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变性 一、颗粒变性(混浊肿胀) 目的:通过大体标本和病理组织切片的观察,认识颗粒变性的一般形态 表现。 材料: 标本:肾脏颗粒变性、心脏颗粒变性 切片:肾脏颗粒变性(观察) 心脏颗粒变性(示教)》 观察: 实质器宫颗粒变性的一般形态表现是器官肿大,质地较脆软,颜色变淡 (灰白或黄白),组织结构模糊不清,器官外观呈半煮样。镜检可见,肾小管 (尤其是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有极多的微细颗粒,细胞肿胀而突入管 腔,故管腔缩小,由正常的圆形变成星状,甚至只留下狭窄的裂缝,细胞核 一般无明显改变或着色较淡。变化严重者,细胞可能崩解,微细的颗粒落人 管腔构成红色团状(图3-1)。间质通常无变化 图3-1肾颗粒变性10×40HE 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有极多的微细颗粒,细胞肿胀面突入管腔 故管腔缩小,由正常的圆形变成星状。 心肌颗粒变性时,心肌纤维的变化与肾曲细管上皮细胞的表现相似,心 肌纤维肿胀、疏松,横纹消失,肌浆中弥散红染的小颗粒。 二、脂肪变性 目的:通过对肝脏的病理标本和组织切片的观察,了解脂肪变性的一般 15
形态表现。 材料: 标本:马妊娠毒血症脂肪肝 切片:肝细胞脂肪变性(观察) 观察: 脂肪变性的肝脏肿大,发黄(灰黄和士黄),质地软脆,组织结构模糊 (图3-2)。严重者,切面有油腻感,组织投入水中,组织浮起不沉,水面漂 浮一薄层脂肪滴。 图3-2脂肪肝 镜检可见,脂肪变性的肝细胞浆中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因脂肪在切 片制作过程中己被溶解)。变化轻者,空泡小而少,胞核位置多无变化:严重 者,细胞体积变大、变圆,胞核被挤到一边去,故细胞呈戒指状,且胞浆也 被挤到周围,变成一薄层,甚至完全消失,使肝小叶出现极多而大的空泡。 更为严重者,肝细胞破裂、坏死(图3-3)。变性的肝细胞可能主要见于肝小 叶的中心区(多见于缺氧时),或者出现在肝小叶的周围区(多见于中毒时)。 严重时,整个小叶大部分都发生脂肪变性,而成为脂肪肝。 16
图3-3肝脂变10×40H5 肝细胞浆中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箭头所示为戒指细胞。 三、玻璃样变和淀粉样变 目的:通过对组织切片的观察,了解玻璃样变和淀粉样变的形态表现。 材料: 切片:肾小球玻璃样变(观察) 脾脏淀粉样变(示教) 观察: 肾小球玻璃样变(或透明性变)常发生在慢性增生性肾炎的晚期,在肾小 球血管丛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以及肾小球囊上皮细胞增生的基础上,上皮细 胞逐渐由上皮性转为纤维性,血管丛与肾小球囊发生粘连及纤维化,并最终 导致肾小球玻璃样变。这时发生变性的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消失,呈粉红色的 透明均质的团块,其中细胞成分很少,或无细胞成分,残存的细胞则散在于 淡红色的团块之中(图3-4)。与此同时,肾小管也发生玻璃样变(透明滴样 变)。开始,肾小管上皮细胞浆内出现红色滴状物,以后细胞破裂,红色滴状 物相互融合成红色均质团块状物质,即肾小管玻璃样变(图3-5)。 17
图3-4肾小球玻璃样变10×40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消失,呈粉红色的透明均质的团块,其中细胞成分很少 或无细胞成分,残存的细跑则散在于淡红色的团块之中。 图35肾小管透明滴样变10 40 HE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出现嗜伊红的圆珠状透明滴状物 脾脏淀粉样变时,脾脏因淀粉样物质沉积而增大,质地硬而有弹性。切 面可见脾小体增大如米粒,叫“西米脾”。有的呈红白相间的斑块,又叫 “火腿脾”。镜检可见,淀粉样物在淋巴小结周围开始沉着,逐渐浸入小结 中心区,小结之网状细胞及淋巴细胞菱缩消失,淋巴小结被灰红色均质的淀 粉样物所代替。与此同时,该小结中央动脉壁亦出现灰红色均质淀粉物质, 最后中央动脉也消失。静脉扩张充血,红髓中见有多量色素沉着与中性粒白 细胞浸润。 18
实验四坏死 目的:通过对大体标本和病理组织切片的观察,了解坏死的肉眼表现和 细胞的形态变化,并明确不同炎型的坏死特点,坏死的结局和影响。 材料: 标本:马(驴)妊娠毒血症皮下脂肪坏死、牛肺结核干酪样坏死、猪白肌 病心肌坏死、鸡肝点状坏死、肾梗死、猪坏死杆菌病皮肤坏死、胃溃疡、猪 瘟直肠黏膜溃疡、马胃蝇胃溃疡、脓肿包囊形成。 切片:横纹肌蜡样坏死(观察) 奶山羊脂肪坏死(观察) 鸡结核肝脏干酪样坏死(示教) 一、凝固性坏死 凝固性坏死时,实质细胞的变化,一方面表现在胞核,另一方面表现在 胞浆。 在细胞核内可见到下列变化: (I)核溶解:表现为核消失或只留一个“影子”。 (2)核浓缩:表现为核皱缩、变小、深染。 (3)核碎裂:核染色质破裂成几个小块或破碎成许多颗粒。 胞浆可见到下列变化: (1)胞浆红染:表现为胞浆对伊红的着色增深。 (2)颗粒状胞浆:表现为胞浆呈颗粒状,并常出现不规则的空隙。。 (3)胞浆溶解消失:有时实质细胞坏死后,整个细胞迅速溶解、吸收而 消失,局部不见细胞坏死物残余(溶解坏死)。 (4)空泡形成,嗜酸性小体形成:胞浆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单个细胞 (如肝细胞)坏死后,胞浆水分逐渐丧失,核破坏消失,胞浆深染伊红,整 个细胞固缩成红色小球状,此即嗜酸性小体,称为暗酸性坏死或收缩坏死。 除细胞变化外,组织坏死时,尚可见到间质的变化,主要的是: (1)黏合物质液化:表现为实质细胞的脱落。 (2)胶元纤维的形态和染色性的改变:表现为胶元纤维肿胀融合、溶解 及暗苏木精性(正常时苏木精一伊红切片里呈暗伊红性)等。 (3)间质细胞:其坏死表现与上述的实质细胞的变化相同。 发生凝固性坏死的脏器或组织,表现微肿,呈灰黄或灰白色,暗而无 光。镜检可见,细胞虽发生上述一些变化,但组织结构的轮廓却依然存在, 例如,肾脏的贫血性梗死就是典型的这类坏死,而坏死区的肾小管和肾小球 保持者原来的轮廓(图2-4、图2-5)。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