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关于经济增长阶段的研究陈佳贵等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方面对我国大陆所有省级区域的工业化水平进行评价“基于经典工业化理论选定了地区工业化综合评价体系的构成指标和相应的标志值(表2-3),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经济普查数据测算出各地区工业化水平(表3-4)。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经济研究》2006(6)6
6 3.1.1 关于经济增长阶段的研究 陈佳贵等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 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方面对我国大陆 所有省级区域的工业化水平进行评价“基于经 典工业化理论选定了地区工业化综合评价体系 的构成指标和相应的标志值(表2-3),运用层 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经济普 查数据测算出各地区工业化水平(表3-4)。 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 征分析,《经济研究》2006(6)
表3-3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工业化实现阶段前工业化后工业化基本指标阶段(1)阶段(5)工业化初期(2)工业化中期(3)工业化后期(4)1.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1)1964年美元100200200-400400-80080015001500以上(2)1996年美元9300以上620—12401240-24802480496049609300(3)1995年美元61012201220-243024304870487091209120以上9910以上(4)2000年美元66013201320-26402640—52805280-991010200以上(5)2002年美元68013601360—27302730—54605460-10200(6)2004年美元720144010810以上1440-2880288057605760-108102.三次产业产值结构A> I1A>20%.且A<IA<20%I>SA< 10%,I> SA< 10%,< S(产业结构)3.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20%以下品增加值比重20%-40%40%-50%50%-60%60%以上(工业结构)4.人口城市化率30%以下75%以上30%-50%50%-60%60%75%(空间结构)5.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60%以上45%-60%10%-30%10%以下30%-45%(就业结构)
7 表3-3 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
表3-4中国各地区工业化阶段的比较(2004年)年度四大经济板块31省市区阶段(2)上海(100)、北京(100后工业化阶段(五)(1)后半阶段天津(94)工业化后期(四)(3)前半阶段东部(72)广东(77)浙江(75)江苏(73)(1)后半阶段山东(51)工业化中期全国(42)辽宁(49)福建(47)、山西(44)、吉林(40)、黑龙江(36)、(三)前半阶段(6)东北(41)河北(34)内蒙古(33)宁夏(32)、湖北(31)、重庆(28)陕西(28)、中部(24)后半阶段青海(22)、新疆(22)、云南(22)、湖南(22)、河南(22)、甘工业化初期西部(20)肃(20)江西(19)、安徽(19)、四川(18)海南(17)(15)(二)(2)前半阶段广西(13)贵州(11)(1)西藏(0)前工业化阶段(一)
8 表3-4中国各地区工业化阶段的比较(2004年) (2) (1) (15) (6) (1) (3) (1) (2)
3.1.2关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Chenerv等benison(1967)Maddison(1987(1989)实证了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Grossman and Helpman (1991),Lucas (1993)以及NelsonandPack(1999)也在其增长理论模型中引入了产业结构因素钱纳里等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转变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随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原因在于各部门具有不同的生产率水平和生产率增长率,茵此当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水平或者低生产率增长的部门向高生产率水平或高生产率增长部门流动时,就会促进总生产率增长(Peneder,2002),这种基于要素流动而形成的产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称为“结构红利假说”9
9 3.1.2 关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 的研究 benison (1967 ) , Maddison (1987 )、 Chenery等 (1989)实证了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 Grossman and Helpman (1991) ,Lucas (1993)以及 Nelson and Pack(1999)也在其增长理论模型中引 入了产业结构因素。 钱纳里等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转变 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随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 原因在于各部门具有不同的生产率水平和生产率 增长率,因此当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水平或者低 生产率增长的部门向高生产率水平或高生产率增 长部门流动时,就会促进总生产率增长(Peneder, 2002),这种基于要素流动而形成的产业结构变化 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称为“结构红利假说
3.1.2关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利用许多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统计资料,针对“结构红利假说”进行了实证分析。Salter(1960)对英国1924-1950年28个制造业行业的研究发现了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显著作用:TimmerandSzirmai(2000)对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等4个亚洲国家和地区1963-1993年13个制造业行业的分析中,假说只在印度得到了证实;Fagerberg(2000)对1973-1990年39个国家24个制造业行业、Singh(2004)对韩国1970-2000年制造业进行的实证分析,对假说也持否定态度。李小平和陈勇(2007)对1998-2004年间中国省际工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和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影响的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0
10 3.1.2 关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 献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利用许多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统计资料,针 对“结构红利假说”进行了实证分析。 Salter (1960)对英国1924-1950年28个制造业行业的研究 发现了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显著作用; Timmer and Szirmai (2000)对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 和中国台湾省等4个亚洲国家和地区1963-1993年13个制 造业行业的分析中,假说只在印度得到了证实; Fagerberg(2000)对1973-1990年39个国家24个制造业行 业、Singh (2004)对韩国1970-2000年制造业进行的实证 分析,对假说也持否定态度。 李小平和陈勇(2007)对1998-2004年间中国省际工业间的 劳动力流动和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影响的研究发现, 劳动力流动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资本转移 对生产率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