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及象征的写法。 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 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二、学习重难点及方法 学习重点: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一一凝聚着作者感情体 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学习难点:借物抒情及象征写法 学习方法: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 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髙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 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 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 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 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 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 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 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 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 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 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 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 沉、诚挚、朴实。 2、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抗战爆发一年之后的1938年。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 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 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囚绿记》中所表现的坚贞不屈的精神,其实正是他的心灵的写照 五、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引入对文题的解析 绿色往往让人联想到无限生机,因为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 是芸芸众生喜爱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青睐和歌咏的颜色
囚绿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及象征的写法。 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 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二、学习重难点及方法: 学习重点: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 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学习难点:借物抒情及象征写法 学习方法: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 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 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 年至 1934 年在 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 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 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 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 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 于 1942 年 4 月 13 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 遭杀害,时年 34 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 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 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 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 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 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 沉、诚挚、朴实。 2、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抗战爆发一年之后的 1938 年。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 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 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囚绿记》中所表现的坚贞不屈的精神,其实正是他的心灵的写照。 五、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引入对文题的解析 绿色往往让人联想到无限生机,因为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 是芸芸众生喜爱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青睐和歌咏的颜色
“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性的散文。“囚”暗含拟人手法。“囚绿”指的是作 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居室,而被囚禁的常春藤因为是绿 色,所以叫“囚绿”。 2、初步感知,整体把握全文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主要 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结构短语概括 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文章以绿为线索,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由“寻绿、观绿、囚绿”到“放 绿、怀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深爱 3、深入研习文章 (1)“绿”即常春藤,它是作者写作的对象。作者对于它,感情如何?找出文 中的抒情语句,并鉴赏。 观绿部分哪些句子能够体现作者对“绿”的喜爱? 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 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叶视同至宝 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绿”的强烈喜爱 ②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 了解穿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 茎叶的欢喜。 将自己对“绿”的喜爱与沙漠者看到绿洲,航海家看到希望作类比,表达“绿 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 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 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通过对绿的细致观察和描写,表现“我”对绿逐层加深的迫切和炽热的喜爱。 找出“囚绿”部分体现“我”感情变化线索的语句。 ①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 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第8段) ②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第9段)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枝梧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第10 段) ④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第11段) ⑤我计算这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第12段) 归纳:爱恋一一喜悦一一不满一—恼怒一一爱 (2)既然我爱着“绿”,却为何要囚禁它? ①“我”深深地爱着绿,难以抑制对“绿”的炽热的爱,想通过“囚绿”把“绿” 据为己有。 ②“我”在社会中是孤独、苦闷、压抑的,迫切地希望与“绿”成为朋友,通过 与“绿”的交流排遣内心的郁闷,并从“绿”这里得到心灵的慰藉。但当“我” 把绿牵进房间之后,才发现“我”得到它的形得不到它的“神”,“我”的孤独
“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性的散文。“囚”暗含拟人手法。“囚绿”指的是作 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居室,而被囚禁的常春藤因为是绿 色,所以叫“囚绿”。 2、初步感知,整体把握全文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主要 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结构短语概括。 寻绿(1—4)、观绿(5—7)、 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文章以绿为线索,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由“寻绿、观绿、囚绿”到“放 绿、怀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深爱。 3、深入研习文章 (1)“绿”即常春藤,它是作者写作的对象。作者对于它,感情如何?找出文 中的抒情语句,并鉴赏。 观绿部分哪些句子能够体现作者对“绿”的喜爱? 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 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叶视同至宝。 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绿”的强烈喜爱。 ②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 了解穿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 茎叶的欢喜。 将自己对“绿”的喜爱与沙漠者看到绿洲,航海家看到希望作类比,表达“绿” 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 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 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通过对绿的细致观察和描写,表现“我”对绿逐层加深的迫切和炽热的喜爱。 找出“囚绿”部分体现“我”感情变化线索的语句。 ①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 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第 8 段) ②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第 9 段)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枝梧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第 10 段) ④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第 11 段) ⑤我计算这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第 12 段) 归纳:爱恋——喜悦——不满——恼怒——爱 (2)既然我爱着“绿”,却为何要囚禁它? ①“我”深深地爱着绿,难以抑制对“绿”的炽热的爱,想通过“囚绿”把“绿” 据为己有。 ②“我”在社会中是孤独、苦闷、压抑的,迫切地希望与“绿”成为朋友,通过 与“绿”的交流排遣内心的郁闷,并从 “绿”这里得到心灵的慰藉。但当“我” 把绿牵进房间之后,才发现“我”得到它的形得不到它的“神”,“我”的孤独
郁闷最终得不到派遣,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出于恼怒,“我”把“绿”囚禁起来 (3)自读第13段,请找出能够体现“我”感情变化的词句。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 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体现我对“绿”的崇敬之情 4)文中作者对于“绿”称呼也不断发生变化。 绿影 绿友”——“绿囚”一一绿友 文中第10和第14段两次出现“绿友”这个词,但第10段的“绿友”加了引号, 而第14段没有,为什么呢? “我”最终意识到:直到开释了它之后,我才能真正地尊重它,把它当朋友。 (5)对于我努力想要和“绿”营造的关系,“绿”是否接受?它有什么变化? 找出文中描写常春藤的语句。 当阳光透过它繁茂的枝叶…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 纤细的脉络,嫩芽……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外 边长得更快。 它的尖端总炒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 好像病了的孩子。 通过这些描写,体现出常春藤柔弱却旺盛的生命力,始终向着阳光生长的特点。 (6)合作探究 作者塑造这么一种坚强执着的植物,是想表达什么?探讨一下文章的深刻内涵。 象征手法 蓬勃一一生命、希望 向阳一一追求光明、自由 固执一一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课外链接补充: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1、“绿”象征着生命力、追求自由和光明、坚贞不屈的精神。而这些也是“我” 所努力追求的。“绿”其实是作者的自况 2、从“我”对绿的内疚中可以看到“我”的善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人性的光 辉,对待任何人任何事都应该心存绿色,充满阳光
郁闷最终得不到派遣,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出于恼怒,“我”把“绿”囚禁起来。 (3)自读第 13 段,请找出能够体现“我”感情变化的词句。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 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体现我对“绿”的_崇敬__之情。 (4)文中作者对于“绿”称呼也不断发生变化。 绿影——“绿友”——“绿囚”——绿友 文中第 10 和第 14 段两次出现“绿友”这个词,但第 10 段的“绿友”加了引号, 而第 14 段没有,为什么呢? “我”最终意识到:直到开释了它之后,我才能真正地尊重它,把它当朋友。 (5)对于我努力想要和“绿”营造的关系,“绿”是否接受?它有什么变化? 找出文中描写常春藤的语句。 当阳光透过它繁茂的枝叶……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 纤细的脉络,嫩芽……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外 边长得更快。 它的尖端总炒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 好像病了的孩子。 通过这些描写,体现出常春藤柔弱却旺盛的生命力,始终向着阳光生长的特点。 (6)合作探究 作者塑造这么一种坚强执着的植物,是想表达什么? 探讨一下文章的深刻内涵。 象征手法 蓬勃——生命、希望 向阳——追求光明 、自由 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课外链接补充: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1、“绿”象征着生命力、追求自由和光明、坚贞不屈的精神。而这些也是“我” 所努力追求的。“绿”其实是作者的自况。 2、从“我”对绿的内疚中可以看到“我”的善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人性的光 辉,对待任何人任何事都应该心存绿色,充满阳光
3“我”爱绿、囚绿可以看出“我”的苦闷、压抑,从侧面也看出了爱国青年处 境的艰难,社会的动荡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学校:匚。班级:□学科:授课人:授课内容 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理解:阳、穷、咎、极、非常 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2.辨析词类活用现 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背诵课文 第三自然段。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 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学法指导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 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知识链接〗 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记。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这些记有哪些特点?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 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 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北宋临川 人(今江西省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 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 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 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 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 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 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 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 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正”,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 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 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 宋八大家”。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 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 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 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3“我”爱绿、囚绿可以看出“我”的苦闷、压抑,从侧面也看出了爱国青年处 境的艰难,社会的动荡。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学校: 班级: 学科: 授课人: 授课内容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理解:阳、穷、咎、极、非常、 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2.辨析词类活用现 象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背诵课文 第三自然段。3.学习作者 “尽吾志 ”和作学问 “不可不深思而慎取 ”的治学 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学法指导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 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 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 “有志 ”“尽吾志 ”的观点。 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知识链接〗 一、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记。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这些记有哪些特点?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 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 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王安石(1021 年—1086 年 5 月 21 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北宋临川 人(今江西省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 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 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 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 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 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 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 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 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 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 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正”,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 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 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 宋八大家”。 本文是王安石 34 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 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 政治;十六年后(1070 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 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 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 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 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主要景点是“一寺二洞”。前 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 [王安石寻生花笔] 王安石少有大志,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向当时名 师杜子野先生求学 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 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 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王安石见杜 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于是,杜子野拿 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 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 生眼浅,请先生指教。”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 枝笔去写文章,写禿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 此,没有别的办法了。”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 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 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 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笔呢?” 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 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 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 “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 课时安排二课时 预习案 、预习自测王安石(1021--1086),宋 晚号 抚州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 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 。其作品今存《 》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 、熟悉课文 1.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 2.读准下列字音 庐 窈怠 圭 父 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 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第一段 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 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 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 三、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 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 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主要景点是“一寺二洞”。前 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 [王安石寻生花笔] 王安石少有大志,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向当时名 师杜子野先生求学。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 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 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王安石见杜 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于是,杜子野拿 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 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 生眼浅,请先生指教。”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 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 此,没有别的办法了。”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 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 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 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笔呢?” 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一 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 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 “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预习案 一、预习自测王安石(1021--1086) , 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 反对失败后, 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 为“___________”之一。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 “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二、熟悉课文 1.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 2.读准下列字音: 褒_______ 庐______ 窈_______ 怠_______ 圭_______ 父 _______ 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 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第一段 ,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 , 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 ,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 三、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