光环对于任何一个继任者来说都将构成巨大压力
格林斯潘的遗产 http://finance.sinacomcn2005年07月14日08:54第一财经日报 墨子有云:“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美国经济近几十年来的一枝独秀, 很大程度上和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敏锐非凡的睿智思想、细微高超的调控手法、 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休戚相关。以至于1996年美国大选前夕,《财富》杂志在封面上 放上了一句令人咋舌的口号:“笨蛋!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当美联储主席就 成。” 但现在是时候和这位活着的“传奇人物”说再见了,在即将到来的2006年1月6 日,年届八旬的格林斯潘将退下神坛。一时间人们对美联储新掌门人的候选人争论不休, 但无论如何,没有人相信会有人能比格林斯潘做得更好,就像1987年8月保罗·沃克 尔辞去美联储主席职务时没有人相信格林斯潘会超越这位“冷面巨人”一样。 格林斯潘也许是世界上成功诠释“中央银行行长”一词的第一人,在任期间,美国 经济略有起伏的强势表演就是对他独一无二调控晢学的最佳褒奖,而这些调控晢学也是 格林斯潘留给全世界政策制定者的宝贵遗产,也许它们字面上是冷冰冰的,但却能给一 国经济带来温暖 首先,了解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身居央行行长之位,意味着手握威力无比的 货币魔杖,通过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国民经济的大多数经济变量都能受到央行行长的 直接或间接影响。在眼花缭乱的政策菜单上,分清楚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是最为关键的。 格林斯潘用几十年的言传身教说明,对于货币政策而言,维持物价稳定才是当仁不让的 首要目标。 当然,促进经济增长一直是央行行长面临的最大诱惑,但屈从于此只能给国民经济 带来意想不到的政策性波动,正如弗里德曼所言:“试图熨平经济周期的经济政策也许 正是经济动荡的万恶之首。”格林斯潘任期内虽然经历了两次经济衰退,但他的视线从 来没有真正离开过通货膨胀指标,通过有节奏的利率调整,格林斯潘为美国经济增长营 造了稳定合意的货币环境。不过,格林斯潘偶尔也会对其他经济变量,甚至是别国的汇
格林斯潘的遗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 年 07 月 14 日 08:54 第一财经日报 墨子有云:“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美国经济近几十年来的一枝独秀, 很大程度上和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敏锐非凡的睿智思想、细微高超的调控手法、 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休戚相关。以至于 1996 年美国大选前夕,《财富》杂志在封面上 放上了一句令人咋舌的口号:“笨蛋!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当美联储主席就 成。” 但现在是时候和这位活着的“传奇人物”说再见了,在即将到来的 2006 年 1 月 6 日,年届八旬的格林斯潘将退下神坛。一时间人们对美联储新掌门人的候选人争论不休, 但无论如何,没有人相信会有人能比格林斯潘做得更好,就像 1987 年 8 月保罗·沃克 尔辞去美联储主席职务时没有人相信格林斯潘会超越这位“冷面巨人”一样。 格林斯潘也许是世界上成功诠释“中央银行行长”一词的第一人,在任期间,美国 经济略有起伏的强势表演就是对他独一无二调控哲学的最佳褒奖,而这些调控哲学也是 格林斯潘留给全世界政策制定者的宝贵遗产,也许它们字面上是冷冰冰的,但却能给一 国经济带来温暖。 首先,了解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身居央行行长之位,意味着手握威力无比的 货币魔杖,通过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国民经济的大多数经济变量都能受到央行行长的 直接或间接影响。在眼花缭乱的政策菜单上,分清楚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是最为关键的。 格林斯潘用几十年的言传身教说明,对于货币政策而言,维持物价稳定才是当仁不让的 首要目标。 当然,促进经济增长一直是央行行长面临的最大诱惑,但屈从于此只能给国民经济 带来意想不到的政策性波动,正如弗里德曼所言:“试图熨平经济周期的经济政策也许 正是经济动荡的万恶之首。”格林斯潘任期内虽然经历了两次经济衰退,但他的视线从 来没有真正离开过通货膨胀指标,通过有节奏的利率调整,格林斯潘为美国经济增长营 造了稳定合意的货币环境。不过,格林斯潘偶尔也会对其他经济变量,甚至是别国的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