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距出线的概念 如果地下有一个水平界面(见图1-2-2(b),在O点 激发,在测线上的O,x1,x2,等点上接收。从图 上可以看出,O点接收到的反射波是垂直入射到界面 又垂直反射回地面的,所走路程最短;其它各点随 着它们到激发点的距离的增大,所接收到的反射波 传播的路程就越长,传播时间也越长 自接自 收方式 单炮多道 接收方式 界面 图1-2-2(a)自激自收同相轴与界面形态相对应 (b)多道接收同相轴与界面形态不对应
一、时距曲线的概念 如果地下有一个水平界面(见图l-2-2(b)),在O点 激发,在测线上的O,x1,x2,…等点上接收。从图 上可以看出,O点接收到的反射波是垂直入射到界面 又垂直反射回地面的,所走路程最短;其它各点随 着它们到激发点的距离的增大,所接收到的反射波 传播的路程就越长,传播时间也越长。 自接自 收方式 单炮多道 接收方式 图1-2-2 (a) 自激自收同相轴与界面形态相对应 (b)多道接收同相轴与界面形态不对应
距团线的概念 直达波与反射波两种地震波的时距曲线不相 同。这表明,一种波的时距曲线确实能反映它本 身一些特点。并且,时距曲线的特点还包含了关 于地下岩层的速度、形态等对我们十分有用的信 息。因此,分析并掌握各种类型地震波的时距曲 线特点,是在地震记录上识别各种类型地震波的 重要依据,这是我们讨论时距曲线的实际意义的 个方面。 如果采用自激自收,则由各接收点地震道组 成的地震剖面上,反射波同相轴的形态与地下界 面的是相对应的
一、时距曲线的概念 直达波与反射波两种地震波的时距曲线不相 同。这表明,一种波的时距曲线确实能反映它本 身一些特点。并且,时距曲线的特点还包含了关 于地下岩层的速度、形态等对我们十分有用的信 息。因此,分析并掌握各种类型地震波的时距曲 线特点,是在地震记录上识别各种类型地震波的 重要依据,这是我们讨论时距曲线的实际意义的 一个方面。 如果采用自激自收,则由各接收点地震道组 成的地震剖面上,反射波同相轴的形态与地下界 面的是相对应的
距团线的概念 讨论反射波时距曲线还有另一方面的实际 意义: 但是,在一点激发、多道接收的地震 记录上,反射波同相轴的形态就与地下界 面的形态不相对应了(见图1-2-2(b)。因为 这时在各接收点记录下来的反射波到达时 间,不仅与界面的深度、地震波的速度等 地下地质因素有关,还同接收点与激发点 之间的距离这一非地质因素有关
一、时距曲线的概念 讨论反射波时距曲线还有另一方面的实际 意义: 但是,在一点激发、多道接收的地震 记录上,反射波同相轴的形态就与地下界 面的形态不相对应了 (见图l-2-2(b)) 。因为 这时在各接收点记录下来的反射波到达时 间,不仅与界面的深度、地震波的速度等 地下地质因素有关,还同接收点与激发点 之间的距离这一非地质因素有关
距线的概念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要了解各道由 于炮检距不同而产生的波到达时差的大小, 以便从实际观测到的波到达时间中减去这 部分时差,而保留下与界面深度有关的那 部分时差。为此也需要了解一点激发、多 道接收时,波到达各观测点的时间的变化 规律(即时距曲线方程)
一、时距曲线的概念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要了解各道由 于炮检距不同而产生的波到达时差的大小, 以便从实际观测到的波到达时间中减去这 部分时差,而保留下与界面深度有关的那 部分时差。为此也需要了解一点激发、多 道接收时,波到达各观测点的时间的变化 规律(即时距曲线方程)
距团线的概念 距离的确定一在布置测线时基本上确定了炮距 道距和炮检距,即观测系统 旅行时的确定一波的旅行时是通过地震记录上 相应的接收道波形确定的。接收道波形记录的是 各个接收点的振动曲线,用时间形式表示 时间和距离的关系是通过速度联系的 波的初至一从原来静止状态到开始振动的时刻 在野外记录中常用波形中最明显的时刻来确定时 原始的地震道以显示时间方式形成地震剖面
一、时距曲线的概念 距离的确定-在布置测线时基本上确定了炮距、 道距和炮检距,即观测系统。 旅行时的确定-波的旅行时是通过地震记录上 相应的接收道波形确定的。接收道波形记录的是 各个接收点的振动曲线,用时间形式表示。 时间和距离的关系是通过速度联系的。 波的初至-从原来静止状态到开始振动的时刻, 在野外记录中常用波形中最明显的时刻来确定时 间。 原始的地震道以显示时间方式形成地震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