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口分布不平衡性 重庆市未划出之前,四川省人口居全国第一,据1995年10月1日0时,全省(含重庆 直辖市)人口抽样调查,总人口为11281万人。重庆市划为直辖之后,人口减少3000多万。但 四川仍是一个人口大省。截至2003年12月31日统计四川尚有总人口85293932人。四川人口 分布极不平衡,大致以青川一北川一都江堰一雅安一马边一屏山县为界,界东以盆地为主体的东 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集中了全省90%的人口:界西以高山高原为主体地区, 土地面积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却只居住着不到全省10%的人口。无论西部和东部的人口,受地 形地貌的制约,大多居住在平原、丘陵、低山、河谷地带。随山势的拔升,自然环境的恶劣, 人口呈递降趋势。全省各市、区、州内,以成都市的人口最多,达960·39万人,占全省的 11.5%;最少的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仅77·.03万人,占全省的0.76%人口的分布还 受四川经济建设发展的影响。原本人烟稀少地,但因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递增极快,如攀枝 花市现有人口己高达92.6万人。此外,人口除集中在各大、中城市外,在铁路、公路、水路等 交通沿线居多。 六、民族众多而各民族历史进程的不平衡性 四川是古人类故乡之一,很古时就有众多的族群分布于此,东部盆地大体属于古代百濮 民族,西部山地主要生活着藏羌语支的各族先民,后来再从东南面渐渐迁入苗族、布依族、壮族 等。今之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全省56个民族成份齐全。除汉族外,有少数民族55个 其中,世代居住在省内的少数民族有彝、藏、羌、苗、回、满、傣、傈僳、蒙古、壮、白、纳 西、布依等14个民族。据2000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省四川的汉族约有8120万人左右,占 四川总人口的95.5%:少数民族有412万人,占四川总的5%。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 344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3.5%。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68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 人口的16.5.5%。万人以上的民族有:鼻族212万人,藏族127万人,羌族30万人,苗族15 万人,回族11万人,土家族4万人,倮僳族2万人,满族1万人。四川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居 住在3个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3个自治县 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此外,政策上按民族县对待的尚有北川、 石棉、盐边、米易县和仁和、金口河区。 民族自治地幅员3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9%。其分布地域遼阔,人口密 度小,分布极不平衡,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特点。 由于各族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各民族产业结构和经济生活的不同,反映到上层建 筑中则表现为各族历史进程的差异。成都等地汉族在战国秦汉时已进入封建社会,而西部山地的 少数民族聚居区则不一致。故直至1956年民主改革之前,甘孜、阿坝的大多地方尚处于封建农
五、人口分布不平衡性 重庆市未划出之前,四川省人囗居全国第一,据 1995 年 10 月 1 日 0 时,全省(含重庆 直辖市)人口抽样调查,总人口为 11281 万人。重庆市划为直辖之后,人口减少 3000 多万。但 四川仍是一个人口大省。截至 2003 年 12 月 31 日统计四川尚有总人口 85293932 人。四川人口 分布极不平衡,大致以青川-北川-都江堰-雅安-马边-屏山县为界,界东以盆地为主体的东 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集中了全省 90%的人口; 界西以高山高原为主体地区, 土地面积占全省的 三分之一,却只居住着不到全省 10%的人口。无论西部和东部的人口,受地 形地貌的制约, 大多居住在平原、丘陵、低山、河谷地带。随山势的拔升,自然环境的恶劣, 人口呈递降趋势。 全省各市、 区、州内,以成都市的人口最多,达 960·39 万人,占全省 的 11.5%; 最少的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仅 77·.03 万人,占全省的 0.76%。 人口的分布还 受四川经济建设发展的影响。 原本人烟稀少地,但因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递增极快, 如攀枝 花市现有人口已高达 92.6 万人。此 外,人口除集中在各大、中城市外,在铁路、公路、水路等 交通沿线居多。 六、民族众多而各民族历史进程的不平衡性 四川是古人类故乡之一,很古时就有众多的族群分布于此,东部盆地大体属于古代百濮 民族,西部山地主要生活着藏羌语支的各族先民,后来再从东南面渐渐迁入苗族、布依族、壮族 等。今之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全省 56 个民族成份齐全。•除汉族外,有少数民族 55 个。 其中,世代居住在省内的少数民族有彝、藏、羌、苗、回、满、傣、傈僳、蒙古、壮、 白、纳 西、布依等 1 4 个民族。据 2000 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省四川的汉族约有 8120 万人左右, 占 四川总人口的 95.5%;少数民族有 412 万人,占四川总的 5%。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 344 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 83.5%。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 68 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 人口的 16.5.5%。万人以上的民族有:彝族 212 万人,藏族 127 万人,羌族 30 万人,苗族 15 万人,回族 11 万人,土家族 4 万人,傈僳族 2 万人,满族 1 万人。四川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居 住在 3 个自治州: 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 3 个自治县: 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 、峨边彝族自治县。此外,政策上按民族县对待的尚有北川、 石棉、盐边、 米易县和仁和、金口河区。 民族自治地幅员 30.5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62,9%。其分布地域遼阔,人口密 度小,分布极不平衡,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特点。 由于各族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各民族产业结构和经济生活的不同,反映到上层建 筑中则表现为各族历史进程的差异。成都等地汉族在战国秦汉时已进入封建社会,而西部山地的 少数民族聚居区则不一致。故直至 1956 年民主改革之前,甘孜、阿坝的大多地方尚处于封建农
奴制中:大凉山腹心地带彝族仍完整地保留着奴隶社会:而直至今日,沪沽湖畔的摩梭人仍保留 着母系氏族制的原始习俗 七、行政区划的密度分配不均匀性 由于山川形势、民族分布、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四川的行政区划表现为东部区 乡密集,西部区乡稀疏,密度分配呈现不均匀性。全省辖7个地区,3个自治州、13个地级市 18个县级市,150个县,8个自治县。省会成都市。自治州3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 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地级市12个:成都、自贡、攀枝花、泸州、绵阳、德阳、广元。 县级市18个:市辖区33个:县124个,自治县3个。大致北东自平武,南西到盐源为界分为东 西两部,东部区乡特别密集,在占全省面积三分之一的土地上,集中了三分之二的区乡;而西部 区乡极稀,在占全省三分之一的土地上,仅有10%的区乡。区乡密度最高的县是资中,密度值 (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区乡数的比值)是5.7:最低的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密度值仅0.1。 附:四川行政区划一览表:(见教材) 第二章四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四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区划调整后的四川在中国強国大局 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内容 积淀中华文明的重要地域 、四川是历代中国西部的经济大省 三、四川是古往今来政治军事的战客要地 四、四川的治乱对历代国家的稳定有重要影响 五、区划调整后的四川在中国強国大局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难点:四川是战略要地,四川治乱对国家稳定的重要影响,区划调整后的四川在中 国強国大局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考察调研相结合,中国地理与四川地理结合的教学方法。 安排组织学生考察四川不同地域的特点认识四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 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其他音象资料教学。 课堂教学时数:1课时 积淀中华文明的重要地域
奴制中;大凉山腹心地带彝族仍完整地保留着奴隶社会;而直至今日,沪沽湖畔的摩梭人仍保留 着母系氏族制的原始习俗。 七、行政区划的密度分配不均匀性 由于山川形势、民族分布、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四川的行政区划表现为东部区 乡密集,西部区乡稀疏,密度分配呈现不均匀性。全省辖 7 个地区,3 个自治州、13 个地级市, 18 个县级市,150 个县,8 个自治县。省会成都市。自治州 3 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 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地级市 12 个:成都、自贡、攀枝花、泸州、绵阳、德阳、广元。 县级市 18 个;市辖区 33 个;县 124 个,自治县 3 个。大致北东自平武,南西到盐源为界分为东 西两部,东部区乡特别密集,在占全省面积三分之一的土地上,集中了三分之二的区乡;而西部 区乡极稀,在占全省三分之一的土地上,仅有 10%的区乡。区乡密度最高的县是资中,密度值 (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区乡数的比值)是 5.7 ;最低的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密度值仅 0.1。 附﹕四川行政区划一览表:(见教材) 第二章 四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四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区划调整后的四川在中国強国大局 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内容:一、积淀中华文明的重要地域 二、四川是历代中国西部的经济大省 三、四川是古往今来政治军事的战畧要地 四、四川的治乱对历代国家的稳定有重要影响 五、区划调整后的四川在中国強国大局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难点:四川是战略要地,四川治乱对国家稳定的重要影响,区划调整后的四川在中 国強国大局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考察调研相结合,中国地理与四川地理结合的教学方法。 安排组织学生考察四川不同地域的特点认识四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 位。 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其他音象资料教学。 课堂教学时数:1 课时 一、积淀中华文明的重要地域
四川虽然地处西南,但历史非常悠久,从三星堆遗址到现代化产业,无一不是以历史的 事实告之我们,四川各族在开发四川的过程中,创造发展了一支有别于中原文明、荆楚文明、齐 鲁文明却又毫不逊色的巴蜀文明,中国历代的许多历史大事与四川密切相连。四川历史是中国历 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是积淀中华文明的重要地域 二、四川是历代中国西部的经济大省 历史上四川的开发虽然落后于黄河流域,但自战国以后,特别是都江堰建成之后,为四 川盆地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旱涝保收人称天府之国,民殷国富。历代常有蜀粮外运,蜀 锦誉滿天下,并沿南方絲绸之路频频外运。历史上常有河洛关陇诸地灾民入川就食,而少有川民 逃荒外出的现象。成都是著名的古代城市,有“扬(州)一益二”之说。 、四川是古往今来政治军事的战晷要地 四川虽然历代统一王朝的政治中心较远,但江山险固,地土肥饶,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 义。例举:司马迁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先取关中或巴蜀做为根据地,进可以攻,退可以 守,外线作战方能有兵源和财源的补充,才可能建成统一天下的中央政权。司马迁是根据周王朝 据有关中而封建诸侯:秦凭借关中、巴蜀为基地最终统一天下:汉高祖先当汉中王,使萧何“留 收巴蜀,东定三秦”,由弱至强,威加海内等史例得出的结论。虽然没有找到西周、秦、汉统 天下的根本原因,但他肯定巴蜀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作用却是实事求是的。又如曹操以号称83 万人马之劲旅南下,大败于赤壁:相反西晋利用嘉陵江训练水军,并于公元280年“王濬楼船下 渝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年铁锁沉江底,一派降帆出石头”。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而重归统 隋文帝先取巴蜀做为灭陈的基地而一统天下:唐抵御土蕃以四川做前哨阵地,唐朝皇帝两 次逃难都是到四川,宋抗金、抗元莫不以四川做战略后方: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前发动过多次起 义都告失败,而四川保路风潮一起,武昌起义便告成功:日本侵略军能很快攻下天津、上海、 南京、武汉,却无法占领四川。四川是抗战的基地。这类历史现象说明四川战略地位的重要 历代以来四川都是封建王朝经略西南边疆的重要据点。四川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发挥了重要作 用 四、四川的治乱对历代国家的稳定有重要影响 其一,四川封闭型地形地貌,遼阔的地域,丰富的物产,形成自给性很强的经济结构, 既可是为国家提供雄厚的人力物力支持,也为拥兵自重的割据势力提供方便,故李白说“所守或 非亲,化为狼与豺”:其二,四川做为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非常重要,历史证明 凡民族团结共同进步,反之则影响整个国家大局。如诸葛亮坚定执行“西和诸戎”的政策,与孟 获屡战终和。使南中地区成为蜀国的重要后方:相反、东汉地方官因压榨奴役过重则引发羌人的 反抗,东汉政府一镇压,羌人中的民族分裂分子将其引向民族仇杀,三次大战导致东汉政府财政
四川虽然地处西南,但历史非常悠久,从三星堆遗址到现代化产业,无一不是以历史的 事实告之我们,四川各族在开发四川的过程中,创造发展了一支有别于中原文明、荆楚文明、齐 鲁文明却又毫不逊色的巴蜀文明,中国历代的许多历史大事与四川密切相连。四川历史是中国历 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是积淀中华文明的重要地域。 二、四川是历代中国西部的经济大省 历史上四川的开发虽然落后于黃河流域,但自战国以后,特别是都江堰建成之后,为四 川盆地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旱涝保收人称天府之国,民殷国富。历代常有蜀粮外运,蜀 锦誉滿天下,并沿南方絲绸之路频频外运。历史上常有河洛关陇诸地灾民入川就食,而少有川民 逃荒外出的现象。成都是著名的古代城市,有“扬(州)一益二”之说。 三、四川是古往今来政治军事的战畧要地 四川虽然历代统一王朝的政治中心较远,但江山险固,地土肥饶,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 义。例举:司马迁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先取关中或巴蜀做为根据地,进可以攻,退可以 守,外线作战方能有兵源和财源的补充,才可能建成统一天下的中央政权。司马迁是根据周王朝 据有关中而封建诸侯;秦凭借关中、巴蜀为基地最终统一天下;汉高祖先当汉中王,使萧何“留 收巴蜀,东定三秦”,由弱至强,威加海内等史例得出的结论。虽然没有找到西周、秦、汉统一 天下的根本原因,但他肯定巴蜀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作用却是实事求是的。又如曹操以号称 83 万人马之劲旅南下,大败于赤壁;相反西晋利用嘉陵江训练水军,并于公元 280 年“王濬楼船下 渝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年铁锁沉江底,一派降帆出石头”。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而重归统 一;隋文帝先取巴蜀做为灭陈的基地而一统天下;唐抵御土蕃以四川做前哨阵地,唐朝皇帝两 次逃难都是到四川,宋抗金、抗元莫不以四川做战略后方;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前发动过多次起 义都告失败,而四川保路风潮一起,武昌起义便告成功;日本侵略军能很快攻下天津、上海、 南京、武汉,却无法占领四川。四川是抗战的基地。这类历史现象说明四川战略地位的重要。 历代以来四川都是封建王朝经略西南边疆的重要据点。四川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发挥了重要作 用。 四、四川的治乱对历代国家的稳定有重要影响 其一,四川封闭型地形地貌,遼阔的地域,丰富的物产,形成自给性很强的经济结构, 既可是为国家提供雄厚的人力物力支持,也为拥兵自重的割据势力提供方便,故李白说“所守或 非亲,化为狼与豺”;其二,四川做为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非常重要,历史证明 凡民族团结共同进步,反之则影响整个国家大局。如诸葛亮坚定执行“西和诸戎”的政策,与孟 获屡战终和。使南中地区成为蜀国的重要后方;相反、东汉地方官因压榨奴役过重则引发羌人的 反抗,东汉政府一镇压,羌人中的民族分裂分子将其引向民族仇杀,三次大战导致东汉政府财政
空虚,横征暴敛,卖官鬻爵,激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终引发了黄巾起义。故曰:天下未乱 蜀先乱,天下己治蜀未治。其三,二元经济格局导致东西差异、少数民族与汉族差异。山区与坝 区的差异。贫富对立也存在不稳定因素 五、区划调整后的四川在中国強国大局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这次区划 调整从四川分出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000多万人口,但是四川在中国经济发展,建设社会 主义強国大局中仍占有重要位置 1、四川仍是中国西部稳定可靠的粮食和副食品基地。粮食总产量占西部总产量的36%左 右,肉类占全国之首。人称川猪遍天下,牛羊肉、奶、禽类、水果、疏菜在全国均名列前茅。 2、四川是中国西部工业门类最齐全,优势产品最多的工业基地 3、四川仍是中国最大的水能基地和矿产资源大省。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所在。 4、四川是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大省,人才大省 5、四川是中国的重要科技研究基地。 6、四川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 7、四川仍是中国西部巨大市场和物资聚散地。 四川在改革开放中有重要位置
空虚,横征暴敛,卖官鬻爵,激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终引发了黃巾起义。故曰:天下未乱 蜀先乱,天下己治蜀未治。其三,二元经济格局导致东西差异、少数民族与汉族差异。山区与坝 区的差异。贫富对立也存在不稳定因素。 五、区划调整后的四川在中国強国大局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1997 年 3 月 14 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这次区划 调整从四川分出 8 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 3000 多万人口,但是四川在中国经济发展,建设社会 主义強国大局中仍占有重要位置。 1、四川仍是中国西部稳定可靠的粮食和副食品基地。粮食总产量占西部总产量的 36%左 右,肉类占全国之首。人称川猪遍天下,牛羊肉、奶、禽类、水果、疏菜在全国均名列前茅。 2、四川是中国西部工业门类最齐全,优势产品最多的工业基地。 3、四川仍是中国最大的水能基地和矿产资源大省。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所在。 4、四川是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大省,人才大省。 5、四川是中国的重要科技研究基地。 6、四川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 7、四川仍是中国西部巨大市场和物资聚散地。 8、四川在改革开放中有重要位置
第一章古代的四川 第一节先秦时的四川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古代四川的悠久历史 教学内容:一、四川是古人类的故乡之 二、古代的巴蜀 (巴国历史 古代蜀国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考古学成果论证四川是古人类的故乡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考察调研相结合,中国历史与四川史结合的教学方法,把先秦时的巴蜀 四川放在中国大背景中考察。 安排组织学生考察四川不同地域的先秦遗址、遗迹。 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其他音象资料教学 课堂教学时数:1课时 执行教 案 、四川是古人类的故乡之一 古人类学家认为,亚州西南部可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在四川南邻发现元谋猿人 化石,北邻陕西省发现了蓝田猿人化石,在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的四川,是否有猿人生存? 而巫山县大庙镇发现距今200万年前的巫山人。证则四川是古人类生存的地方。据说巫山“人” 已走出“猿”的属类,开始走进人类的生活范畴。这就否认了中国在100万年前没有人类化石 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扩散而来的观点 考古学成果证明,四川是古人类的故乡之一。 四川境内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已发现200多处,其分布地域东起巫山,西至雅垄江、大 渡河,北至阒中,南到长宁。资阳黄鳝溪的资阳人化石,与陕西大荔人、广东马坝人、湖北长
第二编 第一章 古代的四川 第一节 先秦时的四川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古代四川的悠久历史。 教学内容:一、四川是古人类的故乡之一 二、古代的巴蜀: ㈠巴国历史 ㈡古代蜀国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考古学成果论证四川是古人类的故乡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考察调研相结合,中国历史与四川史结合的教学方法,把先秦时的巴蜀 四川放在中国大背景中考察。 安排组织学生考察四川不同地域的先秦遗址、遗迹。 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其他音象资料教学。 课堂教学时数:1 课时 执行教 案 一、四川是古人类的故乡之一 古人类学家认为,亚州西南部可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在四川南邻发现元谋猿人 化石,北邻陕西省发现了蓝田猿人化石,在云贵高原和黃土高原之间的四川,是否有猿人生存? 而巫山县大庙镇发现距今 200 万年前的巫山人。证则四川是古人类生存的地方。据说巫山“人” 已走出“猿”的属类,开始走进人类的生活范畴。这就否认了中国在 100 万年前没有人类化石, 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扩散而来的观点。 考古学成果证明,四川是古人类的故乡之一。 四川境内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已发现 200 多处,其分布地域东起巫山,西至雅垄江、大 渡河,北至阆中,南到长宁。资阳黄鳝溪的资阳人化石,与陕西大荔人、广东马坝人、湖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